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序跋集《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1〕-2


  《飛煙傳》出《說郛》卷三十三所錄之《三水小牘》〔57〕,皇甫枚撰。亦見於《廣記》四百九十一,飛煙作非煙。《三水小牘》本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直齋書錄解題》。今止存二卷,刻於盧氏《抱經堂叢書》及繆氏《雲自在龕叢書》中〔58〕。就書中可考見者,枚字遵美,安定人。三水,安定屬邑也〔59〕。鹹通末,爲汝州魯山令;光啓中,僖宗在梁州,赴調行在。明姚諮〔60〕跋雲:“天蒐庚午歲,旅食汾晉,爲此書。”

  今書中不言及此,殆出於枚之自序,而今失之。繆氏刻本有逸文一卷,收《非煙傳》,然僅據《廣記》所引,與《說郛》本小有異同,且無篇末一百餘字。《廣記》不雲出於何書,蓋嘗單行也,故仍錄之。

  《虯髯客傳》〔61〕據明顧氏《文房小說》錄,校以《廣記》百九十三所引《虯髯傳》,互有詳略,異同,今補正二十餘字。

  杜光庭字賓至,處州縉雲人〔62〕。先學道於天台山,仕唐爲內供奉。避亂入蜀,事王建〔63〕,爲金紫光祿大夫,諫議大夫,賜號廣成先生。後主〔64〕立,以爲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解官,隱青城山,號東瀛子。年八十五卒。著書甚多,有《諫書》一百卷,《歷代忠諫書》五卷,《道德經廣聖義疏》三十卷,《錄異記》十卷,《廣成集》一百卷,《壺中集》三卷。

  此外言道教儀則,應驗,及仙人,靈境者尚二十餘種,八十餘卷。今惟《錄異記》流傳。光庭嘗作《王氏神仙傳》一卷,以悅蜀主。而此篇則以窺覗神器爲大戒〔65〕,殆尚是仕唐時所爲。《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作“《虯髯客傳》一卷”。

  宋程大昌《考古編》〔66〕(九)亦有題《虯鬚傳》者一則,雲:

  “李靖在隋,常言高祖終不爲人臣。故高祖入京師,收靖,欲殺之。太宗教解,得不死。高祖收靖,史不言所以,蓋諱之也。《虯鬚傳》言靖得虯鬚客資助,遂以家力佐太宗起事。此文士滑稽,而人不察耳。又杜詩言‘虯鬚似太宗’。小說亦辨人言太宗虯鬚,須可掛角弓。是虯鬚乃太宗矣。而謂虯鬚授靖以資,使佐太宗,可見其爲戲語也。”髯皆作須。今爲虯髯者,蓋後來所改。惟高祖之所以收靖,則當時史實未嘗諱言。

  《通鑑考異》(八)雲:“柳芳《唐歷》及《唐書》《靖傳》雲:

  ‘高祖擊突厥於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案太宗謀起兵,高祖尚未知;知之,猶不從。當擊突厥之時,未有異志,靖何從察知之?又上變當乘驛取疾,何爲自鎖也?今依《靖行狀》雲:

  ‘昔在隋朝,曾經忤旨。及茲城陷,高祖追責舊言,公忼慨直論,特蒙宥釋。’”柳芳唐人,記上變之嫌〔67〕,即知城陷見收之故矣。然史實常晦,小說輒傳,《虯髯客傳》亦同此例,仍爲人所樂道,至繪爲圖,稱曰“三俠”。取以作曲者,則明張鳳翼張太和皆有《紅拂記》〔68〕,凌初成有《虯髯翁》〔69〕。

  右第四分

  ※※※

  〔1〕“元和體”《舊唐書·元稹傳》:元稹“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爲詩,善狀詠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號爲‘元和體’。”元和(806—820),唐憲宗年號。

  〔2〕《鶯鶯傳》傳奇篇名,元稹作。寫張生與崔鶯鶯的戀愛故事。

  〔3〕楊巨源字景山,唐代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元稹詩友。

  官禮部郎中。《鶯鶯傳》中引有他寫的《崔娘詩》一首。李紳,《全唐詩》卷四八三收有他所寫《鶯鶯歌》篇首八句,又題《東飛伯勞西飛燕歌,爲鶯鶯作》。其他逸句,見引於董解元《絃索西廂》。

  〔4〕趙令畤字德麟,號聊復翁,宋朝宗室。從高宗南渡,襲封安定郡王。《侯鯖錄》,筆記集,八卷。雜記故實藝文。卷五對《鶯鶯傳》考辨頗詳,並錄有自撰《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以說唱形式詠《鶯鶯傳》故事。

  〔5〕王實甫一說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

  活動時期大約在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7)前後。所著《西廂記》,又稱《北西廂》,雜劇劇本,五本二十一折。情節較董解元《絃索西廂》有更大發展。劇中張生名張君瑞。

  〔6〕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約生於金末,卒於元初。作有雜劇《竇娥冤》、《趙盼兒》等。《續西廂記》,明清時,有人以爲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圓”爲關漢卿所續。

  〔7〕李日華字實甫,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戲曲作家。

  《南西廂記》,實爲明代海鹽人崔時佩所撰,李日華增補,二卷。此劇將王實甫《北西廂》翻爲南曲,內容基本相同。

  〔8〕陸採(1497—1537)原名灼,字子玄,號天池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戲曲作家。他以爲李日華所作“氣脈未貫”,於是另撰《南西廂記》二卷。

  〔9〕周公魯字公望,崑山(今屬江蘇)人,明代戲曲作家。

  《翻西廂記》,一名《錦西廂》,傳奇劇本,二卷。此劇截去《北西廂》“草橋驚夢”以後數折,翻出紅娘代鶯鶯與鄭恆完姻,崔張之間又經一番周折方得團圓等情節。

  〔10〕查繼佐(1601—1676)字伊璜,明末清初海寧(今屬浙江)人。所著《續西廂》,一卷,《曲海總目提要》注爲“傳奇”。除增添張君瑞以崔鶯鶯所贈詩應制的情節外,其他內容基本與關漢卿續本相同。

  〔11〕劉氏暖紅室劉氏,指劉世珩,清末民初安徽貴池人。暖紅室爲其室名。劉氏選刊的《暖紅室匯刻傳奇》,包括元、明、清雜劇、傳奇和戲曲論著,共六十餘種,一九一七年合刊時爲五十九種。

