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注經卷三十一

○滍水

△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

堯之未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堯山在太和川太和城東北,滍水出焉。張衡《南都賦》曰:其川瀆則滍、澧、氵藥、濜,發源巖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總括急趣,箭馳風疾者也。滍水又歷太和川東,逕小和川,又東,溫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泉奇發,炎熱特甚。闞駰曰:縣有湯水,可以療疾矣。湯側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致,雖隆火盛日,肅若冰谷矣,渾流同溪,南注滍水。又東逕胡木山,東流又會溫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勢奇毒。痾疾之徒,無能澡其衝漂。救養者鹹去湯十許步別池,然後可入。湯側有石銘雲:皇女湯,可以療萬疾者也。故杜彥達雲:狀如沸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多少自在。四十日後,身中萬病癒,三蟲死。學道遭難逢危,終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賦》所謂湯谷涌其後者也。然宛縣有紫山,山東有一水,東西十五里,南北二十步,湛然衝滿,無所通會,冬夏常溫,世亦謂之湯谷也。非魯陽及南陽之縣故也。張平子廣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滍水又東,房陽川水注之。水出南陽雉縣西房陽川,北流注於滍。

滍水之北有積石焉,世謂女靈山。其山平地介立,不連岡以成高,峻石孤峙,不託勢以自遠,四面壁絕,極能靈舉,遠望亭亭,狀若單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頹落,劣得通步,好事者時有扳陟耳。滍水又與波水合,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俗謂之歇馬嶺,川曰廣陽川,非也。即應劭所謂孤山,波水所出也。馬融《廣成頌》曰:浸以波、溠。其水又南逕蠻城下,蓋蠻別邑也,俗謂之麻城,非也。波水又南,分三川於白亭東,而俱南入滍水。滍水自下兼波水之通稱也。是故闞駰有東北至定陵入汝之文。滍水又東逕魯陽縣故城南,城即劉累之故邑也,有魯山,縣居其陽,故因名焉。王莽之魯山也。昔在於楚,文子守之,與韓構難,戰有返景之誠。內有《南陽都鄉正衛爲碑》。滍水右合魯陽關水,水出魯陽關外分頭山橫嶺下夾谷,東北出入滍。

滍水又東北合牛蘭水。水發縣出魯陽關外分頭山橫嶺下夾谷,東北出入滍。滍水又東北合牛蘭水。水發縣北牛蘭山,東南逕魯陽城東,水側有《漢陽侯焦立碑》。朱蘭水又東南,與柏樹溪水合。水出魯山北峽谷中,東南流逕魯山西,而南合牛蘭水。又東南逕魯山南。闞駰曰:魯陽縣,今其地魯山是也。水南注於滍。滍水東逕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彭水注之俗謂之小滍水。水出魯陽縣南彭山蟻塢東麓,北流逕彭山西,下有彭山廟,廟前有《彭山碑》,漢桓帝元嘉三年杜仲長立。彭水逕其西北,漢安邑長尹儉墓東。冢西有石廟,廟前有兩石闕,闕東有碑,闕南有二獅子相對,南有石碣二枚,石柱西南有兩石羊,中平四年立。彭水又東北流,直應城南而入滍。

滍水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恃山,東南逕應山北,又南逕應城西。

《地理志》曰:故父城縣之應鄉也。周武王封其弟爲侯國。應劭曰:《韓詩外傳》稱: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爲圭,曰: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無戲言。王乃應時而封,故曰應侯鄉。亦曰應鄉。按《呂氏春秋》雲:成王以桐葉爲圭,封叔虞,非應侯也。《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矣。戰國範睢所封邑也,謂之應水,又東南流注於滍。滍水又東逕犨縣故城北。《左傳·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於魚齒山下。《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伐鄭,次於魚陵,涉於魚齒之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矣。所涉即滍水也。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冢。冢前有碑,基西枕岡城,開四門,門有兩石獸,墳傾墓毀,碑獸淪移。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高壯,頭去地減一丈許,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

