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衝昭弱年悟道,近歲依師,洎臨嶽門,頻訪靈蹟,唯求古來舊記,希窮勝異之事,莫之有者,鹹雲兵火之後,其文散失。遂遍閱古碑及《衡山圖經》、《湘中說》,仍致詰於師資長者,嶽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貯篋笥。今據所得,上自五峯三潤,古來宮觀藥院,至於歷代得道飛昇之流,靈異之端,撮而直書,總成一卷,目爲《南嶽小錄》。庶道侶遊山,得之彼覽,粗知靈蹟之所自雲。時壬戌歲冬十月序。
  ○敘嶽
  南嶽者,《周禮·職方氏》曰:“南嶽之鎮曰衡。”以其分當翼軫,光輔紫宸,鈐三氣之根,鈞五靈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稱物平施,故謂之衡山。《五嶽真形圖》雲:潛、霍、廬、_麻、玉笥、洞陽、小瀉、九疑、羅浮等十山爲之佐命,復有神仙聖境,曰朱陵洞洞天也。又云:“山稟靈氣,時有異人。”又《福庭志》雲:“朱陵之天,周環七百里,七十大峯,有五小峯,有二壇,露光青玉,學道居此,度世上升。又青玉壇、洞靈源、光天壇,悉是福地,五嶽作鎮,皆有高真統治,蓋以導雲南、養萬物、惠羣生者也。”
  ○五峯(祝融峯 紫蓋峯 雲密峯 天柱峯 石廩峯)
  祝融峯,去地高九千七百八十丈,在諸峯之北,最高,擁諸峯而直上。有祝
  融廟基,及青玉壇、光天壇、白璧壇、雷公池、風穴仙梨樹、上清院基。峯之東
  南,有李泌書堂。
  紫蓋峯,去地高四千五百丈九尺。其形嵯峨,有似麾蓋,因以爲名。上有仙
  人池、七真閣,下有紫蓋院基、王氏藥堂。
  雲密峯,昔夏禹治水,登此峯立碑,紀其山高下丈尺,皆科斗文字。近代樵
  人,或有遇者,其碑至靈,隱而不見。又有禹溪及隱真平、斷石源、朱陵洞、丹
  崖仙人石室存焉。
  天柱峯,其形似柱,因以爲名,亦名柱括峯。下有魏夫人石壇,或雲魏夫人
  在此處得道。
  石廩峯,遠望如倉廩,其上方闊十丈,傳雲傍通洞府。昔有洞門觀,胡浮先
  生常乘白豹遊之。又有小石廩峯,下有舜廟,又有華蓋、岣嶁、擲鉢、回雁,皆
  小峯之數。
  ○三澗(雲澗 壽澗 洞真澗)
  雲澗,以其通於仙源而多靈藥,是有其名。出紫蓋峯,西逾聖壽觀,合壽澗
  南下嶽觀,分注平野,及有洞真澗。
  ○司天霍王廟
  司天霍王廟,在嶽觀前,去觀百餘步。本以南方屬火,配神曰祝融。玄宗封
  爲司天王,以配夏享,有廟令司人。本廟在祝融峯上,隋代遷移廢華藪觀而建立,
  今祝融峯頂有古廟基存焉。
  ○真君廟
  真君廟,在嶽觀之東五十餘步。本與司天王同廟各殿—元中,司馬天師上言:
  “五嶽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以血食之神,同其雩祀,既協聖旨,爰創清廟。”
  是嶽也,啓夏之際,潔齋致醮,兼度道士五人,長備焚修灑掃,即開元十五年五
  月十五日明制也。《五靈經》雲:“佐治者九人,従吏三百人,羽衛官三萬人,
  爲國家祈真請命之地。”《上真記》雲:太虛真人領南嶽司命,即炎老君也。潛
  山真人鮑君副治、霍山真人韓君佐治、金華真人黃君初平、天柱真人左君元放、
  南霍真人鄭君思遠、霍林真人許君暎、丹霍真人周君陽、紫虛元君魏夫人華存,
  並居佐命之曹,吳越楚蜀之會,皆當司察之。
  ○衡嶽觀