  〔12〕按《商調蝶戀花》中的張生未具張君瑞名字。

  〔13〕《周秦行紀》傳奇篇名,寫牛僧孺於唐德宗貞元中落第回鄉,夜晚迷路,宿一大宅中,與漢文帝母薄太后、漢元帝妃王嬙及楊貴妃等聚會賦詩的故事。文中對於德宗及其母沈太后有不敬之語。

  署牛僧孺撰,實爲牛之政敵李德裕門人所託名,意在誣陷牛僧孺。

  〔14〕《李衛公外集》又稱《窮愁志》,四卷。按李德裕《會昌一品集》,一名《李衛公文集》,除外集外,還有正集二十卷,別集十卷。

  〔15〕牛僧孺(779—847)唐代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一說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人,居宛葉間(今河南南陽、葉縣一帶)。

  他在中唐時牛、李黨爭中與李宗閔同爲牛黨首領。

  〔16〕李德裕(787—850)字文饒,唐代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武宗時任宰相,後封衛國公。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首領。

  〔17〕晁公武所述賈黃中語,見宋代張洎《賈氏談錄》:“牛奇章初與李衛公相善。嘗因飲會,僧孺戲曰:‘綺絝子何預斯坐。’衛公銜之。後衛公再居相位,僧孺卒遭譴逐。世傳《周秦行紀》,非僧孺所作,是德裕門人韋瓘所撰。”按牛僧孺曾封奇章郡公。

  〔18〕莫休符唐末人,曾官融州刺史。《桂林風土記》,原書三卷,現存一卷。除敘述風土人情物產外,還收有一些他書所未見的唐詩。

  〔19〕韋正卿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代宗大曆年間,與其兄韋夏卿同舉“賢良方正”。

  〔20〕關於韋正卿之子韋虢,《新唐書·韋夏卿傳》又云:“德裕任宰相,罕接士,唯虢往請無間也。”“會昌末,累遷楚州刺史,終桂管觀察使。”

  〔21〕劉軻唐代沛(今江蘇沛縣)人。天寶末年流落韶右(今廣東曲江一帶)。早年爲僧,元和十三年(818)登進士第,曾任史官。

  《牛羊日曆》,《新唐書·藝文志》入小說家,一卷。注云:“牛僧孺、楊虞卿事。檀鸞子皇甫鬆序。”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

  “《牛羊日曆》,諸家悉以爲劉軻撰。……案軻本浮屠,中歲慕孟軻爲人,遂長髮,以文鳴一時。即紀載時事,命名詎應乃爾;必贊皇之黨,且惡軻者爲之也。案《通鑑注》引作皇甫鬆,鬆有恨僧孺見傳,或當近之。”按贊皇指李德裕,他於文宗時受封贊皇縣伯。

  〔22〕楊虞卿字師皋,唐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憲宗元和末官至監察御史。牛黨重要人物之一。

  〔23〕《藕香零拾》叢書,清代繆荃孫輯,共收三十九種,一○二卷。刊於清代光緒末年。按該書所收系《續牛羊日曆》。《牛羊日曆》見收於宋代晁載之《續談助》卷三。

  〔24〕皇甫鬆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詞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或曰鬆,奇章表甥,然公不薦,因襄陽大水,遂爲《大水變》,極言誹謗。”

  〔25〕姓應圖讖除《周秦行紀論》所引讖語外,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六“木星入鬥”條又說:唐乾符中,木星入南鬥,術士邊罔以爲“帝王之兆”。“識者唐世常有緋衣讖,或曰將來幸運,或姓裴,或姓牛,以爲裴字爲緋衣,牛字著人即朱也。所以裴晉公(度)及牛相國僧孺,每罹此謗。李衛公斥《周秦行紀》乃斯事也”。

  〔26〕李賀(791—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中唐詩人。曾官奉禮郎。《歌詩編》,即《李賀歌詩編》,四卷,外集一卷。

  〔27〕沈亞之(781—832)吳興(今屬浙江)人,中唐作家。所著《沈下賢集》,共十二卷,其中詩賦一卷,文十一卷。下文說集中“有傳奇三篇”,指《湘中怨辭》、《異夢錄》和《秦夢記》。

  〔28〕計有功字敏夫,宋代臨邛(今四川邛崍)人。所著《唐詩紀事》,八十一卷。載錄唐代一一五○名詩人的作品本事及有關詩篇。

  〔29〕辛文房字良史,元代西域(今新疆一帶)人。所著《唐才子傳》,十卷,收唐代詩人三九八人的評傳。

  〔30〕柏耆唐代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人。文宗太和初官至諫議大夫。太和三年(829),橫海節度使李惇討伐叛將李同捷,他奉詔宣慰德州行營。後被參劾,貶循州司戶,其判官沈亞之同時被貶爲虔州南康尉。

  〔31〕《湘中怨辭》傳奇篇名,寫太學進士鄭生與蛟宮龍女氾人戀愛的故事。

  〔32〕《異夢錄》傳奇篇名,寫邢鳳夢觀古裝美人“弓彎舞”及王炎夢爲吳王作西施輓歌的故事。

  〔33〕穀神子即鄭還古,唐代滎陽(今屬河南)人。憲宗元和間進士,官河北從事,後貶吉州掾。《博異志》,又名《博異記》,筆記小說集,一卷。

  〔34〕王炎唐代太原(今屬山西)人。貞元十五年(799)登進士第,官至太常博士。王播(759—830),字明敭,王炎之兄。官至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

  〔35〕葉氏觀古堂葉德輝(1864—1927),字奐彬,湖南長沙人。

  室名觀古堂,刻書多種。

  〔36〕涵芬樓上海商務印書館藏書樓,清代光緒末年創立,收藏善本祕籍多種。一九二四年移入東方圖書館。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爭中爲日本侵略軍焚燬。

  〔37〕小草齋明代文學家謝肇淛書室名。謝氏著有《五雜俎》等。

  〔38〕丁氏八千卷樓清代錢塘丁申、丁丙兄弟的藏書樓,分三部分:八千卷樓,藏四庫著錄書;小八千卷樓,藏善本書;後八千卷樓,藏四庫未收書。

  〔39〕段成式(?—863)字柯古,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唐代文學家。官祕書省校書郎、太常少卿等。《酉陽雜俎》,筆記小說集,二十卷,又續集十卷。

  〔40〕《楊太真外傳》參看本篇第七分。

  〔41〕楊國忠(?—756)唐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以堂妹楊貴妃關係,爲玄宗寵幸,官至宰相。安史之亂,隨玄宗奔蜀,在馬嵬坡被軍士所殺。

