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霓妹,我的爱妻:你从般若庵十二月初五写的“第一封”信我收到了。我后天就要搬家,你的信可以寄到憩轩四兄第一次替你打的信封那里。
-
脱去罢,脱去伤感主义的衣裳,踏入罢,踏入理论争斗的战场;我们的文学不是泪痕血浆,我们的文学实是炸弹手枪;我们不特要克服反动的思想,我们并且要打倒反动的力量;不要顾暗箭明枪,不要怕奇
-
——给我的爱友达之——朋友,我现在得读你的来信,未尝不为你表示深沉的同情;因为我也和你一样的不幸,和你一样的还是孤影只身!不过,朋友,我既经认清,认清现社会实际的情形;在这里没有什
-
明天,就是明天我就要向外逃走,从此,从此我就要开始在外飘流;但是,你爱我的情妇,现在我没有什么葡萄美酒,这里我只有伤别酸泪一瓯!饮罢,请尽饮我伤别的酸泪一瓯!此别,此别不知有无再见
-
连日来因为种种事情的失望,季节月日一概被我遗忘;今天醒来忽然听着爆竹的声浪,才使我知道今天就是端阳。
-
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年轻,还不应该过问一切国政;可知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我们有创造历史的使命!我们也同样为父母所生,我们也同样为自然养成;为甚他们富人的儿女却如此遂心,我们穷人的儿女却要
-
暗夜的旅者现在是狂风暴雨的暗夜,我们便是这夜中的旅者;但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同志们哟,有历史做我们的保家!起头是笼罩着黑暗的天帐,低头是表现着凄寂的荒凉;狂风如锐刺般直刺我们的胸膛
-
风!是凛烈的海风!回旋,奔驰,急促,猛勇。……向着田垄,向着工厂中,吹送!荒凉的田垄,既经少人耕种,寥寥几个都满脸愁容;失了往日的威风,没了往日的英勇,垂头丧气地在劳动,……无论何
-
(节自长诗《幽闷的相思》)物质环境所造成的意志,决不受任何强者的支配;她不因饥寒的交迫而转向,她不因环境的恶劣而消出;所以在一般军阀开刀大杀,而我仍旧要蹈死者的覆辙;因为我还是有血
-
快快放下汝的葡萄美酒,莫在把汝的恋爱之梦保守;烈火已经烧到汝的身后,汝怎么还不设法盾走?看呀,恋爱之魔正向汝引诱,想把汝有为的青年为其走狗,勿说祸未临头,还可以持久,得知她随时都可
-
祝福我长年的劳动,啊!你,你叙事诗的女神!——普希金一今天我很早就归来了茅房,清晨,虽然我依例跛脚地奔向工场;可是当我走到来了厂口揭示的地方,意外地,突如有着大石压住胸膛!我的心头
-
“哈——嘻嘻……”楼头又飞来了一阵葡萄酒一般的女人的艳笑!清静得如明镜一般的心湖,好像被投进了一个石子,激起了无数的波纹。
-
女人们从怀胎到生孩子,中间尽有的是哼唧、叹气、眼泪,甚至于号叫。有些喜欢诛心的人们不爱相信这些是女人的痛苦,偏要说她们的动力都是出之于喜乐。
-
在死亡丧失了它的威胁时,我不得不赞美灰烬了。我不用在这里请出化学家来,我更不用想到物理学家。
-
上海是一个疮疱满身的皇后。有些疮、丑、烂、臭,不是积聚在某一角落,却遍散在锦织绮绣、辉煌烂漫丛中,他们说明了上海生命的受难。
-
我遗失了,遗失了心的颤跳、眼的光明,遗失了一个存在,全世界从我空落落的感觉中消逝干净。
-
世人常常喜欢用“伟大”两字来形容一种令人景慕的人物,其实,由于习惯熟见的缘故,这两个字被采用时,其所代表的意义反不一定真正包含着“伟”与“大”的性质。
-
——写给被日寇屠杀的战士们青蛙嗷嗷苦唤着天明,照路,只有满山的流萤,个个坟头坐着那些悠久的黑色影子,因为他们不忍眼看鲜血流在黑夜,装着无情。
-
辛苦呵,我的祖国每一个清早,每一个黄昏我看见你鲜血淋淋我的祖国,呵,我的祖国。你卖完了儿女,流尽了汗干僵僵的躺在田里他们还要来剁你的尸,剥你的皮我的祖国,呵,我的祖国。
-
靠窗一张长桌,不能肯定是书桌,或饭台,或洗脸架。桌上散铺一堆文稿,横七竖八躺着几支秃头木笔、旧钢笔和开着的红墨水罐。
-
从西山反射到东岸,黑暗暗林梢上的残光,淡淡的快没有了;青蛙在浅水滩上阁阁地追悼着白昼;七八百水手驾着一只小船,急急地荡摇过去;在我那孤零零地醉着乡念的心中,浮动着,用葡萄藤攀结的木
-
湿漉漉的伟大的榕树罩着的曲曲折折的马路,我一步一步地走下,随随便便地听着清脆的鸟声,嗅着不可名的异味……这连一点思想也不费,到一个地方也好,什么地方都不能到也好,这就是行路的本身了
-
朋友间谈话,近来最多谈及的是关于身体的事。不管是三十岁的朋友,四十岁的朋友,都说身体应付不过各自的工作,自己照起镜子来,看到年龄以上的老态,彼此感慨万分。
-
“呀,你几时出来的?夫人和孩子们也都来吗?前星期我打电话到公司去找你,才知道你因老太太的病,忽然变卦,又赶回去了,隔了一日,就接到你寄来的报丧条子。
-
“呀!你不是灶君吗?”“对了。好面善!你是哪一位尊神?”“我是财神哪!你怎么不认识我了?”“呀!难得在半天云里相会。
-
弘一和尚是我的畏友。他出家前和我相交近十年,他的一言一行,随在都给我以启诱。出家后对我督教期望尤殷,屡次来信都劝我勿自放逸,归心向善。
-
壁间挂着一张和尚的照片,这是弘一法师。自从“八一三”前夕,全家六七口从上海华界迁避租界以来,老是挤居在一间客堂里,除了随身带出的一点衣被以外,什么都没有,家具尚是向朋友家借凑来的,
-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想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
-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
子恺:十月甘六日发航空函,收到已一星期。牵于校课,今日始写复信。劳盼望矣。关于绘画拙见,蕴藏已久,前函乘兴漫说,蒙采纳,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