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序跋集《信州雜記》譯者附記〔1〕


  《信州雜記》譯者附記〔1〕

  我們都知道,俄國從十月革命之後,文藝家大略可分爲兩大批。一批避往別國,去做寓公;一批還在本國,雖然有的死掉,有的中途又走了,但這一批大概可以算是新的。

  畢勒涅克(BorisPilniak)是屬於後者的文人。我們又都知道:他去年曾到中國,又到日本。此後的事,我不知道了。今天看見井田孝平和小島修一〔2〕同譯的《日本印象記》,才知道他在日本住了兩個月,於去年十月底,在墨斯科寫成這樣的一本書。

  當時我想,咱們罵日本,罵俄國,罵英國,罵……,然而講這些國度的情形的書籍卻很少。講政治,經濟,軍備,外交等類的,大家此時自然恐怕未必會覺得有趣,但文藝家遊歷別國的印象記之類卻不妨有一點的。於是我就想先來介紹這一本畢勒涅克的書,當夜翻了一篇序詞——《信州雜記》。

  這不過全書的九分之一,此下還有《本論》,《本論之外》,《結論》三大篇。然而我麻煩起來了。一者“象”是日本的象,而“印”是俄國人的印,翻到中國來,隔膜還太多,注不勝注。二者譯文還太輕妙,我不敵他;且手頭又沒有一部好好的字典,一有生字便費很大的周折。三者,原譯本中時有缺字和缺句,是日本檢查官所抹殺的罷,看起來也心裏不快活。而對面闊人家的無線電話機裏又在唱什麼國粹戲〔3〕,“唉唉唉”和琵琶的“丁丁丁”,鬧得我頭裏只有發昏章第十一〔4〕了。還是投筆從玩罷,我想,好在這《信州雜記》原也可以獨立的,現在就將這作爲開場,也同時作爲結束。

  我看完這書,覺得凡有敘述和諷刺,大抵是很爲輕妙的,然而也感到一種不足。就是:欠深刻。我所見到的幾位新俄作家的書,常常使我發生這一類觖望。但我又想,所謂“深刻”者,莫非真是“世紀末”〔5〕的一種時症麼?倘使社會淳樸篤厚,當然不會有隱情,便也不至於有深刻。如果我的所想並不錯,則這些“幼稚”的作品,或者倒是走向“新生”的正路的開步罷。

  我們爲傳統思想所束縛,聽到被評爲“幼稚”便不高興。

  但“幼稚”的反面是什麼呢?好一點是“老成”,壞一點就是“老獪”。革命前輩自言“老則有之,朽則未也,庸則有之,昏則未也”〔6〕。然而“老庸”不已經儘夠了麼?

  我不知道畢勒涅克對於中國可有什麼著作,在《日本印象記》裏卻不大提及。但也有一點,現在就順便紹介在這裏罷:——

  “在中國的國境上,張作霖〔7〕的狗將我的書籍全都沒收了。連一千八百九十七年出版的Flaubert的《Sala-mmbo》〔8〕,也說是共產主義的傳染品,搶走了。在哈爾賓,則我在講演會上一開口,中國警署人員便走過來,下面似的說。照那言語一樣地寫,是這樣的:——

  ——話,不行。一點兒,一點兒唱罷。一點兒,一點兒跳罷。讀不行!

  我是什麼也不懂。據譯給我的意思,則是巡警禁止我演講和朗讀,而跳舞或唱歌是可以的。——人們打電話到衙門去,顯着不安的相貌,疑惑着——有人對我說,何妨就用唱歌的調子來演講呢。然而唱歌,我卻敬謝不敏。這樣懇切的中國,是挺直地站着,莞爾而笑,謙恭到討厭,什麼也不懂,卻嘮叨地說是‘話,不行,一點兒,一點兒唱’的。於是中國和我,是乾乾淨淨地分了手了。”(《本論之外》第二節)

  一九二七,一一,二六。記於上海。

  ※※※

  〔1〕本篇連同《信州雜記》的譯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語絲》週刊第四卷第二期。

  〔2〕小島修一日本的翻譯工作者。

  〔3〕國粹戲指我國的傳統戲曲,如京劇、崑曲之類。

  〔4〕發昏章第十一仿擬古代經書章節劃分的戲謔語,即“發昏”之意。原語見金聖嘆評點本《水滸傳》第二十五回:“只見頭在下腳在上倒撞落在當街心裏去了,跌得個發昏章第十一。”金聖嘆在此語下批雲:“奇語!捎帶俗儒分章可笑。”

  〔5〕“世紀末”指十九世紀末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特具的精神文化的頹廢風氣。這時出現的頹廢文學作品即被稱爲“世紀末文學”。

  〔6〕出處待查。

  〔7〕張作霖(1875—1928)遼寧海城人。北洋的奉系軍閥。一九一六年起,在日本帝國主義扶植下長期統治東北,並曾控制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後被日本特務炸死於瀋陽附近的皇姑屯。

  〔8〕Flaubert的《Salammbo》即福樓拜的《薩朗波》。福樓拜(1821—1880),法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薩朗波》,歷史小說,描寫古代非洲僱傭軍的起義,寫作於一八六二年。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