  〔42〕《秦夢記》傳奇篇名,沈亞之在篇中自述夢入秦國,娶秦穆公之女弄玉爲妻的故事。

  〔43〕關於《秦夢記》的異文,《秦夢記》寫沈亞之將別秦穆公,受命作歌,首句爲“擊髆舞,恨滿煙光無處所。”而上文有“將去,公追酒高會,聲秦聲,舞秦舞,舞者擊髆拊髀嗚嗚”等語,故“擊髆”當爲“擊髆”之誤。《太平廣記》即作“擊髆”。又寫沈亞之對秦穆公說:

  “臣不忘君恩,如今日。”《太平廣記》作“如日”,較合於立誓的口吻。

  〔44〕《無雙傳》傳奇篇名,寫劉無雙與表兄王仙客幼年相親,後無雙因父罪沒入宮庭,得押衙古洪用奇術救出,與仙客成婚的故事。

  〔45〕薛調(830—872)唐代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婺州刺史薛膺之子,河東郡公薛蘋之孫。

  〔46〕《翰苑羣書》十二卷,宋代洪遵編。共收唐代李肇《翰林志》、宋代李昉《禁林宴會集》和洪遵本人《翰苑遺事》等記述唐、宋兩代翰林學士姓名及翰林院掌故的史籍十二種。《唐語林》,筆記集,宋代王讜著。原書久佚,今本從《永樂大典》輯出,八卷。

  〔47〕範攄自號五云溪人,唐懿宗時人。《云溪友議》,筆記集,三卷。多載有關中晚唐詩人及詩歌的資料。

  〔48〕薛太尉疑爲上文“薛太保”之誤。

  〔49〕《明珠記》傳奇劇本,二卷,明代陸採與其兄陸粲合作。

  明代呂天成《曲品》稱其“本《無雙》而作記,借明珠以聯情”。

  〔50〕《上清傳》傳奇篇名,寫竇參被陸贄以“蓄養俠刺”等罪名構陷致死,其寵婢上清爲之申冤的故事。竇參(733—792),字時中,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唐德宗時任宰相,與陸贄不和,後被貶,死於邕州。陸贄(754—805),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德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51〕《常侍言旨》筆記集,唐代柳珵著,記開元、天寶年間宮廷異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著錄:“《常侍言旨》,一卷,右唐柳珵記其世父登所著,六章。《上清》、《劉幽求》二傳附。”今傳本中無《劉幽求傳》及《上清傳》。

  〔52〕柳芳字仲敷,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開元進士,官集賢學士。其子柳登,字成伯,官大理少卿;柳冕,字敬叔,官福建觀察使。柳登子柳璟,字德輝,官禮部侍郎。

  〔53〕《楊娼傳》傳奇篇名,寫某武官寵愛楊姓歌女,因妻妬氣憤而亡,歌女亦以死殉的故事。

  〔55〕許渾字用晦,一字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官至睦、鄂二州刺史。著有《丁卯集》。

  〔56〕韋縠五代前蜀人,官至監察御史。所編《才調集》爲唐詩選集,共十卷。上文所引詩,《才調集》列爲“無名氏三十七首”之二十二;《全唐詩》卷五三六收爲許渾詩,題作《寄房千里博士》,注云:“一作《途經敷水》,一作《客有新豐館題怨別之詞,因詰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57〕《飛煙傳》傳奇篇名,明鈔原本《說郛》作《步飛煙》。

  寫武公業之妾步飛煙與鄰人趙象愛戀,被公業鞭撻,至死不悔的故事。

  《三水小牘》,傳奇小說集,唐代皇甫枚著。“枚”或寫作“牧”。

  〔58〕盧氏《抱經堂叢書》盧文弨(1717—1796),字紹弓,號抱經,清代浙江杭州人。所刻《抱經堂叢書》共十七種。《雲自在龕叢書》,清光緒中繆荃孫編刻,共三十六種。所收《三水小牘》較盧文弨刊本多逸文十二篇,中有《非煙傳》,題作《步飛煙》。

  〔59〕三水漢代安定郡屬縣,在今寧夏固原。唐代邠州新平郡有三水縣,在今陝西旬邑。

  〔60〕姚諮字舜諮,號茶夢主人,明代無錫(今屬江蘇)人。喜藏書,著有《潛坤集》、《春秋名臣傳》。嘉靖三十三年(1554)他抄得楊氏所藏《三水小牘》二卷,並作跋,後由秦汴刊行。盧氏抱經堂本即源於此本。

  〔61〕《虯髯客傳》傳奇篇名,唐末杜光庭作。寫隋末楊素侍妓紅拂私奔李靖,後與俠士虯髯客在太原同訪李世民,虯髯客知其必爲“天子”,於是遠走海外,另取扶餘國爲國主。

  〔62〕杜光庭(850—933)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唐懿宗時應試不第,入天台山爲道士。僖宗避黃巢入蜀,他被召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王建時留蜀任職。

  〔63〕王建(847—918)字光圖,許州舞陽(今屬河南)人。五代前蜀國的建立者,九○三年至九一八年在位。

  〔64〕後主指王建之子王衍。

  〔65〕以窺覗神器爲大戒指《虯髯客傳》中虯髯客退避李世民的情節及篇末議論:“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神器,指天下,後轉指帝位。

  《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爲也。”

  〔66〕程大昌(1123—1195)字泰之,南宋休寧(今屬安徽)人,官吏部尚書。著有《易原》、《雍錄》等。所著《考古編》,十卷,雜論經義異同及考訂史事。

  〔67〕“上變之嫌”此事又見唐代劉餗《隋唐嘉話》捲上:“隋大業中,衛公上書,言高祖終不爲人臣,請速除之。及京師平,靖與骨儀、衛文昇等俱收。衛、骨既死,太宗慮囚,見靖與語,因請於高祖而免之。”《新唐書·李靖傳》:“高祖擊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變,傳送江都,至長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師,將斬之,靖呼曰:

  ‘公起兵爲天下除暴亂,欲就大事,以私怨殺誼士乎?’秦王亦爲請,得釋”。高祖,指唐高祖李淵;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衛公,指李靖。

  〔68〕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號靈墟,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戲曲作家。著有傳奇劇本九種,現存《紅拂記》(二卷)等五種。張太和,字幼於,號屏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戲曲作家。所著傳奇劇本《紅拂記》,今無傳本。

  〔69〕凌初成《虯髯翁》雜劇劇本,一卷。演《虯髯客傳》故事,以虯髯客爲主角。按淩氏又有雜劇《莽擇配》,或名《北紅拂》,亦演同一故事而以紅拂爲主角;《驀忽姻緣》,三傳《虯髯客》故事,以李靖爲主角,此劇未見傳本。

