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總覺得,我所住的羊市大街,的確污穢而且太寂寞了。我有時到街上閒步,只看見污穢的小孩,牽着幾隻呆笨的駱駝,在那灰塵滿目的街上徐步。
-
偌大的北京城,一年以來,我每星期必到的有三個地方:一處是鐘鼓寺,一處是後局大院,一處是東高房。
-
飄泊着,秋天的黃葉子似地,一重山又一重山,一道水又一道水——我們是兩個人。和一副檀板,一把胡琴,一同地,從這座城到那座城,在草屋子的柴門前,在嵌在宮牆中間的黑漆大門前,在街上,在考
-
一靈魂是會變成駱駝的。許多沉重的東西在那兒等着靈魂,等着那個馱着重擔的,頑強而可敬的靈魂:因爲沉重的和頂沉重的東西能夠增進它的力量。
-
學習文化知識能不能走終南捷徑呢?這是許多初學的同志時常提出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過於籠統。一定說能或不能,都不恰當。
-
北京西山碧雲寺後頭,據說有一塊大石,上面刻了一個棋盤。它不是我們平常看到的象棋盤,也不是圍棋盤,而是彈棋盤。相傳這個彈棋盤是距今七百五十年前金章宗用過的。
-
一位教師在來信中提到,他和同學們都很想知道我們祖國的航海與造船業的歷史,但是找不到有關的書籍和參考資料。這卻使我驚奇,難道這許多年來真的沒有出版過我國航海和造船的歷史書籍嗎?查問了
-
爲什麼不願吃羊肉而寧願吃菜羹呢?說這樣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估計到大家看見這個題目會感覺詫異。其實,這本來是很普通的典故,我覺得它很有啓發性,所以又想把它拿來重新做一番解釋。
-
明代的北京,有一位豪放不羈的文人,自稱爲崑崙山人。據清代孫奇逢的《畿輔人物考》載,此人“姓張名詩,北平人,初學舉子業於呂柟,繼學詩文於何景明,聲名籍籍”。
-
誰都知道,我們偉大的祖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無限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現在幾乎在每一個城市和鄉村,都可以遇見許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物古蹟。
-
偶然看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寶島遊記》。它介紹了海南島的風光,其中出現了一個畫面:在海濱矗立着一塊巨石,上面刻着“天涯”兩個大字。
-
平常說話、做事、寫文章,往往發現有主觀片面的地方,心裏就很後悔,同時也很快就會受到朋友的批評。但是,這種主觀片面的毛病,又往往很不容易徹底克服。
-
讀古代歷史,處處可以發現有王道和霸道這兩派人物,兩派做法。過去的歷史家,對於王道和霸道,也有不少評論。用我們現在的觀點,對於王道和霸道,究竟應該怎樣看法呢?漢代有一位大學者,名叫劉
-
從一本通訊登記冊上,我看到了現時很常見的一些通訊地址。比如,“二一八工區十四段第六幢住宅三樓一○七號”,這樣的地址一個挨一個,出現在眼前,不禁令人感到頭昏眼花。
-
這是講在寫文章的時候,怎樣處理觀點和材料的關係。因爲有的讀者來信提出這個問題,並且反映了不同的意見,所以要談一談。觀點和材料的關係,也是虛和實的關係。
-
看了這個題目,也許有人不瞭解是什麼意思。文章的長短問題不是早有定論了嗎?爲什麼又要提起它?難道它還沒有解決不成?是的。文章的長短問題從表面上看好像已經解決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解決。
-
家中父母叫我畢業以後,趕快回鄉參加生產。一是跟我父親種菜,二是跟我哥哥去學理髮,三是在農場的公共食堂裏當炊事員。我想了又想,我家沒人讀過書,只我一人現在初中剛畢業,幹麼又回去生產呢
-
《談談養狗》的短文剛發表,有一位同志就提醒我:狗和貓應該並提。人類養貓狗有同樣的歷史,它們都是有益的動物,如果房子裏有老鼠,就更會想到養貓。
-
在北京市公共汽車公司第四路環行汽車上,前天發生了一場吵嘴的事情。一位目擊者敘述當時的情形說:當着四路環行汽車經過東單站的時候,上車的人很多。
-
《夜話》在報紙上連續發表,而對於報紙方面的事情卻幾乎一點也不曾談起,這是什麼緣故?難道你對於這一方面的事情不感興趣嗎?熟悉的朋友向我提出了這樣的責難,不禁使我啞然失笑。
-
讓星光霎眼在天上,讓菜花伸腰到路旁,讓村狗幾聲,村路冷,讓前面是田野還是村莊……我都不管這些那些,我只想我故鄉里——小學時認識了的小姊姊:想是放學回來的晚上,輕輕地進去我閉了伊底紙
-
伊從八歲,便被關在深閨裏,一直到十七歲上,除了伊的父親和伊的小兄弟以外,伊從沒見過第三個男子。
-
是祭竈的那天晚上吧,風雪打的窗紙響,街上再不見個人影兒,只有地上清冷的雪光,映出路旁幾株枯柳在寒風裏立着抖顫。
-
“索性多躺一會兒罷。昨天晚上有點失眠,好在今天是星期。”秀倩在牀上輾轉着想。窗外樹頭的麻雀已經唧喳唧喳的歡迎那清秋的曦光了。
-
月兒剛剛偷入了某女學花園的時候,恰撒了半空的銀羅雪紗,滿園的花影人影。某女學的學生也正春衣初試,大家成羣結隊,說說笑笑地走向演劇廳去。
-
“你知道吧?倭奴要強佔濟南城!”皖生自外面回到公寓,報告他弟弟湘生說。“國軍施行抵禦?”弟弟懷疑中國的軍人。
-
島上的居民都睡酣了,只有海岸上一家小酒店的紙窗上還閃出熠熠的燈光。辛大吃得半醺,把酒杯向桌子上一摔道:“三百吊大錢,四匹毛藍布,她媽本來答應了,週三這混賬小子又託人同她爹說,他出三
-
熙攘的朝市過去了,菜場中滿地零散着青菜的枯葉,雞鴨的落毛,魚的鱗片,熱鬧後的冷落。
-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裏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
-
內容:在北京住了兩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過去。要說福氣,這也是福氣了。因爲平平常常,正像“糊塗”一樣“難得”,特別是在“這年頭”。但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