  衡嶽觀,在華蓋峯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期、鄧真人鬱之建置。
  樑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弘葺,武帝賜三百戶莊田充基業。至隋大業八年,
  詔請蔡天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觀焚修,興行教法。其衡州府庫田疇什物,並賜
  觀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請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爲國焚修。
  高宗弘道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嶽,闢方四十里,充宮觀長生之地,禁樵採,斷
  畋獵,罷獻琛,以爲常典。觀內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劉天師真堂,後有尹真人
  上升壇。其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見存焉。
  ○招仙觀
  招仙觀,按舊碑文曰:“肇基劉宋,分宇蕭齊。”又《別傳》,晉咸亨間,
  徐真人建置。至齊元興元年七月二日,有住持升玄道士張曇要乘鶴,白日沖天。
  其夜雷電激吼,天地震動。今觀後約一里地,有朝天香壇存焉。唐貞觀二年,蕭
  天師靈護,廬陵人,時在嶽招仙觀,亂後荒涼。天師素能點化之術,遂點化黃白
  之物,投外藩,轉錢物而創觀宇。不數年,克致完合。貞觀五年,建尋真閣。
  ○九真觀
  九真觀,按碑文,晉太康中鄧真人建置徐真人祠。唐開元年中,有王天師仙
  喬。初,天師爲行者,道性衝昭,有非常之志。因將嶽中茶二百餘壺,直入京國,
  每攜茶器,於城門內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見而異之。問其所來,乃曰:
  “某是南嶽行者,今爲本住九真觀殿宇破落,特將茶來募施主耳。”於是力士上
  聞,玄宗召見,嘉嘆久之,問曰:“爾有願否”對曰:“願鬱郁家國盛,濟濟經
  道興。”上深加禮焉,俾於內殿披度,厚與金帛,津置令歸嶽中,修創觀宇。不
  數年而完全,道行逾高,聲流上國,尋有詔命,封爲天師。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
  得道。
  又有薛天師季昌,本綿州綿竹縣尉,在京舍官入道,志操不羣。將歸南嶽,
  上聞玄宗,玄宗嘉之,亦厚頒金帛。上命筆賦詩送贈,有序曰:“鍊師初解簪裾,
  棲心衡嶽,及登道錄,慨然來茲,願歸舊居,以守虛白。不違雅志,且重精修,
  忽遇靈藥志人,時來城闕也。乃賦詩一首寵行雲爾。”詩曰:“洞府修真客,衡
  陽念舊居。將申金闕要,願奉玉清書。雲路三天近,松溪萬籟虛。猶期傳祕籙,
  來往候仙輿。”後封天師。天師又師司馬天師,玄宗禮重,呼爲道兄。凡是觀中
  什物,多是恩賜。臨行,又贈金器一百事、銀器二百事,綿帛至多,皆有御札。
  天師以乾元二年二月六日得道。自離亂後,焚燒蕩然,雖重修舍宇,竟未完復。
  唯存恩賜鍾一口,重四千斤。鹹通中,有王尊師名因節住持,道行出衆,營緝至
  多,聲達京師,爲王侯所重。今在北嶽,封總教大師。觀後有白雲先生藥堂。又