  《冥音錄》〔1〕出《廣記》四百八十九。中稱李德裕爲“故相”,則大中或鹹通後作也。《唐人說薈》題朱慶餘〔2〕撰,非。

  《東陽夜怪錄》〔3〕出《廣記》四百九十。敘王洙述其所聞於成自虛,夜中遇精魅,以隱語相酬答事。《唐人說薈》即題洙作,非也。鄭振鐸(《中國短篇小說集》)〔4〕雲:“所敘情節,類似牛僧孺的《元無有》,也許這兩篇是同出一源的。”案《元無有》本在《玄怪錄》中,全書已佚。此條《廣記》三百六十九引之:

  寶應中,有元無有,常以仲春末獨行維揚郊野。

  值日晚,風雨大至。時兵荒後,人戶多逃。遂入路旁空莊。須臾霽止,斜月方出。無有坐北窗,忽聞西廊有行人聲。未幾,見月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乃雲:“今夕如秋,風月若此,吾輩豈不爲一言以展平生之事也?”其一人即曰云雲。

  吟詠既朗,無有聽之具悉。其一衣冠長人,即先吟曰:“齊絝魯縞如霜雪,寥亮高聲予所發。”其二黑衣冠短陋人,詩曰:“嘉賓良會清夜時,煌煌燈燭我能持。”其三故敝黃衣冠人,亦短陋,詩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綆相牽常出入。”其四故黑衣冠人,詩曰:“爂薪貯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爲勞。”無有亦不以四人爲異,四人亦不虞無有之在堂隍也,遞相褒賞。觀其自負,則雖阮嗣宗《詠懷》,亦若不能加矣。四人遲明方歸舊所。無有就尋之,堂中惟有故杵,燈臺,水桶,破鐺。乃知四人即此物所爲也。

  《靈應傳》〔5〕出《廣記》四百九十二,無撰人名氏。《唐人說薈》以爲於逖〔6〕作,亦非。《傳》在記龍女之貞淑,鄭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7〕,蓋受其影響,又稍變易之。涇原節度使周寶〔8〕字上珪,平州盧龍人。在鎮務耕力,聚糧二十萬石,號良將。黃巢據宣歙〔9〕,乃徙寶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討使。後爲錢鏐〔10〕所殺。《新唐書》(一八六)有傳。

  右第五分

  ※※※

  〔1〕《冥音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崔氏姊妹得其姨母鬼魂傳授箏曲的故事。

  〔2〕朱慶餘名可久,唐代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敬宗寶曆(825—826)間進士,官祕書省校書郎,有《朱慶餘集》。一說肅宗寶應(762)進士,則其登第後二十五年(787)李德裕方出生,不可能稱李爲“故相”。按陶珽刻本《說郛》始題《冥音錄》爲朱慶餘所作,《唐人說薈》沿誤。

  〔3〕《東陽夜怪錄》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進士王洙轉述成自虛夜遇駱駝、老雞、破瓠、舊笠等精怪,賦詩酬答的故事。精怪詩中多用隱語自示身份。

  〔4〕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作家、文學史家。曾任燕京、暨南等大學教授。主編《小說月報》、《文學》等刊物,著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及短篇小說集《桂公塘》等。所編《中國短篇小說集》,選錄唐代至清末的短篇小說,共三集,於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分冊出版。

  〔5〕《靈應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涇州節度使周寶應善女湫龍女九娘子之請,遣部將鄭承符魂赴龍宮,率亡卒幫助她反抗朝那龍神爲弟逼婚的故事。

  〔6〕於逖唐天寶間人,生平事蹟不詳。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三稱其爲“山顛水涯,苦學貞士”。

  〔7〕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靈應傳》中九娘子自述身世,稱洞庭君爲其“外祖”,又說:“頃者,涇陽君與洞庭外祖世爲姻戚,後以琴瑟不調,棄擲少婦,遭錢塘之一怒,傷生害稼,懷山襄陵。涇水窮鱗,尋斃外祖之牙齒”等,皆本於《柳毅傳》。

  〔8〕周寶(814—887)唐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曾任涇原節度使,乾符六年(879)十月徙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討使。

  〔9〕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於乾符六年佔據宣、歙(今安徽宣城、歙縣一帶)。

  〔10〕錢珽(852—932)字具美,臨安(今屬浙江)人。唐僖宗乾符時官杭州刺史,受鎮海軍節度使節制。五代時他建立吳越國,九○七年至九三二年在位。僖宗光啓三年(887),潤州牙將劉浩等逐周寶,錢珽迎周寶到杭州。史書或說周爲錢所殺,或說周之死與錢無關(參看《資治通鑑》卷二五七“考異”)。

  《隋遺錄》〔1〕上下卷,據原本《說郛》七十八錄出,以《百川學海》〔2〕校之。前題唐顏師古撰。末有無名氏跋,謂會昌中,僧志徹得於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3〕。題《南部煙花錄》,爲顏公遺稿。取《隋書》校之,多隱文。後乃重編爲《大業拾遺記》。原本缺落,凡十七八,悉從而補之矣云云。是此書本名《南部煙花錄》,既重編,乃稱《大業拾遺記》。今又作《隋遺錄》,跋所未言,殆復由後來傳刻者所改歟。書在宋元時頗已流行,《郡齋讀書志》及《通考》並著《南部煙花錄》;

  《通志》著《大業拾遺錄》;《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亦有顏師古《大業拾遺》一卷,子部小說類又有顏師古《隋遺錄》一卷,蓋同書而異名,所據凡兩本也。本文與跋,詞意荒率,似一手所爲。而託之師古,其術與葛洪之《西京雜記》〔4〕,謂鈔自劉歆之《漢書》遺稿者正等。然才識遠遜,故罅漏殊多,不待吹求,已知其僞。清《四庫全書總目》(一四三)雲:“王得臣《塵史》稱其‘極惡可疑。’姚寬《西溪叢語》亦曰:‘《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又載陳後主詩云,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此乃唐人方域詩,六朝語不如此。唐《藝文志》所載《煙花錄》,記幸廣陵事,此本已亡,故流俗僞作此書云云。’然則此亦僞本矣。今觀下卷記幸月觀時與蕭後夜話,有‘儂家事一切已託楊素了’之語,是時素死久矣。

  師古豈疏謬至此乎?其中所載煬帝諸作,及虞世南贈袁寶兒作,明代輯六朝詩者,往往採掇,皆不考之過也。”

