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妹的死,到現在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今天忽然又浮上心頭,排遣不開。冬天的早晨,天還沒有亮,我同三弟就醒了瞌睡,三弟用指頭在我的腳脛上畫字,我從這頭默着畫數猜,阿妹也在隔一道壁的被籠
-
四火本來在乾順豬肉店捉腳。豬肉店的夥計分兩等,一是掌屠刀的,稱師父,一則叫捉腳。
-
我與江西的鄱陽湖相別,業經十六七年。在這十幾年的長久日月中,雖然走的地方不少,見的事體甚多,但偶一回想起來,湖中的幾幅舊畫圖總儘先展在我的眼前。
-
石太太的丈夫在前曾奔走過好幾省,似乎並未幹過較大的事,攜眷回到成都,不到三年便死了。
-
大約十二個少年和中年的泥水匠,在初秋的太陽剛剛偏西時候,一個兩個的,說說笑笑,連續地向一家還不曾竣工的新蓋的屋子,低下頭,挨進那竹籬笆矮矮的小門去。
-
一她趕着羊羣到牧場去。羊兒在田壩上走着,原是挨挨擠擠,非常懶惰的,然而遠遠地望見了牧場,這小小的畜牲就有精神了,興奮的往前跑;她跟在羊後面,快步的追逐,——趕羊的柳枝條拖到地上去。
-
在秋天欲雨的夜裏,賊似的,一個五十歲左右的木匠爬出了城牆;因爲心慌,他剛剛把腳踏着了實地,轉過身,便絆住了磚頭,跌倒了,手肘和膝踝都發出痛楚。
-
——獨幕劇——劇中人物:夫妻妻的妹妹佈景:一間很簡單的畫室。室內俱垂着黑灰色天鵝絨之幕。
-
佈景:時在初秋之深夜,月明如鏡。湖水被月光所射,現出閃閃爍爍的光影,其盪漾之聲,隱約可聞。在湖之遠處,似飄泊着幾片漁舟之帆。
-
像散沙一般,正要團結起來;像癱病一般,將要恢復過來;全民族被外力壓迫的剛想振作,而我們的思想界和精神界的勇猛奮進的大將忽然撒手去了。
-
一當隴海列車駛過了鄭州,三等車廂裏的旅客便頗有些擁擠了。那車上的招待員,在這當兒,也就特別顯出了自己的威風。
-
快走到科長的門口了,在胸前抱着一罈紅丸的楊傳達就故意把腳步放慢兩步,縮在吳巡長的背後,忍不住又看壇口一眼,只見壇裏的那些紅丸簡直紅得閃光。
-
金章老姆近來好像發瘋,碰到人便這樣詢問着:“你這位阿兄,可知道我的兒子哪個時候纔要回來呢?我的兒子是個好兒子,但他到“番邦”去已經三十多年了,錢銀信息是一點也沒有寄來的。
-
“來啦,一大陣(一大羣)!”衆人正賭得興熱,忽聽着“看頭”(把風)的警報,大衆匆惶起來,有人收拾自己的現錢,有人譭棄賭博的證據、賭具。
-
“先生!可憐咧,求你向志舍(舍,爲搢紳子弟之稱,猶言舍人也。)講一聲,實在是真窮苦,這是先生所素知的;一具薄板仔(棺材),親戚間已經是艱苦負擔,散人(散赤人,窮苦人)本無富戶的親戚
-
《惹事》,是以日本帝國殖民台灣為歷史背景的小說。小說前半部分寫一位年輕人「我」因釣魚與人發生爭執,最後竟把人推進魚池;後半段改寫這位年輕人為某位台灣婦女打抱不平,因為她被日本警察誣陷害死他養的小雞,但就在年輕人準備帶領群眾抗爭時,卻被群眾「遺棄」了。
-
小祿今年十五歲。但個子很小,並且還濃重的有一團孩子氣,所以看起來祇像十二三歲的樣子;也許他的“小”子,便是由此而得。
-
一在一個寧靜而和平的秋日,他們倆結了婚。但徐光祖卻有些迷糊不清,好像他是糊里糊塗就結了婚的一般。
-
走到有兩條小河匯合,河岸有着一排高聳入雲的竹鬱山嘴,眼前便現出了一個狹窄的山谷。
-
我一邊靜聽着隔河傳來的山歌,把整個上午的時間,化在廊廡下的引目遠眺。在山坡下,人物、田野、村莊、雲煙、竹樹和山川,展開了它們那悠悠千古的面目;風景依稀似舊。
-
那年端午節將近,天氣漸漸熱了。李媽已買了箬葉、糯米回來,分別浸在涼水裏,預備裹糉子。
-
九叔在家庭裏,佔一個很奇特的地位:無足輕重,而又爲人人的眼中釘,心中刺;個個憎他,恨他,而表面上又不敢公然和他頂撞。
-
一他除了頭上的一條毛巾,和腰間的一條短褲之外,要算是一絲不掛。不單是他,在沙汀上坐的,眠的,站的,走的一羣學生個個都像他一樣的裝扮。
-
石藤的聰明,使他作爲這戲劇的“導演者”,在孩子們之羣中出現了,——而馬蘭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他雄偉,壯健,並且有光明燦爛的靈魂;他像一個驃騎,一個武士,不,一個將軍!“馬蘭,”
-
模糊裏周身覺得涼涼的,耳邊簌簌的又似一陣陣細碎的腳步聲,……她由半感覺裏翻了翻身,全意識漸漸甦醒起來,手和足好似掉在冷水裏。
-
一天,是寒雨滿街的仲冬時候,冷溼的空氣蕩在空中,刺着人的皮膚,好像微細的蟲豸鑽入衣服裏面向皮膚咬着的樣子。
-
友人C君終於在秋風海上正黃昏的異鄉里和我們把晤着了,這看來真有些近於奇蹟!就在那天晚上,我和樸剛好踏着路旁落葉,從工作所跑回我們的亭子間裏,坐下去悠悠地吐着幾口氣的時候,耳際忽地跳
-
五月廿八日把印着他媽的什麼遺像遺囑等東西的硬封面連同已經塗上墨跡的上半部一起撕掉,這冊日記上就變成赤裸裸的白紙簿子,還附着日曆的。
-
當蔣君同我做“好朋友”的時候,照例我每月的最後一天拿到薪水以後,總很高興的跑到伊那裏去:“到東安市場去吧,買東西去!”“好吧!你又是去買書,買亂七八糟的書!”伊這麼笑着說了一句,便
-
最近看見張耀翔君在《心理》雜誌做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新詩人的情緒》,(《心理》第三卷第二號,)內容論的是“感嘆符號車載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