  有一小池,名甘泉。其泉味甘,煎茶似乳,舊日亦有甘泉院。
  ○西靈觀
  西靈觀,按《圖經》雲:“樑天監五年建置。”本女真住持,經兵火後,未
  暇修營。西有魏夫人仙壇,開元中,有女真薛師在觀得道。又於晨溪別構道院,
  每出入常有白豹隨行,遊歷洞府。薛天師常詣之,不與相見,後不知所之。
  ○聖壽觀
  聖壽觀,本靈夏盧尚書名藩書堂,以鹹通六年抗表奏舍爲聖壽觀,觀內盧公
  真堂壇殿儼然,又有層崖峭壁,修竹茂松,澗水潺湲,風景甚異。
  ○九仙宮
  九仙宮,本張真人名始珍所居,有石壇,方闊丈餘。樑天監三年,有仙者八
  人,迎張真人於石壇上,同升天去。鹹通九年,衡州刺史史覿奏置宮額,十年十
  月敕下,宜依所奏行之。
  ○中宮
  中宮,本樑朝王真人靈與修行上升之處。又大曆年,李得琳先生居之得道。
  ○元陽宮
  元陽宮,本晉朝陳真人興明修行上升之處。
  ○上清宮
  上清宮,本徐真人靈期修行上升之處。大曆七年,有玄和先生張太空居之得
  道。又大中元年,韓威儀居之得道。
  ○紫虛閣
  紫虛閣,有魏夫人仙壇,高一丈二尺,上圓平,約闊一丈,亦名飛流壇。
  《傳》雲:“夫人自撫州乘龍飛來至此。夫人,晉太尉舒之女,諱華存,號上真
  紫虛元君。”有臺閣,儀像儼然。又云:“晉咸和年於此修道。”又北去半里,
  有神溪投龍潭,每修齋畢,投金龍於此。
  ○石室隱真宮
  石室隱真宮,大曆年中,廣成劉先生玄靜修行之處。行三五步岡,奪虎穴而
  居之,名曰隱真宮,刺史韓皋出俸錢爲創會真閣。初,先生在茲十五年餘,修道
  莫有知者。時因太史佔之,雲有真人星見,隱者在茲嶽得道,應於天文。上聞武
  宗,武宗遽降詔命,委本道監軍使遣人齎詔徵召。使人到嶽,遍尋無所不至。忽
  一日,中使人行及中宮西南面三裏餘,歷嶮攀蘿,見一石室,深邃屈曲,有住之
  家。於是擘藤蘿入深,乃見先生凝然而坐。中使宣命,先生初乃佯狂,後即承命。
  尋赴闕庭,詔封爲帝師,號廣成先生。卻復茲地,未幾而羽化。今石室有昔時鐫
  石爲醮壇、天寶臺、碓磑、甕缶、棋局、茶竈、燈臺,皆就石而琢成之,今悉存
  焉。
  ○凌虛臺
  凌虛臺,昔有薛天師季昌、周尊師混污相次居之得道。
  ○洞靈臺
  洞靈臺,本李天師明俊居之得道,亦是福地。
  ○添香臺
  添香臺,昔有女真居之得道,今臺及聖境存焉。
  ○劉根先生藥巖
  劉根先生藥巖,昔有仙人劉根居之修行之所,在九仙宮之西北,頗甚深邃,
  亦殊異之境也。
  ○紫蓋院
  紫蓋院,昔有道人建置,亂後唯基址存焉。
  ○白雲先生藥堂
  白雲先生藥堂,在九真觀西—元中,司馬天師承禎本號白雲先生,後授貞一
  先生,嘗於此修行。
  ○尹真人壇
  尹真人壇,在嶽觀北百餘步,真人諱道全上升之處。
  ○田先生藥巖
  田先生藥巖,在中宮東面百餘步。先生諱良逸,元和中修行於此,後得道。
  ○北帝院
  北帝院,在嶽觀東北,去觀三裏,昔有女真侯釒柬師居之,修行勤於香火,
  後亦得道。
  ○洞真瀑布
  洞真瀑布,在招仙觀北,去觀三裏,瀑布如簾,垂及亭臺,碑文紀其勝異。
  上有朝天壇,昔日張真人曇要上升之處。又下有投龍潭,每修齋畢,投金龍於此
  也。
  ○王氏藥院
  王氏藥院,鹹通間,有術士王生居之。有茂松修竹,流水周繞,及多榧樹茶
  園,今基址存焉。
  ○光天觀
  光天觀,傳雲融峯院,是觀基。
  ○隱真平
  隱真平,在雲密峯之中,坦然而平,方闊五里,是神仙遨遊之所。時人尋之,