  《煬帝海山記》〔5〕上下卷,出《青瑣高議》後集卷五,先據明張夢錫刻本錄,而校以董氏所刻士禮居本〔6〕。明鈔原本《說郛》三十二卷中亦有節本一卷,並取參校。篇題下原有小注,上捲雲“說煬帝宮中花木”,下捲雲“記煬帝后苑鳥獸”,皆編者所加,今削。其書蓋欲侈陳煬帝奢靡之跡,如郭氏《洞冥》,蘇鶚《杜陽》〔7〕之類,而力不逮。中有《望江南》調八闋,清《四庫目》雲,乃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述其緣起甚詳,〔8〕亦不得先於大業中有之。

  《煬帝迷樓記》錄自原本《說郛》三十二。明焦竑作《國史》《經籍志》,並《海山記》皆著錄,蓋嘗單行。清《四庫目》(一四三)謂“亦見《青瑣高議》。……竟以迷樓爲在長安,乖謬殊甚。”然《青瑣高議》中實無有,殆紀昀〔9〕等之誤也。週中孚(《鄭堂讀書記》)更推闡其評語,以爲“後稱‘大業九年,帝再幸江都,有迷樓。’末又稱‘帝幸江都,唐帝提兵號令入京,見迷樓,太宗曰:“此皆民膏血所爲!”乃命焚之。經月,火不滅。’則竟以迷樓爲在長安,等諸項羽之焚阿房,何乖謬至於此極”雲〔10〕。

  《煬帝開河記》從原本《說郛》卷四十四錄出。《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一卷,注云不知作者。清《四庫目》以爲“詞尤鄙俚,皆近於委巷之傳奇,同出依託,不足道。”按唐李匡文《資暇集》〔11〕(下)雲:“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爲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爲胡。”末有自注雲:

  “麻祜廟在睢陽。鄜方節度使李丕即其後。丕爲重建碑。”然則叔謀虐焰,且有其實,此篇所記,固亦得之口耳之傳,非盡臆造矣。惜李丕所立碑文,今未能見,否則當亦有足資參證者。至冢中諸異,乃頗似本《西京雜記》所敘廣陵王劉去疾〔12〕發冢事,附會曼衍作之。

  右四篇皆爲《古今逸史》〔13〕所收。後三篇亦見於《古今說海》〔14〕,不題撰人。至《唐人說薈》,乃並雲韓偓〔15〕撰。致堯生唐末,先則顛沛危朝,後乃流離南裔,雖賦豔詩,未爲稗史。所作惟《金鑾密記》一卷,詩二卷,《香奩集》一卷而已〔16〕。

  且於史事,亦不至荒陋如是。此蓋特里巷稍知文字者所爲,真所謂街談巷議,然得馮猶龍掇以入《隋煬豔史》〔17〕,遂彌復紛傳於世。至今世俗心目中之隋煬,殆猶是晝遊西苑,夜止迷樓者也。

  明鈔原本《說郛》一百卷,雖多脫誤,而《迷樓記》實佳。以其尚存俗字,如“你”之類,刻本則大率改爲“爾”或“汝”矣。世之雅人,憎惡口語,每當纂錄校刊,雖故書雅記,間亦施以改定,俾彌益雅正。宋修《唐書》,於當時恆言,亦力求簡古,往往大減神情,甚或莫明本意。然此猶撰述也。重刊舊文,輒亦不赦,即就本集所收文字而言,宋本《資治通鑑考異》所引《上清傳》中之“這獠奴”,明清刻本《太平廣記》引則俱作“老獠奴”矣;顧氏校宋本《周秦行紀》中之“屈兩箇娘子”及“不宜負他”,《廣記》引則作“屈二娘子”及“不宜負也”矣。無端自定爲古人決不作俗書,拼命復古,而古意乃寱失也。

  右第六分

  ※※※

  〔1〕《隋遺錄》傳奇篇名,寫隋煬帝遊幸揚州的奢侈腐化生活。

  〔2〕《百川學海》叢書,南宋左圭輯,共十集,一百種。收唐宋筆記、雜說、傳奇等。

  〔3〕僧志徹得於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瓦棺寺,東晉時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五色線》卷下:“《〈大業拾遺記〉後序》:上元瓦棺寺閣南隅有雙籠,閉之忘記歲月。會昌中,詔拆浮屠,因得筍筆百餘頭藏書帙中。有生白藤紙數幅,題爲《南郡煙花錄》,僧志徹得之。及焚釋氏羣經,僧人惜其香軸,爭取紙尾拆去,視其軸,皆有魯郡顏公名,題雲手寫是錄。即前之筍筆,可舉而知也。”

  〔4〕葛洪(約283—363)字稚川,東晉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抱朴子》等。《西京雜記》,筆記小說集,葛洪託名西漢劉歆作,原本上、下兩卷,後分爲六卷。

  〔5〕《煬帝海山記》和下文的《煬帝迷樓記》、《煬帝開河記》皆爲傳奇篇名,作者不詳,魯迅以爲當系宋人所作。《海山記》寫隋煬帝造西苑、鑿五湖等事;《迷�������X�����@��河,掘墓虐民等事。

  〔6〕張夢錫字雲生,明代鄞(今浙江寧波)人,明末魯王監國時官至御史。所刻《青瑣高議》,前、後集各十卷。董氏所刻士禮居本,指董康據清代黃丕烈士禮居所藏鈔本的刻印本,附有別集七卷。董康(1867—1946),字綬經,江蘇武進人,清光緒年間進士。

  〔7〕郭氏《洞冥》全名《漢武洞冥記》,四卷,記神仙怪異故事。舊題漢郭憲撰,當系六朝人所作。郭憲,字子橫,汝南新郪(今安徽太和)人,東漢方士。蘇鶚《杜陽》,全名《杜陽雜編》,三卷。記唐代廣德元年(763)至懿宗鹹通十四年(873)間的傳聞異事。蘇鶚,字德祥,唐代武功(今屬陝西)人。

  〔8〕《望江南》詞牌名,亦名《憶江南》,相傳本名《謝秋娘》,爲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說,此調“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西日,爲亡妓謝秋娘所撰。”段安節,唐末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官至朝議大夫,守國子司業。善音律,能作曲。所著《樂府雜錄》,一卷。雜記開元以後有關音樂歌舞及著名藝人的故事。

  〔9〕紀昀(1724—1805)字曉嵐,清代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纂。著有《紀文達公遺集》、《閱微草堂筆記》等。

  〔10〕週中孚(1768—1831)字信之,清代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所著《鄭堂讀書記》,共七十一卷。引文見卷六十三。

