武则天正传第二十三章





各种事件现在正迅速演变,就将达到大唐皇室的生死关头。现在戏台上的巨幕即将升起,即将演出的一出戏会令人头昏目眩,莫名其妙。


高宗皇帝的病越来越重,桌子上乱摆着些丸散膏丹和熬好的汤药。皇帝陛下正患神经痛,疼痛难忍,一阵阵的昏晕,浑身麻木、气喘、上气不接下气。在开耀元年就不能视朝。武后虽然放荡妄为,但还不曾谋害高宗。她能削灭谁?她不能削灭谁?她自己清楚。谋害一个公主,谋害一个皇子,与她不会有什么不利,因为那多少只是宫廷的私事,她为家中长辈,总可以遮掩起来。皇帝若中毒而死,岂不是罪恶滔天,她的亲信也难免会张嘴说话的,恐怕立刻闹起叛变来。她不会像中宗皇后韦后那样做,她不会那么愚蠢,韦后是自寻绝路。她虽然那么热中于独坐大唐天下,她仍然决定宁静以待。只要高宗染病在床,不能处理朝政,她也就满意了。时间总是与她有利的。


苍天仿佛预示唐朝大祸将临一样,种种的天灾人祸都接踵而至。开耀元年,彗星出现。不错,大将军裴行俭虽然率兵战胜了西突厥联军,不过军队若不能撤回来,战争虽胜,耗费仍然钜大。在仪凤二年至永隆元年,大将李敬玄两次大败于吐蕃之手。汉人惨遭屠杀,士卒死于道旁。自开耀元年至永淳元年,发生大饥。永淳元年,久雨之后,洪水暴发,洛阳遭水浸淹。洛水的洪波巨浪,把皇宫前的三座大桥吞卷而去,房屋坍塌倒坏,数万百姓,惨遭淹毙。在六月,北方麦子遇雨被毁,随后苦旱,麦田龟破。西北各地蝗虫猖獗,把地面残留的庄稼,一扫而光。随后疠疫横行,京都里缺乏粮食,死尸堆积,人们饥饿无食,竟至人吃人。结果,法律秩序,荡然无存,乡间饿殍遍野,盗贼充斥。好像惟恐灾难不够齐全,十月又发生地震,洪水浸害山东。真是苍天赫然震怒了。


武后择定此时,在河南嵩山兴建大庙,打算使嵩山多少可以代替东岳泰山,大庙赐名“奉天宫”,以示奉敬上苍之意。不论天灾疠疫怎么闹,武后是要高高在上统治一切的。她的信心不变动,不动摇。在朝廷应当倾全力赈济灾民的时候,武后却相信由饥民修建的寺院,会讨上苍的喜悦,会给武后的统治增加光辉。


也许有人不迷信,可是武后一打算去朝嵩山,必有灾难发生。武后总是想在外省游历一番,顺便朝一下东岳泰山以外的另四座灵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照晋武帝当年统一三国之后一样。至少,嵩山总算不远。她乐意人们传说,孔子当年赴泰山,使泰山成为了传统的昊天上帝所居之所,武则天朝嵩山,也使嵩山成为了昊天上帝居住之地。可是,每有“封山”之计划拟定,必有灾祸之发生,如战争失利,或突厥或契丹入寇,封山之行,于是中止。两次拟议封山是仪凤元年及调露元年。


奉天宫在隆重的仪式开工下,是永淳元年七月,饥馑疠疫最凶的时候,一年以后才竣工。武后敕建奉天宫,固然是要把自己的寺院流传于永久,使人纪念仰慕,也是盼望自己成个半神之体,是自我崇拜与妄自尊大狂的初步征候。她在尘世上的愿望既经满足,以一妇人而统治文化灿烂的世界,进而便盼望与神圣携手,以自己的庄严威仪求宠于上苍。


在弘道元年正月,首次赴嵩山奉天宫。寺院已然竣工,庭院及其他次要建筑一时尚未完毕。大臣中有人奏请竣工之时,在嵩山举行封山典礼。这是第四次拟行封山大典,竟而引起非常的惨变。


在十一月,高宗与武后赴嵩山,登山莅临奉天宫,一观殿宇闳丽之状。当时高宗忽然头痛如割,竟尔两目失明。御医张文仲,秦鸣鹤请用针砭,刺头出血可愈。武后大惊,怒道:


“两御医应当处死!如何妄用金针刺伤天子龙体!”


高宗痛苦呻吟着说:“让他俩试试吧,痛死我了!”


于是用金针一扎,高宗疼痛立止。


高宗喊道:“我又看见东西了。”


武后也喊说:“谢天谢地!”于是以锦缎厚赏张秦二人。


可是神经痛又犯了,高宗还想用针砭,武后不答应。她说:“一次就够了!”


当时疼不可忍,高宗连忙回程,十一月二十四日抵达东都洛阳。朝臣在天津桥分班伫立,恭迎二圣还朝。


定于十二月四日颁发大赦旨意,为高宗皇帝求寿。高宗定于那天在则天门楼上颁发圣旨。上马之时,忽觉气短,不能上。门外百姓正奉命齐集,等待颁发大赦旨意呢。


高宗问:“百姓快乐不快乐?”


“他们都很快乐,感谢皇恩浩荡。”


“我恐怕病得很重。如蒙上天嘉佑,再活一两个月,得以回到长安,于愿足矣。”


当天夜里,皇帝病势危殆,中书令斐炎奉召入宫,受皇帝遗命。太子哲即位为中宗,奉遗诏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反天后旨意。高宗皇帝饱经痛苦,如今得以安眠于地下了。


依常例,太子哲应当正式诏告天下,新君即位,以安民心。但是三天、四天、一直五天过去了,武后似乎不能遵奉高宗的遗诏。到了第七天,武后在斐炎坚持之下,使太子哲布告天下,为新君中宗,继承王位。


武后如今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高宗驾崩时五十五岁。武后现在六十岁,生活如今开始了。



上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