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佩/记录.整理
--有关沉默之岛的部分
蔡源煌:我对这篇小说的意见比较偏向负面。首先,这篇小说将主角晨勉一分为二,不知有何用意,通篇读完之后,仍然无法理解。其次,“晨安”这个角色忽男忽女,在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上又没有合理的交代。这样的角色“易位”究竟有何意义,对读者阅读上又是有何种功能的安排?
小说中两组晨勉的对象人物,在刻绘和塑造上有欠周延,人物型塑也欠完整,两组人物关系的发展也不构成必然的关联性。
难道这部小说的用意只是要凸显两组人物的性生活冒险吗?
东年:这部小说作者的企图心其实很大,小说形容晨勉是一座未开发的孤岛,有意将女性视为一座岛屿加以探索:两个故事之中,一个晨勉足迹遍及香港、印尼、新加坡……,另一个晨勉则一直居住在台湾岛上。与主角来往的人物,有一个是研究“亚洲地区岛屿民族的文化行为”的德国研究生,另一个则是以“台湾岛屿与戏剧的形成”为博士论文的学生……凡此种种皆暗示着人物与岛屿意象的重合。
这篇由错缩复杂的人物关系所组成的小说,却只使用了一种语言:叙事性语言;倘若使用表现的语言来呈现,这篇小说会更有机会成为一部更成功的作品--事实上,如果将这篇小说的两个故事分别拍成两个电影,可能更有可看性。
由于使用叙事性的语言,使得主角人物每碰到一个人就变成一种单纯的“性”关系,整个故事就重复在性关系的场面里。两个故事中的晨勉的特质是一样的:“在台湾的晨勉”不在乎自己一生的形式是否完整,“在香港的晨勉”也认为自己的生活是片段的--呈现的其实是两个相同的故事,而失去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姚一苇:这篇小说读起来非常辛苦,但却是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在小说创作已经没有规范的今天,难得读到一篇具有原则性的作品,我想为它多讲几句话。
一、这篇小说有两个女主角晨勉,我把它称为晨勉甲、晨勉乙,以及晨勉甲/乙的妹妹/弟弟:晨安甲、晨安乙,还有许多其它名字雷同的人物……。晨勉甲乙的出身背景截然不同:晨勉甲出生于不幸家庭,母亲杀死了父亲而坐牢,最后在狱中自杀以殁:晨勉乙出生于正常家庭,父母俱在。两个晨勉却拥有共同的名字,因而名字者,成为一种符号。是否小说有意提出,不论出身于什么家庭、背景,遭遇可以不同,但结果仍有其共同性?
二、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世界各地各式各样的人种: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德国人、澳洲人、印度人……林林总总,不同人种之间的思想隔膜、语言障碍,以及不同背景之下的文化差异,在小说中都消弭于无影,是否作者有心将人物返回到人的本位、本能,甚至身体上?就这点而言,作者不是没有意图的。
三、不仅人种与地区没有界限,性别、年龄在小说中也都不重要了。晨安在第一组故事中是女性,在另一组故事中又是男性,同性恋者的性别倒错更是不胜枚举。
四、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意志性的活动,几乎都是偶发性的相互遭遇,如晨勉甲与德国人丹尼、晨勉乙和祖(他的英文名字也叫丹尼)会发生关系都是十分偶然的。“性”的关系在小说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东西。
五、社会的约束总有其规范之处,在小说中都一一被打破,唯一例外的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名义上的父亲,晨勉甲嫁给一个同性恋者。
六、过去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心灵(Mind)和身体(Body)的组合,是由心灵支配身体,在这篇小说中支配人的却已不再是心灵,而是身体。身体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几年在后现代的讨论中,“身体”经常受到讨论,可能作者也受到影响,在小说中有所回应。
综上所述,这篇小说消灭了国籍、性别、年龄,变成性别的中性、身体支配心灵等等,与后现代所出现的文化有相当程度的符合,这不是一个没有意图的小说。