  〔11〕李匡文字濟翁,唐代隴西(今甘肅東部)人。官太子賓客、賀州刺使。所著《資暇集》,三卷。主要考證古物、記述史事。

  〔12〕廣陵王劉去疾《西京雜記》卷六作廣川王,說他喜掘墓藏。

  〔13〕《古今逸史》叢書,明代吳琯編。共收五十五種,分逸志、逸記兩門,內有部分小說資料。

  〔14〕《古今說海》叢書,明代陸楫等編。共一三五種,多爲明代以前的小說、雜記,分說選、說淵、說略、說纂四部。

  〔15〕韓偓(844—923)字致堯,小字冬郎,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官翰林學士、承旨。後因反對朱溫,入閩依王審知以卒。有《韓內翰別集》。

  〔16〕《金鑾密記》《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五卷,入史部“雜史”類。《香奩集》,詩集,一卷,又有三卷本。

  〔17〕馮猶龍(1574—1646)名夢龍,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代文學家。南明唐王時任壽寧知縣。編著話本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種,合稱“三言”。《隋煬豔史》,明代小說,四十回。作者署齊東野人,是否即馮夢龍,未詳。按馮氏《醒世恆言》中有《隋煬帝逸遊召譴》一篇。

  《綠珠傳》一卷出《琳琅祕室叢書》〔1〕。其所據爲舊鈔本,又以別本校之。末有胡珽跋,雲:“舊本無撰人名氏。案馬氏《經籍考》題‘宋史官樂史撰’。宋人《續談助》亦載此傳,而刪節其半。後有西樓北齋跋雲:‘直史館樂史,尤精地理學,故此傳推考山水爲詳,又皆出於地誌雜書者。’餘謂綠珠一婢子耳,能感主恩而奮不顧身,是宜刊以風世雲。咸豐三年八月,仁和胡珽識。”今再勘以《說郛》三十八所錄,亦無甚異同。疑所謂舊鈔本或別本者,即並從《說郛》出爾。舊校稍煩,其必改“越”爲“粵”之類,尤近自擾,〔2〕今悉不取。

  《楊太真外傳》〔3〕二卷,取自顧氏《文房小說》。署史官樂史撰,《唐人說薈》收之,誣謬甚矣。然其誤則始於陶宗儀《說郛》之題樂史爲唐人。此兩本外,又嘗見京師圖書館所藏丁氏八千卷樓舊鈔本,稱爲“善本”,然實凡本而已,殊無佳處也。《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著錄“曾致堯《廣中臺記》八十卷,又《綠珠傳》一卷”,頗似《傳》亦曾致堯〔4〕作;

  又有“《楊妃外傳》一卷”,注云:“不知作者”;又有“樂史《滕王外傳》一卷,又《李白外傳》一卷,《洞仙集》一卷,《許邁傳》一卷,《楊貴妃遺事》二卷,”注云:“題岷山叟上”。書法函胡,殆不可以理析。然《續談助》一跋而外,尚有《郡齋讀書志》(九,傳記類)雲:“《綠珠傳》一卷,右皇朝樂史撰。”又“《楊貴妃外傳》二卷,右皇朝樂史撰。敘唐楊妃事蹟,訖孝明之崩。”而《直齋書錄解題》(七,傳記類》亦云:“《楊妃外傳》一卷,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則綠珠楊妃二傳,皆樂史之作甚明。《楊妃傳》卷數,宋時已分合不同,今所傳者蓋晁氏所見二卷本也。但書名又小變耳。

  樂史,撫州宜黃人,自南唐入宋,爲著作佐郎,出知陵州。以獻賦召爲三館編修〔5〕,遷著作郎,直史館。觀綠珠太真二傳結銜,則皆此時作。後轉太常博士,出知舒黃商三州,再入文館,掌西京勘磨司〔6〕,賜金紫。景德四年卒,年七十八。

  事詳《宋史》(三百六)《樂黃目傳》〔7〕首。史多所著作,在三館時,曾獻書至四百二十餘卷,皆敘科第孝悌神仙之事〔8〕。又有《太平寰宇記》二百卷,徵引羣書至百餘種,今尚存。蓋史既博覽,復長地理,故其輯述地誌,即緣濫於採錄,轉成繁蕪。而撰傳奇如《綠珠》《太真傳》,又不免專拾舊文,如《語林》,《世說新語》,《晉書》,《明皇雜錄》,《開天傳信記》,《長恨傳》,《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蹟》等〔9〕,稍加排比,且常拳拳于山水也。

  右第七分

  ※※※

  〔1〕《綠珠傳》傳奇篇名,宋代樂史作。寫晉代豪門石崇寵妾綠珠墜樓殉主的故事。《琳琅祕室叢書》,清代胡珽輯,五集,三十六種。所收偏重掌故、說部、釋道方面的書。胡珽(1822—1861),字心耘,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間官太常博士。

  〔2〕改“越”爲“粵”之類,尤近自擾《綠珠傳》:“綠珠者,姓樑,白州博白縣人也。州則南昌郡,古越地,秦象郡,漢合浦縣地。”

  白州,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一帶,屬古百越居地,故“越”不必改“粵”。

  〔3〕《楊太真外傳》傳奇篇名,分上、下兩卷。寫楊貴妃故事。

  〔4〕曾致堯(947—1012)字正臣,宋代南豐(今屬江西)人,官至戶部郎中。著有《仙鳧羽翼》、《廣中臺記》等,均佚。

  〔5〕獻賦樂史向宋太宗獻《金明池賦》,被召爲三館編修。三館,指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爲宋代掌管圖書、編纂國史的機構。

  〔6〕西京勘磨司當爲西京磨勘司。北宋以汴(今河南開封)爲京城,以洛陽(今屬河南)爲西京。磨勘司,主管官吏考課升遷的官署。

  〔7〕《樂黃目傳》樂史次子黃目的本傳,篇首敘樂史生平事蹟。

  〔8〕在三館時,曾獻書至四百二十餘卷按《宋史·樂黃目傳》載:樂史在三館時,獻《貢舉事》二十卷,《登科記》三十卷,《題解》二十卷,《唐登科文選》五十卷,《孝弟錄》二十卷,《續卓異記》三卷,共一四三卷。遷著作郎等官後又獻《廣孝傳》五十卷,《總仙記》一四一卷,《廣孝新書》五十卷,《上清文苑》四十卷。兩次共獻書四二四卷。