門表塹上起石橋,歷時不毀。其碑雲:六帝四後,是諮是諏,蓋仕自安帝,沒於桓後。於時閽閹擅權,五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頌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許爲?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萬古,祇彰誚辱,嗚呼!愚亦甚矣。滍水又東,犨水注之,俗謂之秋水,非也。水有二源,東源出其縣西南踐犢山東崖下,水方五十許步,不測其深,東北流逕犨縣南,又東北屈逕其縣東,而北合西源水。西源出縣西南頗山北阜下,東北逕犨城西,又屈逕其縣北,東合右水,亂流北注於滍。漢高祖入關,破南陽太守呂齮於犨東,即於是地,滍水之陰也。滍水又東南逕昆陽縣故城北。昔漢光武與王尋、王邑戰於昆陽,敗之。走者相騰踐,奔殆百餘裏閒。會大雨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爲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皆乘屍而渡矣。

△東北過潁川定陵縣西北,又東過郾縣南,東入於汝。

滍水東逕東不羹亭南。亭北背汝水,於定陵城北,東入汝。郾縣在南,不得過。

○淯水

△淯水出弘農盧氏縣攻離山,東南過南陽西鄂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

淯水導源,東流逕酈縣故城北。郭仲產曰:酈縣故城在攻離山東南,酈舊縣也。《三倉》曰樊、鄧、酈。酈有二城北酈也,漢祖入關,下淅酈,即此縣也。

淯水又東南流歷雉縣之衡山,東逕百章郭北,又東,魯陽關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南分水嶺,南水自嶺南流,北水從嶺北注,故世俗謂此嶺爲分頭也。其水南流逕魯陽關,左右連山插漢,秀木幹雲,是以張景陽詩云:朝登魯陽關,峽路峭且深。亦司馬芝與母遇賊處也。關水歷雉衡山西南逕皇后城西。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於淯陽。俊發兵三百餘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又所幸也。關水又西南逕雉縣故城南。昔秦文公之世有陽伯者,逢二童曰舀,曰被。

二童,二雉也。得雌者霸,雄者王。二童翻飛,化爲雙雉。光武獲雉於此山,以爲中興之祥,故置縣以名焉。關水又屈而東南流,注於淯。

淯水又東南流,逕博望縣故城東。郭仲產曰:在郡東北一百二十里,漢武帝置。校尉張騫,隨大將軍衛青西征,爲軍前導,相望水草,得以不乏。元光六年,封騫爲侯國。《地理志》南陽有博望縣,王莽改之曰宜樂也。

淯水又東南逕西鄂縣故城東。應劭曰:江夏有鄂,故加西也。昔劉表之攻杜子緒於西鄂也。功曹柏孝長聞戰鼓之音,懼而閉戶,蒙被自覆,漸登城而觀,言勇可習也。淯水又南,洱水注之。水出弘農郡盧氏縣之熊耳山。東南逕酈縣北,東南逕房陽城北。漢哀帝四年,封南陽太守孫寵爲侯國。俗謂之房陽川。又逕西鄂縣南,水北有張平子墓。墓之東,側墳有《平子碑》,文字悉是古文篆額,是崔瑗之辭。盛弘之、郭仲產並雲:夏侯孝若爲郡,薄其文,復刊碑陰爲銘。然碑陰二銘,乃是崔子玉及陳翕耳,而非孝若,悉是隸字,二首並存,嘗無毀壞。

又方墓次有二碑,今惟見一碑,或是餘夏景驛途,疲而莫究矣。水南道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丈,雙跱齊竦,高可丈七八,柱圓圍二丈有餘,石質言青綠,光可以鑑。其上欒櫨承栱,雕檐四注,窮巧綺刻,妙絕人工。題言: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陽西鄂人,有三女無男,而家累千金。父沒當葬,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無男兄弟,今當安神玄宅,翳靈后土,冥冥絕後,何以彰吾君之德?各出錢五百萬,一女築墓,二女建樓,以表孝思。《銘》雲:墓樓東,平林下,近墳墓,而不能測其處所矣。洱水又東南流,注於淯水,世謂之肄水,肄、洱聲相近,非也。《地理志》曰:熊耳之山,出三水,洱水其一焉,東南至魯陽入沔是也。淯水又南逕預山東,山上有神廟,俗名之爲獨山也。山南有魏車騎將軍黃權夫妻二冢,地道潛通。其冢前有四碑,其二,魏明帝立,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

