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談論誰最早發現美洲大陸這個問題的時候,許多人都很關心慧深的國籍。到底慧深是哪國人呢?對這個問題應該首先做出初步的回答:他是中國人。
-
倫敦賣舊書的鋪子,集中在切林克拉斯路(CharingCrossRoad);那是熱鬧地方,頂容易找。路不寬,也不長,只這麼彎彎的一段兒;兩旁不短的是書,玻璃窗裏齊整整排着的,門口攤兒
-
那是三年前的春天,我正在上海一個公園裏散步,忽然聽到有個很熟的聲音向我招呼。我看見一位神采飄逸的青年站在我的面前,微笑着叫我的名字問道:“你記得青嗎?”我真不認得他就是我從前大學預
-
祝福這個小心靈,這個潔白的靈魂,他爲我們的大地,贏得了天的接吻。他愛日光,他愛見他媽媽的臉。他沒有學會厭惡塵土而渴求黃金。
-
羅馬(Rome)是歷史上大帝國的都城,想像起來,總是氣象萬千似的。現在它的光榮雖然早過去了,但是從七零八落的廢墟里,後人還可彷彿於百一。
-
“外國也有乞丐”,是的;但他們的丐道或丐術不大一樣。近些年在上海常見的,馬路旁水門汀上用粉筆寫着一大堆困難情形,求人幫助,粉筆字一邊就坐着那寫字的人,北平也見過這種乞丐,但路旁沒有
-
忽然回憶起往日,就懷念到寂寞,起了悵惘之感。在那矗立的松樹下,鬆軟的黃土上,她常常陪着我坐着,不說一句話。
-
在這“探戈宮”裏的一切都在一種旋律的動搖中——男女的肢體,五彩的燈光,和光亮的酒杯,紅綠的液體以及纖細的指頭,石榴色的嘴脣,發焰的眼光。
-
紅海上的一幕太陽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業,在萬物送別他的時候,他還顯出十分的壯麗。他披上紅袍,光耀萬丈,雲霞佈陣,換起與主將一色的制服,聽候號令。
-
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後回家時,逗着貓玩。
-
樓上洗牌的聲着瑟啦琴啦的響着,幾個人的說笑、辯論、計數的聲音,隱約的由厚的樓板中傳達到下面。
-
祖母生了好幾個男孩子,父親最大,五叔春荊最小。四叔是生了不到幾個月便死的,我對他自然一點印象也沒有,家裏人也從不曾提起過他。
-
船伕曼特胡的船隻停泊在拉琪根琪碼頭。這隻船無用地裝載着黃麻,無所事事地停泊在那裏已經好久了。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就給它安裝一百支槳,揚起五個或六個或七個布帆來。
-
當雷雲在天上轟響,六月的陣雨落下的時候。潤溼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於是一羣一羣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綠草上狂歡地跳着舞。
-
我們大家生活在我國的首都北京,對於北京的今天,人人都很關心,人人都很熟悉,這是很自然的,也是完全應該的;而對於北京的昨天,知道的人就比較少,甚至有的人簡直對過去的事情很不瞭解,這是
-
要讀書,就應該拿起書來,一字一句地認真讀下去,爲什麼會有空喊的呢?空喊讀書的,可能有幾種人:第一種人因爲自己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坐不住,安不下心,讀不下去,但是又覺得讀書很有必要,
-
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紅燭啊!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點着靈魂?爲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一誤再誤
-
茶,是我國的特產,吃茶也就成了我國人民特有的習慣。無論是都市,是城鎮,以至鄉村,幾乎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茶館,每天自朝至暮,幾乎到處都有茶客,或者是聊閒天,或者是談正事,或者搞些下象
-
一淚痕,袖頭襟上,有這許多,爲甚麼不洗滌呢?——啊,當初灑這些淚,原是洗滌從前的斑斑點點的。
-
“城外多少土饅頭,城中都是饅頭餡。”饅頭呵,土越貴,餡越賤了!充不得飢的土饅頭,一天天一年年地增添,快佔盡了小小蒸籠裏的土片;將來拿甚麼養活那饅頭餡?一九二二,九,二四,在蕭山。
-
“我是從哪兒來的,你,在哪兒把我撿起來的?”孩子問他的媽媽說。她把孩子緊緊地摟在胸前,半哭半笑地答道——“你曾被我當作心願藏在我的心裏,我的寶貝。
-
我不過說:“當傍晚圓圓的滿月掛在迦曇波的枝頭時,有人能去捉住它麼?”哥哥卻對我笑道:“孩子呀,你真是我所見到的頂頂傻的孩子。
-
我渴想到河的對岸去。在那邊,好些船隻一行兒系在竹竿上;人們在早晨乘船渡過那邊去,肩上扛着犁頭,去耕耘他們的遠處的田;在那邊,牧人使他們鳴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場去;黃昏的時候,他們
-
這個題目很像從前科舉時代八股文的題目。考試八股文的時候,主考官出題照例不許越出《四書》之外。我現在的這個題目的確也出於《四書》。
-
我們在農村工作的同志們,當着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時候,不但應該向全國各地農業勞動模範和老農們虛心請教,應該注意吸收現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而且應該向我國曆代著名的農學家們學習,接受他
-
嫩黃試傍淺紅裁,輕碧還間淡紫開。一片蘆簾勤護惜,春陰不待綠章來。1920年。
-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爲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
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英國人過聖誕節,好像我們舊曆年的味兒。習俗上宗教上,這一日簡直就是“元旦”;據說七世紀時便已如此,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葉,雖然將“元旦”改到三月二十五日,但是
-
歇卜士太太(Mrs.Hibbs)沒有來過中國,也並不怎樣喜歡中國,可是我們看,她有中國那老味兒。她說人家笑她母女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那是老古板的意思;但她承認她們是的,她不在乎這個
-
韓叔雲坐在他的畫室裏,正向西面寬大的玻璃窗子深沉地凝望。他有三十二三歲的年紀,是個壯年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