  〔9〕《語林》筆記小說集,二卷,晉代裴啓著。記述兩漢魏晉間士大夫言談軼事,已佚。魯迅《古小說鉤沉》中有輯本。《明皇雜錄》,筆記小說集,二卷,又別錄一卷,唐代鄭處誨著。記唐玄宗朝雜事傳說。《開天傳信記》,筆記小說集,一卷,唐代鄭棨著。寫開元天寶間故事,雜有神怪傳說。《安祿山事蹟》,小說,二卷,唐代姚汝能著。

  宋劉斧秀才作《翰府名談》二十五卷,又《摭遺》〔1〕二十卷,《青瑣高議》十八卷,見《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

  今惟存《青瑣高議》。有明張夢錫刊本,前後集各十卷,頗難得。近董康校刊士禮居寫本,亦二十卷,又有別集七卷,《宋志》所無。然宋人即時有引《青瑣摭遺》者,疑即今所謂別集。《宋志》以爲《翰府名談》之《摭遺》,蓋亦誤爾。其書雜集當代人志怪及傳奇,漫無條貫,間有議,亦殊淺率。前有孫副樞〔2〕序,不稱名而稱官,甚怪;今亦莫知爲何人。此但選錄其較整飭曲折者五篇。作者三人:曰魏陵張實子京,曰譙川秦醇子復(或作子履),曰淇上柳師尹。皆未考始末。一篇無撰人名。

  《流紅記》〔3〕出前集卷五,題下原有注云“紅葉題詩取韓氏”,今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有顧況於洛乘門苑水中得大梧葉,上有題詩,況與酬答事。“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4〕者,況和詩也。範攄《云溪友議》(下)又有《題紅怨》,言盧渥〔5〕應舉之歲,於御溝〔6〕得紅葉,上有絕句,置於巾箱。及宣宗放宮人〔7〕,渥獲其一。“睹紅葉而吁嗟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驗其書,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宋人作傳奇,始迴避時事,拾舊聞附會牽合以成篇,而文意並瘁。如《流紅記》,即其一也。

  《趙飛燕別傳》〔8〕出前集卷七,亦見於原本《說郛》三十三,今參校錄之。胡應麟(《筆叢》二十九)雲:“戊辰之歲,餘偶過燕中書肆,得殘刻十數紙,題《趙飛燕別集》。閱之,乃知即《說郛》中陶氏刪本。其文頗類東京,而末載樑武答昭儀化黿事。蓋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復補綴以傳者也。第端臨《通考》漁仲《通志》並無此目。而文非宋所能。其間敘才數事,多俊語,出伶玄右,而淳質古健弗如。惜全帙不可見也。”又特賞其“蘭湯灩灩”等三語,以爲“百世之下讀之,猶勃然興。”然今所見本皆作別傳,不作集;《說郛》本亦無刪節,但較《高議》少五十餘字,則或寫生所遺耳。《高議》中錄秦醇作特多,此篇及《譚意歌傳》〔9〕外,尚有《驪山記》及《溫泉記》〔10〕。其文蕪雜,亦間有俊語。倘精心作之,如此篇者,尚亦能爲。元瑞雖精鑑,能作《四部正訛》〔11〕,而時傷嗜奇,愛其動魄,使勃然興,則輒冀其爲真古書以增聲價。猶今人聞伶玄《飛燕外傳》及《漢雜事祕辛》〔12〕爲僞書,亦尚有怫然不悅者。

  《譚意歌傳》出別集卷二,本無“傳”字,今加。有注云:

  “記英奴才華秀色”,今削。意歌,文中作意哥,未知孰是。唐有譚意哥,蓋薛濤李冶之流,辛文房《唐才子傳》曾舉其名,然無事蹟。

  〔13〕秦醇此傳,亦不似別有所本,殆竊取《鶯鶯傳》《霍小玉傳》等爲前半,而以團圓結之爾。

  《王幼玉記》〔14〕出前集卷十,題下有注云:“幼玉思柳富而死”,今刪。

  《王榭》〔15〕出別集卷四,有注云:“風濤飄入烏衣國”,今刪;而於題下加“傳”字。劉禹錫《烏衣巷》詩〔16〕,本雲: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來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篇改謝成榭,指爲人名,且以烏衣爲燕子國號,殊乏意趣。而宋張敦頤《六朝事蹟編類》〔17〕乃已引爲典據,此真所謂“俗語不實流爲丹青”〔18〕者矣。因錄之,以資談助。

  《梅妃傳》〔19〕出《說郛》三十八,亦見於顧氏《文房小說》,取以相校,《說郛》爲長。二本皆不云何人作,《唐人說薈》取之,題曹鄴〔20〕者,妄也。唐宋史志亦未見著錄。後有無名氏跋,言“得於萬卷朱遵度家,大中二年七月所書。”又云“惟葉少蘊與予得之。”案朱遵度〔21〕好讀書,人目爲“朱萬卷”。子昂〔22〕,稱“小萬卷”,由周入宋,爲衡州錄事參軍,累仕至水部郎中。景德四年卒,年八十三。《宋史》(四三九)《文苑》有傳。少蘊則葉夢得〔23〕之字,夢得爲紹聖四年進士,高宗時終於知福州,是南北宋間人。年代遠不相及,何從同得朱遵度家書。蓋並跋亦僞,非真識石林者之所作也。今即次之宋人著作中。

  《李師師外傳》〔24〕出《琳琅祕室叢書》,記所據爲舊鈔本。

  後有黃廷鑑〔25〕跋雲:“《讀書敏求記》雲,吳郡錢功甫祕冊藏有《李師師小傳》,牧翁曾言懸百金購之而不獲見者。偶聞邑中蕭氏有此書,急假錄一冊。文殊雅潔,不類小說家言。師師不第色藝冠當時,觀其後慷慨捐生一節,饒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賤,不得與墜崖斷臂之儔,爭輝彤史也。張端義《貴耳集》載有師師佚事二則,傳文例舉其大,故不載,今並附錄於後。又《宣和遺事》載有師師事,亦與此傳不盡合,可並參觀之。琴六居士書。”《貴耳集》〔26〕二則,今仍迻錄於後,然此篇未必即端義所見本也。

  道君北狩,在五國城或在韓州,凡有小小兇吉喪祭節序,北人必有賜賚。一賜必要一謝表。北人集成一帙,刊在榷場中。傳寫四五十年,士大夫皆有之,餘曾見一本。更有《李師師小傳》,同行於時。

  道君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於牀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雲“江南初進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檃括成《少年遊》雲:“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後雲:“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李師師因歌此詞。道君問誰作。李師師奏雲:

  “周邦彥詞。”道君大怒,坐朝宣諭蔡京雲:“開封府有監稅周邦彥者,聞課額不登,如何京尹不案發來?”