淯水又西南逕《史定伯碑》南,又西爲瓜裏津,水上有三樑,謂之瓜裏渡。

自宛道途,東出赭陽,西道方城。建武三年,世祖自赭陽西入,破虜將軍鄧奉怨漢掠新野,拒瓜裏,上親搏戰,降之夕陽下,遂斬奉。《郡國志》所謂宛有瓜裏津、夕陽聚者也。阻橋即桓溫故壘處。溫以昇平五年,與範汪衆軍北討所營。

淯水又西南逕晉蜀郡太守鄧義山墓南,又南逕宛城東,其地故申伯之國,楚文王滅申以爲縣也。秦昭襄王使白起爲將,伐楚取郢,即以此地爲南陽郡,改縣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隊,縣曰面陽。劉熙曰:在中國之面而居陽地,故以爲名。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荊州刺史治,故亦謂之荊州城。今南陽郡治大城,其東城內有舊殿基,週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週一百步,高五尺,蓋更始所起也。城西三裏,有古臺,高三丈餘,文帝黃初中南巡行所築也。淯水又屈而逕其縣南,故《南都賦》所言淯水蕩其胸者也。

王莽地皇二年,朱鮪等共於城南會諸將,設壇,燔燎,立聖公爲天子於斯水上。

《世語》曰:張繡反,公與戰敗,子昂不能騎進馬於公,而昂遇害。《魏書》曰:公南征至宛,臨淯水,祠亡將士,歔欷流涕,衆皆哀慟。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南逕百奚故宅。奚,宛人也,於秦爲賢大夫,所謂迷虞智秦者也。梅溪又逕宛西呂城東。《史記》曰:呂尚先祖爲四嶽,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際,受封於呂,故因氏爲呂尚也。徐廣《史記音義》曰:呂在宛縣。高後四年,封昆弟子呂忿爲呂城侯,疑即此也。又案新蔡縣有大呂、小呂亭而未知所是也。梅溪又南逕杜衍縣東,故城在西。漢高帝七年,封郎中王翳爲侯國,王莽更之曰閏衍矣。土地墊下,湍溪是注,古人於安衆堨之,令游水是瀦,謂之安衆港。世祖建武三年,上自宛遣潁陽侯祭遵西擊鄧奉弟終,破之於杜衍,進兵涅陽者也。梅溪又南,謂之石橋水,又謂之汝溪,南流而左注淯水。

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產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

盛弘之著《荊州記》以爲三公置。餘案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汶。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後漢末,有範曾,字子閔,爲大將軍司馬,討黃巾賊,至此祠,爲蠡立碑,文勒可尋。夏侯湛之爲南陽,又爲立廟焉。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孔嵩舊居。嵩字仲山,宛人,與山陽範式有斷金契。貧無養親,賃爲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車把臂曰:子懷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賤役,晨門,卑下之位,古人所不恥,何痛之有?故其《贊》曰:仲山通達,卷舒無方,屈身廝役,挺秀含芳。

△又屈南過淯陽縣東。

淯水又南入縣,逕小長安。司馬彪《郡國志》曰:縣有小長安聚。謝沈《漢書》稱:光武攻淯陽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長安,與甄阜戰敗於此。

淯水又西南逕其縣故城南。桓帝延熹七年,封鄧秉爲侯國。縣故南陽典農治,後以爲淯陽郡,省郡復縣,避晉簡文諱,更名雲陽焉。淯水又逕安樂鄉北,漢桓帝建和元年,封司徒胡廣爲淯陽縣安樂鄉侯,今於其國立樂宅戍。郭仲產《襄陽記》曰: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廣字彥輔,善清言,見重當時。成都王,廣女婿,長沙王猜之。廣曰:寧以一女而易五男猶疑之,終以憂殞。其故居今置戍,因以爲名。