  少有到者。
  ○斷石源
  斷石源,在隱真平水源,有石高數丈,闊數尺而中斷,上有鐫字雲:“此有
  丹砂水,如乳而甘香。有人得掬飲之,可壽至千歲。”尋遊者到此間,唯聞石下
  有流水之聲,在左邊聽即落右邊,在右邊聽即落左邊,罕有得者。
  ○朱陵洞
  朱陵洞,即三茅洞天,在九仙宮正西三裏,有石巖,下有平石,方二丈,是
  舊時投金簡之所,傳雲朱陵洞之東門也。
  ○前代九真人(出《九仙宮碑》,舊有九仙殿)
  陳真人興明,居元陽宮,晉武帝大始元年三月一日上升。
  胡浮先生,姓施,名存,居洞門觀西峯構虛閣,晉惠帝永康九年四月上升。
  尹真人道全,居嶽觀溪,晉懷帝元嘉元年正月九日上升。
  徐真人靈期,居上清宮,宋元徽二年九月九日上升。
  陳真人惠度,居古玉清宮,齊武帝永明二年五月十三日上升。
  張真人曇要,居招仙觀,齊延興元年七月三日上升。
  張真人始軫,居九仙宮,樑天監三年七月十三日上升。
  王真人靈輿,居中宮,樑天監十一年七月十三日上升。
  鄧真人鬱之,字玄寂,居洞門觀,樑天監十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升。
  又有雙襲祖、雙子辨二人,相次得道。
  ○唐朝得道人(在嶽一十四人)
  殷先生景童,天寶十七年七月三日得道。
  蕭先生靈護,弘道三年八月十五日得道。
  李天師思慕,天寶十四年八月廿六日得道。
  何尊師隱其名,天寶二年十月十五日得道。
  薛天師季昌,乾元二年二月六日得道。
  王天師仙喬,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得道。
  傅天師待仙,乾元三年十一月七日得道。
  董先生秦仙,大曆元年十一月六日得道。
  玄和張先生太空,大曆七年二月八日上清宮得道。
  李先生德琳,大曆十二年九月五日中宮得道。
  田先生良逸,元和六年正月七日在降真院得道。
  廣成劉先生玄靜,大中五年五月十一日得道。
  周尊師混污,會昌二年正月得道。
  韓威儀,大中元年上清宮得道。
  田先生有弟子陳徵君、馮徵君、張徵君三人,不就徵,皆於天台山相次得道。
  ○《真君傳》
  漢中壘校尉劉向撰。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數往崑崙山中,
  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俱去。至高辛時,復爲雨
  師焉。
  王母者,神人之面,蓬髮戴勝,虎爪善嘯,巖居,名王母,在崑崙之墟焉。
  贊曰:
  渺渺赤松,飄飄少女。
  接手翻飛,冷然雙舉。
  縱身長風,俄翼玄圃。
  妙達坎巽,作範司雨。
  ○《田先生寫真贊》(蒙谷子諸葛黃撰)
  田先生,實衡之攸民,間世所出,天然真氣,生而知道,醇孝養親,得混樸
  自然之理,言貌不飾,裘褐垢弊。侯王禮重,我亦不榮,氓隸給輕,我亦不陋。
  驅役鬼神,意往即至。一入衡嶽,逾五十年,九百門人,皆是軒冕,請爲法主,
  一作帝師,即先生之道,其可知也。儀形可質,圖寫存焉。自始及今,未有稱述,
  黃承其闕,序以贊雲:
  靈根獨秀,真人間生。
  仙非積學,道乃天成。
  汪汪德貌,落落神情。
  茲形如在,猶可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