  蔡京罔知所以,奏雲:“容臣退朝呼京尹叩問,續得復奏。”京尹至,蔡以御前聖旨諭之。京尹雲:“惟周邦彥課額增羨。”蔡雲:“上意如此,只得遷就。”

  將上,得旨:“周邦彥職事廢弛,可日下押出國門!”

  隔一二日,道君復幸李師師家,不見李師師。問其家,知送周監稅。道君方以邦彥出國門爲喜,既至,不遇。坐久至更初,李始歸,愁眉淚睫,憔悴可掬。

  道君大怒雲:“爾往那裏去?”李奏:“臣妾萬死,知周邦彥得罪,押出國門,略致一杯相別。不知官家來。”道君問:“曾有詞否?”李奏雲:“有《蘭陵王》詞。”今“柳陰直”者是也。道君雲:“唱一遍看。”李奏雲:“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詞爲官家壽。”

  曲終,道君大喜,復召爲大晟樂正。後官至大晟樂樂府待制。邦彥以詞行,當時皆稱美成詞;殊不知美成文筆,大有可觀,作《汴都賦》。如箋奏雜著,皆是傑作,�������X���������狎客。士美因而爲宰相。籲,君臣遇合於倡優下賤之家,國之安危治亂,可想而知矣。

  右第八分終

  ※※※

  〔1〕《摭遺》《宋史·藝文志》列於《翰府名談》之後,把它當作《翰府名談摭遺》。魯迅則疑其爲《青瑣高議摭遺》,亦即士禮居寫本《青瑣高議》的別集。

  〔2〕孫副樞《青瑣高議》中全署“資政殿大學士孫副樞序”。副樞,樞密院副使。樞密院,宋代掌管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務的中央官署。

  〔3〕《流紅記》傳奇篇名,題“魏陵張實子京撰”。寫書生於髆在御溝中拾得題有詩句的紅葉,後來恰巧娶得這個題詩的宮女爲妻的故事。

  〔4〕“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流紅記》中“好事者”贈於髆的詩:“君恩不禁東流水,流出宮情是此溝。”於髆寫於紅葉的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皆自顧況這兩句詩變化而出。

  〔5〕盧渥(820—905)字子章,唐代范陽(今北京大興)人。

  宣宗時進士,官至檢校司徒。

  〔6〕御溝唐時引終南山水從皇宮內流過,稱爲“御溝”。按下述盧渥得於御溝的紅葉題詩,在《流紅記》中即寫爲於髆所得。

  〔7〕宣宗放宮人《新唐書·宣宗紀》:大中元年(847)“二月癸未,以旱……出宮女五百人。”

  〔8〕《趙飛燕別傳》傳奇篇名,題“譙川秦醇子復撰”。寫漢成帝劉驁寵幸皇后趙飛燕、昭儀趙合德姐妹的故事。

  〔9〕《譚意歌傳》傳奇篇名,題“譙郡秦醇子復撰”。寫歌女譚意歌與張正字相戀,幾經周折,方得結爲夫婦的故事。

  〔10〕《驪山記》及《溫泉記》均爲傳奇篇名,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

  〔11〕《四部正訛》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的一種,在該書卷三十至三十二。內容系考辨經史子集中的僞書。

  〔12〕伶玄字子於,漢代潞水(今河北三河)人。《飛燕外傳》,寫趙飛燕姐妹故事,一卷。舊題伶玄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該書中寫前漢人有“禍水滅火”的話,而“前漢自王莽、劉歆以前,未有以漢爲火德者”,疑其爲後人依託。《漢雜事祕辛》,寫漢桓帝選立樑冀之妹爲皇后事,一卷。前有明代楊慎序,稱其爲漢代古籍,得之於安寧土知州萬氏。明代沈德符《野獲編》以爲即楊慎所僞造。

  〔13〕譚意哥生平不詳。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李季蘭”條:“歷觀唐以雅道獎士類,而閨閣英秀,亦能薰染,……如劉媛、……譚意哥、……南楚材妻薛媛等,皆能華藻,才色雙美者也。”薛濤(?—834),字洪度,長安(今屬陝西)人,唐代歌妓、詩人。李冶(?—784),一名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唐代女道士、詩人。

  〔14〕《王幼玉記》傳奇篇名,題“淇上柳師尹撰”。寫妓女王幼玉與柳富的愛情故事。

  〔15〕《王榭》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金陵人王榭航海遇險,與烏衣國女子成親,歸後方知此女是燕子的故事。

  〔16〕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中唐詩人。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賓客集》。《烏衣巷》詩,是他所作《金陵五題》之一,《王榭傳》末引此詩,改第三句爲“舊時王榭堂前燕”,以附會所撰故事。按劉禹錫詩中的“烏衣巷”在建康(今南京)城東南朱雀橋附近,三國孫吳在此設軍營,兵士都穿黑衣,因而得名;“王謝”指東晉王導、謝安兩大豪門世族,當年皆居烏衣巷內。

  〔17〕張敦頤字養正,宋代婺源(今屬江西)人。官南劍州教授,知舒、衡二州。《六朝事蹟編類》,二卷,於六朝外兼記唐、宋事蹟。

  〔18〕“俗語不實流爲丹青”語出漢代王充《論衡·書虛》:

  “俗語不實,成爲丹青。”

  〔19〕《梅妃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梅妃(江採蘋)深受唐玄宗寵愛,爲楊貴妃忌妬,終被疏遠的故事。

  〔20〕曹鄴字業之,唐代桂州(治今廣西桂林)人,官至祠部郎中、洋州刺史。

  〔21〕朱遵度南唐青州(治今山東益都)人。隱居不仕,性好藏書,時稱“朱萬卷”。著有《羣書麗藻目錄》。

  〔22〕朱昂(915—1007)字舉之,宋代潭州(今湖南長沙)人。

  好藏書,時稱“小萬卷”。其父爲朱葆光。

  〔23〕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南宋吳縣(今屬江蘇)人。官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著有《石林詞》、《避暑錄話》等。

  〔24〕《李師師外傳》傳奇篇名,作者不詳。寫宋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相暱,金兵入汴京,師師被張邦昌獻於金帥,吞金自盡。與他書所述李師師軼事,頗不相同。

  〔25〕黃廷鑑(1752—?)字琴六,清代江蘇常熟人。治考證學,著有《第六絃溪文鈔》等。

  〔26〕《貴耳集》三卷,宋代張端義著。內容多記兩宋朝野佚事,兼及詩話、考證等。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