△又南過新野縣西,淯水又南入新野縣,枝津分派,東南出,隰衍苞注,左積爲陂,東西九里,南北一十五里。陂水所溉,鹹爲良沃。淯水又南與湍水會,又南逕新野縣故城西。世祖之敗小長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沒,追諡元爲新野節義長公主,即此邑也。晉咸寧二年封大司馬扶風武王少子歆爲新野郡公,割南陽五屬,棘陽、蔡陽、穰、鄧、山都封焉。王文舒更立中隔,西即郡治,東則民居,城西傍淯水。

又東與朝水合。水出西北赤石山,而東南逕冠軍縣界,地名沙渠。又東南徑穰縣故城南,楚別邑也。秦拔鄢郢即以爲縣,秦昭王封相魏冉爲侯邑,王莽更名曰豐穰也。魏荊州刺史治。朝水又東南,分爲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爲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故諺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業庾公昌。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業,復六門陂,遏六門之水,下結二十九陂。諸陂散流,鹹入朝水,事見《六門碑》,六門既陂,諸陂遂斷。朝水又東逕朝陽縣故城北,而東南注於淯水。

又東南與棘水合,水上承赭水。赭水出赭陽縣北山,數源併發,南流逕小堵鄉,謂之小赭水。世祖建武三年,成安侯臧宮從上擊赭鄉。東源方七八步,騰涌若沸,故世名之騰沸水。南流逕於赭鄉,謂之赭水。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擊董䜣於赭鄉。以水氏縣,故有赭陽之名也。《地理志》曰:縣有堵水,王莽曰陽城也。漢哀帝改爲順陽。建武二年,更封安陽侯朱祜爲堵陽侯。堵水於縣,堨以爲陂,東西夾崗,水相去五六裏,古今斷岡兩舌,都水潭漲,南北一十餘裏,水決南潰,下注爲灣。灣分爲二,西爲赭水,東爲滎源。堵水參差,流結兩湖,故有東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導,其水枝分,東南至會口入比。是以《地理志》比水、堵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稱故也。二湖流注,合爲黃水,惟所受焉。又南逕棘陽縣之黃淳聚,又謂之爲黃淳水者也。謝沈《後漢書》甄阜等敗光武於小長安東,乘勝南渡黃淳水前營,背阻兩川,謂臨比水,絕後橋,示無還心。漢兵擊之,三軍潰,溺死黃淳水者二萬人。又南逕棘陽縣故城西。應劭曰:縣在棘水之陽,是知斯水爲棘水也。漢高帝七年,封杜得臣爲侯國。後漢兵起,擊唐子鄉,殺湖陽尉,進拔棘陽,鄧晨將賓客會光武於此縣也。棘水又南逕新野縣,歷黃郵聚,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進擊秦豐,先拔黃郵者也,謂之黃郵水,大司馬吳漢破秦豐於斯水之上。其聚落悉爲蠻居,猶名之爲黃郵蠻。棘水自新野縣東,而南流入於淯水,謂之爲力口也。棘、力聲相近,當爲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從讀變,若世以棘子木爲力子木,是也。

淯水又東南,逕士林東,戍名也,戍有邸閣。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疇三千許頃也。

△又西南過鄧縣東。

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楚文王滅之,秦以爲縣。淯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水上承白水於朝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習鑿齒《襄陽記》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濁水又東逕鄧塞北,即鄧城東南小山也,方俗名之爲鄧塞,昔孫文臺破黃祖於其下。濁水東流注於淯。

淯水又南逕鄧塞東,又逕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昔巴子請楚與鄧爲好,鄾人奪其幣,即是邑也。司馬彪以爲鄧之鄾聚矣。

△南入於沔。

○氵隱水

△氵隱水出氵隱強縣南澤中,東入潁。

氵隱水出潁川陽城縣少室山,東流注於潁水,而亂流東南逕臨潁縣西北,小氵隱水出焉。東逕臨潁縣故城北。氵隱水又東逕氵隱陽城北,又東逕氵隱強縣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揚化將軍堅鐔爲侯國。氵隱水東爲陶樞陂,餘按氵隱陽城在氵隱水南,然則此城正應爲氵隱陰城而有氵隱陽之名者,明在南猶有氵隱水,故此城以陽爲名矣。

