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佛告諸比丘,車匿奉菩薩教。安慰大王及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諸釋種等令離憂惱。爲欲饒益諸衆生故。剃除鬚髮。向獵師邊。以憍奢耶衣貿易袈裟清淨法服。於是詣鞞留梵志苦行女人所。時彼女人。奉請菩薩明日設齋。既受請已,次往波頭摩梵志苦行女人所。時彼女人。亦請菩薩明日設齋。既受請已,復往利婆陀梵行仙人所。時彼仙人。亦請菩薩明日設齋。既受請已,復往光明調伏二仙人所。其仙亦請菩薩明日設齋。諸比丘菩薩。次第至毗舍離城。城傍有仙。名阿羅邏。與三百弟子俱。常爲弟子說無所有處定。時彼仙人遙見菩薩心生希有。告諸弟子。汝等應觀是勝上人。諸弟子等白仙人言:我見是人形貌端正。昔所未有爲從何來。比丘我於爾時問阿羅邏言:汝所證法可得聞乎。今欲修行願爲我說。仙言:瞿曇。我所證法甚深微妙。若能學者當爲宣說令得修習。若有清信善男子,受我教者,皆得成就無所有處微妙之定。諸比丘我聞仙人所說作是念言:我今自有精進念定樂欲信慧。獨在一處常勤修習心無放逸。必證彼仙所得之法。於是精勤修習心不厭倦。經於少時皆已得證。既得定已往仙人所作如是言:大仙。汝唯證此更有餘法。仙言:瞿曇。我唯得此更無餘法。菩薩報言:如是之法我已現證。仙言:以我所證汝亦能證。我之與汝宜應共住教授弟子。諸比丘,是時仙人甚相尊重。即以最上微妙供具供養於我。諸學徒中以我一人爲其等侶。比丘我時思惟仙人所說非能盡苦。何法能爲離苦之因。即於彼時出毗舍離城漸次遊行。往摩伽陀國王舍大城。入靈鷲山獨住一處。常爲無量百千諸天之所守護。晨旦著衣執持應器。從溫泉門入王舍城次第乞食。行步詳雅諸根寂然。觀前五肘心無散亂。城中諸人見菩薩來心生希有。鹹作是言:此是何人。爲是山神。爲是梵王。爲是帝釋。爲是四天王耶。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清淨身,光明無有量。威儀悉具足,心靜極調柔。處在靈鷲山,自守出家法。於彼晨朝時,著衣持鉢已,
調伏身心故,入城而乞食。身如融金聚,相好以莊嚴。路傍若男女,觀者無厭足。城中居民輩,見是勝人來。
皆生希有心,奔馳競瞻仰。斯人甚奇特,今從何所來。有諸采女等,鹹昇妙樓閣。於彼窗牖間,闚望不暫舍。
街衢盡充滿,闤闠悉空虛。棄捨所作業,俱來候菩薩。有人遽往告,頻婆娑羅王。今有梵天來,入城而乞食。
復有作是言,或是天帝釋。夜摩兜率天,化樂他化主。四天及日月,或是羅睺等。鞞留質多羅,薄離諸天衆。
復有白王言,此是靈山神。大王應當知,王今獲大利。時王聞此語,心生大喜悅。自陟高樓上,遙觀菩薩身。
相好甚端嚴,譬如真金聚。王因敕左右,奉獻菩薩食。並遣尋所住,隨逐而觀之。使者隨菩薩,見往靈鷲山。
歸來白大王,具陳所見事。王聞是事已,益增希有心。於彼晨朝時,嚴駕躬親謁。遙睹岩石中,光相極清淨。
威容甚嚴好,不動若須彌。屏除諸侍從,徒步而前進。頂禮菩薩足,種種慰問已,而白菩薩言,大士從何來。
鄉邑在何處,父母爲是誰。爲是婆羅門,爲是剎帝利。或是諸仙聖,仁者如實說。菩薩答王言,我父輸檀王。
居住雪山下,城名迦毗羅。人民甚安樂,爲求無上道。是故今出家,王重稽首言:仁今盛少年,容顏甚端正。
應受五欲樂,何爲乃行乞。我當舍此國,與汝共治之。今者幸相見,中心甚欣喜。願得作親友,共蒞於王位。
何爲樂獨處,空山林野中。菩薩於是時,以柔軟音句。徐答大王言,我今甚不戀。世間諸榮位,欲求寂滅故。
舍之而出家,況乃於王國。而復生貪羨,譬如娑竭龍。大海爲宮室,豈復於牛跡。而生愛著心,大王應當知。
五欲無邊過,能令墮地獄。餓鬼及畜生,智者當遠之。棄捨如涕唾,欲如果熟已,將墜自不久,又如空中雲。
須臾而變滅,如風駛飄鼓。無時而暫停,若著五欲者,即失解脫樂,誰有智慧士。而求大苦因,若人未得欲。
貪火極熾然,若已得之者,轉復無厭足,得已愛別離。便生大苦惱,天上微妙樂。人中殊勝果,假使世間人。
盡受二種報,心亦未知足。得此更求餘,譬如熱乏人。渴逼飲鹹水,五欲亦如是,悕求無息時,常在生死中。
輪轉恆無際,若有智慧者,必淨攝諸根,證無漏聖道。爾乃名知足,王今應觀身。無常不堅固,九孔恆流溢。
衆苦作機關,我雖受五欲。而不生貪著,爲求寂滅樂。是故今出家,頻婆娑羅言:善哉大導師,我本臣事汝。
汝是帝王子,能棄五欲榮。我今勸俗利,必獲無量罪。唯願大慈悲,哀愍舍我過。當於此境界,證得佛菩提。
願使不我遺,我當獲大利。於是從座起,頂禮菩薩足。百千衆圍繞,還返於自宮。菩薩調伏心,爲世間依止。
隨益而去住,當往尼連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