最后,我仍然有一个疑惑,这篇小说中的两个晨勉是否互相认识?小说中多次出现她俩互通声气的场景,如“晨勉生出了另一个自己,正与美丽、不解忧愁、重视儿女前途的母亲在家里话别……”、“她问那个晨勉,如果是你,你会留祖吗?……”等等,以后却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如果要在这五篇中选出一篇,我选择这篇。
李乔:这篇小说用掉我阅读所有作品的一半时间,为了看懂它,我还制作了人物关系表。
基本上,这篇小说中两个晨勉认识与否、晨安是男是女,在我认为都不重要。在小说的基本设计上,无论女主角的身世、幼年经历,以及她以后男女关系发展的一切,和她最后注定走上悲剧并无相关。这好像一种悲剧的宿命论:无论从哪个晨勉的出发点往前走,结论都相同。
这个设定自有其说服力。但是小说后来自己所造成的困境是,不论哪一个晨勉,都是“自然人”:由自然欲望、生理性所掌握的人,没有意志、自我人格,也没有环境条件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将这样的人物推向悲剧的宿命深渊,和真实人间并没有任何相干--真实的人生必须逐渐形成的人格自我、环境作用在人物行为上所造成的差异等等,在小说中都消失了。因而所有的人物行为都是刺激反应:不同的晨勉去找不同而又相类似的异性,一连串的男女关系。
对这篇小说我仍然不敢说完全了解,一直仍觉得追索不到它所表达的主题。如果能够追索出来,我愿意接受说服。
施淑:直到方才来开会的途中,我都还决定不了,是不是要投给这篇小说肯定的一票。就阅读上所提供的挑战性而言,这篇作品可说是所有入围作品中难度最高,也最丰富的一部。
或许我们可以将这篇小说视为“以爱情故事的形式所做的关于人的欲望的实验报告”。由于欲望的活动是个变形虫,两性关系不论是“爱情”或是“色欲”,好像最能传达欲望的内在机制;欲望的盲目与暴力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这篇小说在两性追逐的文字或叙写活动上,完成了一个很出色、很出色的欲望之旅。
透过小说中每一个一分为二的主要人物--晨勉、晨安、丹尼……等人情色上的探险,作者的写作透过异性恋、同性恋、雌雄同体等等性爱实验,大量地在读者阅读/作者写作本身消费欲望的可能产物,精采,精确,对现代都市文明制约之下的情色和欲望活动的形式与细节,给予高难度的表现和表演。
可能也由于艺术上的太过于精巧细致、甚至过于技术性的操作,使得这样的文字成品,在阅读/叙述活动进行的同时,好像也不断消耗着叙述的艺术功能,以及读者所可能有的感觉与反应能力;使得这篇在小说命名上希望让读者去重建或赋予意义的、人的心灵的“沉默之岛”,变成一艘遇难、搁浅的欲望之舟。小说的意义因此而变得含混不明。
在这篇小说里,两个一分为二的角色的行为与活动,不断彼此篡改、增删、修饰……,其实是重复的--重复在很拥挤的文字形式中,好像也就是“沉默之岛”的意义,它就是沉默!沉默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无论如何,做为一个读者,阅读这篇小说是非常高的阅读享受,虽然也是痛苦不堪的阅读过程。
姚一苇:我再补充两点刚才不详的地方。我的了解不知是否正确,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人心灵被身体支配所产生的情境。例如:小说中“晨勉觉得身体一切都呈麻痹状态,她脑子听身体的,身体又听祖的……”等等叙述。
此外,刚才我对两个晨勉是否认识的疑问,并不在于两个晨勉之间是否认识,而是既然两人之间若有关联,何以没能贯串到底?
东年:姚老和李乔的疑惑,我认为正好是作者可以跳出来答覆的。这篇小说分为七段,一开始由香港的晨勉开头,结束也完成在香港的晨勉身上;小说的第一大段也叙述到香港的晨勉想像着另一个晨勉的存在。
因此,对这篇小说而言,最早出现的“在香港的晨勉”是真正的主角;在作者意识中,她们是相识的。
小说中两个晨勉做为女人的一生过程,都不断接触不同的异性,为什么两个人在不同的起跑点出发,却不断重复相同的历程?这也就是李乔所问的:它在追求什么--事实上,这个小说的主题就是晨勉的追求。小说对此也提出了解答:晨勉回忆父亲“是个原人,他只有原始的本能和意志,她这些年来所遇见的男人,很少有这些人,因而她所渴望交手的对象就是这些人。”
在小说的两个故事里面,晨勉都心属于一个特定的年轻男人,这个男性角色也就是这个晨勉所渴求的对象--可能是性的解放,更可能是一种浪漫、活生生的原始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