潁水之南有二瀆。其南瀆東南流,歷臨潁亭西,東南入汝,今無水也,疑即氵隱水之故瀆矣。汝水於奇頟城西,別東派,時人謂之大氵隱水,東北流,枝瀆右出,世謂之死汝。別汝又東北,逕召陵城北,練溝出焉。別汝又東,汾溝出焉。

別汝又東,逕徵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水自別汝東注,而爲此陂。水積徵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許。瀆左合小氵隱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鞏水。

青陵陂水自陂東注之。東回又謂之小氵隱水,而南流注於大氵隱水。大氵隱水取稱,蓋藉氵隱沿注,而總受其目矣。又東逕西華縣故城南,又東逕汝陽縣故城北,東注於潁。

○灈水

△灈水出汝南吳房縣西北奧山,東過其縣,北入於汝。

縣西北有堂溪城,故房子國。《春秋·定公五年》,吳王闔閭弟夫概奔楚,封之於棠溪,故曰吳房也。漢高帝八年,封莊侯楊武爲侯國。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燀爲堂溪侯。山溪有白羊澗,澗水舊出山羊,漢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澗,畜牧者禱祀之。俗禁拍手,嘗有羊出水,野母驚撲,自此絕焉。澗水下合灈水。

灈東逕灈陽縣故城西,東流入瀙水,亂流逕其縣南。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吳漢孫旦爲侯國。其水又東入於汝水。

○瀙水

△瀙水出潕陰縣東上界山。

山海經》謂之視水也。郭景純《注》:或曰,視宜爲瀙,出葴山,許慎雲:出中陽山,皆山之殊目也。而東與此水合,水出潕陰縣旱山,東北流注瀙。

瀙水又東北,殺水出西南大熟之山,東北流入於瀙。瀙水又東,淪水注之,水出宣山,東北流注瀙水。

瀙水又東得奧水口,水西出奧山,東入於瀙水也。

△東過吳房縣南,又東過灈陽縣南。

應劭曰:灈水出吳房縣,東入瀙,縣之西北,即兩川之交會也。

△又東過上蔡縣南,東入汝。

○潕水

△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

山海經》曰:朝歌之山,潕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滎。《經》書扶予者,其山之異名乎?滎水上承赭水,東流,左與西遼水注合,又東,東遼水注之,俱導北山,而南流注於滎。滎水又東北,於潕陰縣北左會潕水,其道稍西,不出其縣南。漢以爲縣,其故城在山之陽,漢光武建武中,封岑彭爲侯國。魏武與張繡戰於宛,馬名絕景,爲流矢所中,分傷右臂,引還潕陰,即是地也。城之東有馬仁陂。郭仲產曰;陂在比陽縣西北五十里,蓋地百頃,其所周溉田萬頃,隨年變種,境無儉歲。陂水三週其隍,故瀆自隍西南而會於比,潕水不得復逕其南也。且邑號潕陰,故無出南之理,出南則爲陽也。非直不究,又不思矣。

潕水又東北,河水注之。水出雉衡山,東南逕建城東,建當爲卷,字讀誤耳。《郡國志》雲:葉縣有卷城。其水又東流入於潕。

潕水東北逕於東山西,西流入潕。潕水之左,即黃城山也。有溪水出黃城山,東北逕方城。《地理志》曰:葉縣有方城。郭仲產曰:苦菜、於東之間,有小城,名方城,東臨溪水。尋此城致號之由,當因山以表名也。苦菜即黃城也,及於東,通爲方誌矣。世謂之方城山水,東流注潕水。故《聖賢冢墓記》曰:南陽葉邑方城西有黃城山,是長沮、桀溺耦耕之所,有東流水,則子路問津處。

屍子曰:楚狂接輿耕於方城,蓋於此也。盛弘之雲:葉東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比陽界,南北聯聯數百里,號爲方城,一謂之長城,雲酈縣有故城一面,未詳裏數,號爲長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北面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齊桓公雲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郡國志》曰:葉縣有長城,曰方城,指此城也。潕水又東北,歷舞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樊噲爲侯國也。

