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們在一起討論藝術欣賞問題,意見頗不一致。我在談話中說起古代的藝術作品有一種強烈的魅力,幾位朋友都不以爲然,他們開玩笑地說我是“復古派”。
-
前次的《夜話》曾經提到《揚子法言》中的一句話—“顏苦孔之卓也”。當時因爲篇幅的關係,沒有對這句話做什麼解釋。後來有幾位同志提出建議,要求把這句話的意思,做一番必要的說明。
-
近來接到一些朋友的來信。有的說:在做研究工作的時候,因爲材料太多,頭緒很亂,不知從何下手。有的說:常常遇到許多問題,要想找有關的參考材料,總是找不着,這怎麼辦?他們都表示要努力從事
-
近來讀到許多詩選和文選。編選的人有不少是平日相識的朋友,偶然徵求我的意見,就不免發表了一些議論。應該承認,這許多選本的編者用意都是好的。
-
一年的最後一天,按照中國古老的說法,就叫做除夕。據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所載,古來“除日驅儺,除夜守歲,飲屠蘇酒”,乃是慣例。
-
常常聽見有人說:“這幾天身子不舒服,醫生說是上火了。”於是吃下一兩服清涼劑,很快就好了。這裏所謂“上火”,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修養似乎也頗有益處。
-
讀書,做學問,進行研究工作,到底有什麼竅門沒有?這是朋友們在談論中提到的一個問題。記得有一次《夜話》的題目是《不要祕訣的祕訣》,中心意思是勸告大家不要聽信什麼“讀書祕訣”之類的東西
-
對於一部分老師選定一種字帖,給初學寫字的學生臨摹,我曾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有一位研究書法的老朋友大不以爲然,他認爲必須選定一種字帖,不能沒有字帖,並且批評我太主觀。
-
許多國畫家近來正在談論:某人的畫變了,某人的畫還沒有變。聽見他們的談論,在我們這些外行人心裏,總不免覺得有點納悶。究竟他們所說的“變”是什麼意思呢?爲什麼要“變”?怎樣“變”纔好呢
-
讀了蓋叫天老先生的藝術經驗談《粉墨春秋》以後,有許多感想。偶爾跟朋友們談起這本書,特別對於其中所述的舊科班的教育法—量體裁衣,總覺得意味深長。
-
許多外國朋友常常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們比較富於幽默感;而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我們中國人多半是一本正經的,不喜歡幽默。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看法,姑且不必管它。
-
革命是我們的權利;犧牲是我們的義務!這是在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英雄、偉大的共產黨員白乙化同志生前的豪語。今天我們想起了他,想起了爲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而獻出了生命的無數
-
往年的春節都沒有像今年這麼湊巧,剛好把立春這個節氣和春節統一起來了。照我國傳統的農曆來說,立春是全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
上次你來時,不知可曾看見蔭君臥室中架上那個魚鉢。鉢很小。但裏面水中有兩根水草浮着,兩個小紅魚在裏面游來游去的,頗有生趣。
-
二月間病榻上時時背誦去冬所作詞,初頗自得,繼乃發覺篇中每每有俗句,於是四心內向,檢點言行,遂乃發現自身充滿俗氣。
-
內容:一個秋夜,我和P坐在他的小書房裏,在暈黃的電燈光下,談到W的小說。“他還在河南吧?C大學那邊很好吧?”我隨便問着。“不,他上美國去了。”“美國?做什麼去?”...
-
盛暑中寫《白採的詩》一文,剛滿一頁,便因病擱下。這時候薰宇來了一封信,說白採死了,死在香港到上海的船中。
-
揚州從隋煬帝以來,是詩人文士所稱道的地方;稱道的多了,稱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隨聲附和起來。
-
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裏,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
-
十年前我寫過詩;後來不寫詩了,寫散文;入中年以後,散文也不大寫得出了現在是,比散文還要“散”的無話可說!許多人苦於有話說不出,另有許多人苦於有話無處說;他們的苦還在話中,我這無話可
-
一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
誰能不說話,除了啞子?有人這個時候說,那個時候不說。有人這個地方說,那個地方不說。
-
翻開辭典,“自”字下排列着數目可觀的成語,這些“自”字多指自己而言。這中間包括着一大堆哲學,一大堆道德,一大堆詩文和廢話,一大堆人,一大堆我,一大堆悲喜劇。
-
做作就是“佯”,就是“喬”,也就是“裝”。蘇北方言有“裝佯”的話,“喬裝”更是人人皆知。
-
前些日子回南方去,曾在“天津丸”中寫了一篇通信,登在本《草》上。後來北歸時,又在“天津丸”上寫了一篇,在天津東站親手投入郵筒。
-
從前在北平讀書的時候,老在城圈兒裏呆着。四年中雖也遊過三五回西山,卻從沒來過清華;說起清華,只覺得很遠很遠而已。
-
夏尊先生是一位理想家。他有高遠的理想,可並不是空想,他少年時傾向無政府主義,一度想和幾個朋友組織新村,自耕自食,但是沒有實現。
-
俗語說,“火燒眉毛,且顧眼前。”這句話大概有了年代,我們可以說是人們向來如此。這一回抗戰,火燒到了每人的眉毛,“且顧眼前”竟成了一般的守則,一時的風氣,卻是向來少有的。
-
臨離北平時,許多朋友送了我不少的新書。回來後,這寂寞的山城,除了自然界的風景外,真沒有可以消遣玩耍的事情,只有拿上幾本愛讀的書,到葡萄架下,老槐樹底,小河堤上,茅庵門前,或是花蔭蟬
-
永不能忘記那一夜。黃昏時候,我們由囂擾的城市,走進了公園,過白玉牌坊時,似乎聽見你由心靈深處發出的嘆息,你擡頭望着青天閒雲,低吟着:“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你挽着我的手靠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