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文学评论家称作五○年代台湾“反共文学”的代表。帽子虽大,命运却坎坷,出版过程很不顺利──原稿被退了几十次,最后作者自己花钱印制,出版后又让作者常觉得“写了这本书真是倒楣”,因为他的生活因此很不安定、官司缠身。姜贵在一九八○年去世时,这本书早已绝版多年,可以想见它的寂寞。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根据作者的序言,山东籍的他原本是军人,年纪轻轻就加入国民党军队,参与北伐、抗日。一九四八年退役之后来到台湾,经商了两年,没想到生意失败,妻子又卧病。他有“国破家亡”之痛,加上年轻时已有写作经验,所以当他想到这些年在大陆的亲身经历时,便兴起“我想我应当知道共产党是什么”的念头,于是从一九五一年九月开始动笔,每天清晨四点起身,写两、三个钟头,到隔年元月终于写完四十万字的《旋风》。
姜贵在初版的扉页上亲手题了一句话,既表达写作动机,也呈现书的主题:“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书名叫“旋风”,有两层意思:首先,这本书描述“中国共产党何以会得势”,何以能在中国充分发展的经过。小说中以作者家乡山东济南一个大姓家族的衰微和没落为背景,披露当时的社会问题与病态。军阀、土匪、妓女、日军浪人、流氓土豪劣绅等人物偷鸡摸狗,为害社会,形成“苍苔黄叶地”,正好是共产主义在当地兴起的温床。总之,这部书里极少有正派人物,仿佛故意写一大堆“鸡鸣狗盗之徒”,所以他再三强调这是本“纪恶为戒”的小说,其次,“旋风”的意象或“象征”表示它“来得急去得快”;虽然看起来很强大、横扫一切,但总是短暂、不能持久。姜贵在五百多页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页,忍不住写了一段“中心思想”,把他想说的结论,透过男主角“方祥千”表达出来:“他们(共产党)虽然蓬勃一时,然而终必转瞬即逝,消灭得无踪影,变成历史的陈迹。……走著相反的方向,永远没有可能达到目的,他们万万没有成功的道理。”
《旋风》虽写于台湾,故事背景却是三○年代的山东,也就是描写今天共产党的前身,从山东“共产主义研究会”的草创时代写起,一直写到中国的抗日时期。小说藉由各色人物的活动,把共产党在中国窜起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难怪学者夏志清说它是一部“能发人深省的研究共产主义的专书”。
小说在绝版了将近四十年之后,一九九九年终于“重现江湖”,由九歌出版社重新排版印刷,让它以崭新面貌与世人见面。随着这次新版的诞生,这部小说也增添两项新的身分:其一,封面加了“台湾文学经典”,其二,被冠以“现代水浒传”的头衔。也许以新世纪的两岸实况,“反共小说”并不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不再被强调;然而“反共”却可说是道道地地上世纪五○年代的“台湾观点”,因为大陆作家不可能,也写不出反共文学,或许这才是《旋风》跃入“台湾文学经典”的原因吧。
──原刊《国语日报》二○○一年七月七日
本文作者应凤凰女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笔耕的人》等,编有《姜贵小说集》、《姜贵中短篇小说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