△又東過西平縣北。

縣故柏國也。《春秋左傳》所謂江、黃、道、柏,方睦於齊也。漢曰西平。

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漢宣帝甘露三年,封丞相於定國爲侯國。王莽更之曰新亭。晉《太康地理志》曰:縣有龍泉水,可以砥礪刀劍,特堅利,故有堅白之論矣,是以龍泉之劍爲楚寶也。縣出名金,古有鐵官。

△又東過郾縣南。

郾縣故城去此遠矣,不得過。

△又東過定潁縣北,東入於汝。

漢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縣,置定潁縣。順帝永建元年,以陽翟郭鎮爲尚書令,封定潁侯,即此邑也。

○溳水

△溳水出蔡陽縣。

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槃基所跨,廣圓一百餘裏。峯曰懸鉤,處平原衆阜之中,爲諸嶺之秀。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巖高皆數百許仞。入石門,又得鍾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跡所及。穴中多鍾乳,凝膏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幽穴潛遠,行者不極窮深,而穴內常有風勢,火無能以經久故也。溳水出於其陰,初流淺狹,遠乃寬廣,可以浮舟栰巨川矣。時人以溳水所導,故亦謂之爲溳山矣。溳水東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東北流注於溳,謂之小溳水。而亂流東北,逕上唐縣故城南,本蔡陽之上唐鄉,舊唐侯國。《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兩肅霜馬,子常欲之,弗與,止之三年,唐人竊馬而獻之,子常歸唐侯,是也。溳水又東,均水注之,水出洪山,東北流逕土山北,又東北流入於溳水。溳水又屈而東南流。

△東南過隋縣西。

縣故隋國矣。《春秋左傳》所謂漢東之國,隋爲大者也。楚滅之以爲縣。晉武帝太康中立爲郡。有溠水出縣西北黃山,南逕氵厥西縣西,又東南,氵厥水入焉。氵厥水出桐柏山之陽。呂忱曰:水在義陽。氵厥水東南逕氵厥西縣西,又東南流入於溠,溠水又東南逕隋縣故城西。《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樑溠,軍臨於隋,謂此水也。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其水又南與義井水合,水出隨城東南,井泉嘗涌溢而津注,冬夏不異,相承謂之義井,下流合溠。溠水又南流注於溳。

溳水又會於支水,水源亦出大洪山,而東流注於溳。溳水又逕隋縣南,隋城山北,而東南注。

△又南過江夏安陸縣西。

隋水出隋郡永陽縣東石龍山,西北流,南迴,逕永陽縣西,歷橫尾山,即禹貢之陪尾山也。隋水又西南,入於溳。溳水又南,至安陸縣故城西,故鄖城也。

因岡爲墉,峻不假築。溳水又南逕石巖山北。昔張昌作亂,於其下籠綵鳳以惑衆。

晉太安二年,鎮南將軍劉弘遣牙門皮初與張昌戰於清水,昌敗,追斬於江涘。即《春秋左傳·定公四年》,吳敗楚於柏舉,從之,及於清發,蓋溳水兼清水之目矣。又東南流而右會富水,水出竟陵郡新市縣東北大陽山。水有二源:大富水出山之陽,南流而左合小富水。水出山之東,而南逕三王城東。前漢末,王匡、王鳳、王常所屯,故謂之三王城。城中有《故碑》,文字闕落,不可復識。其水屈而西南流,右合大富水,俗謂之大泌水也。又西南流逕杜城西,新市縣治也,《郡國志》以爲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分安陸縣立。又王匡中興初,舉兵於縣,號曰新市兵者也。富水又東南流,於安陸界左合土山水,世謂之章水。

水出土山,南逕隋郡平林縣故城西,俗謂之將陂城,與新市接界,故中興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號。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東入於溳。

溳水又逕新城南,永和五年,晉大司馬桓溫築。溳水又會溫水。溫水出竟陵之新陽縣東澤中。口徑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淨可愛,靖以察之,則淵泉如鏡,聞人聲,則揚湯奮發,無所復見矣。其熱可以燖雞,洪瀏百餘步,冷若寒泉。

東南流注於溳水。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縣西北潼山,東南流逕其縣南,縣治石潼故城,城圓而不方。東入安陸,注於溳水。

△又東南入於夏。

溳水又南,分爲二水,東通灄水,西入於沔,謂之溳口也。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