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類十有三:其一曰正史,二曰編年,三曰寶錄,四曰雜史,五曰僞史,六曰史評,七曰職官,八曰儀注,九曰刑法,十曰地裏,十一曰傳記,十二曰譜牒,十三曰目錄。合二百八十三部,七千三百八十八卷。後世述史者,其體有三:編年者,以事系月日而總之於年,蓋本於左丘明;紀傳者,分記君臣行事之終始,蓋本於司馬遷;寶錄者,其名起於蕭樑,至唐而盛,雜取兩者之法而爲之,以備史官採擇而已,初無製作之意,不足道也。若編年、紀傳,則各有所長,殆未易以優劣論。雖然,編年所載,於一國治亂之事爲詳;紀傳所載,於一個善惡之跡爲詳,用此言之,編年似優,又其來最古。而人皆紀傳便於披閱,獨行於世,號爲正史,不亦異乎!舊以職官、儀注等,凡史氏有取者,皆附之史,今從焉。
◎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右漢太史令司馬遷續其父談書。創爲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撰成十二紀以序帝王,十年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十世家以序公侯,七十列傳以志士庶。上下三千餘載,凡爲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遷沒後,缺<景>、<武紀>、<禮>、<樂>、<律書>、<三王世家>、<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龜策傳>、<靳蒯列傳>等十篇。元、成間,褚少孫追補,及益以武帝後事,辭旨淺鄙,不及遷書遠甚。遷書舊有裴る爲之解,雲:班固嘗譏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後世愛遷者以此論爲不然,謂遷特感當世之所失,憤其身之所遭,寓之於書,有所激而爲此言耳,非其心所謂誠然也。當武帝之世,表章儒術而罷黜百家,宜乎大治,而窮奢極侈,海內?弊,反不若文、景尚黃老時人主恭儉,天下饒給。此其論大道所以先黃老而後<六經>也。武帝用法刻深,羣臣一言忤旨,輒下吏誅,而當刑者得以貨免。遷之遭李陵之禍,家貧無財賄自贖,交遊莫救,卒陷腐刑。其進奸雄者,蓋遷嘆時無朱家之倫,不能脫己於禍,故曰:“士窮窘得委命。”此豈非人所謂賢豪者耶!其羞貧賤者,蓋遷自傷特以貧故,不能自免於刑戮,故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非空言也。固不察其心而驟譏之,過矣。
*<前漢>一百卷
右後漢玄武司馬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起高祖,終於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凡八十餘萬字。固既瘐死,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東觀緝校,內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補也。唐太子承乾令顏師古考衆說爲之注。范曄譏固飾主闕,蓋亦不然,其贊多微文,顧讀者弗察耳。劉知幾又詆其<古今人物表>無益於漢史。此論誠然,但非固之罪也。至謂受金鬻筆,固雖諂附匪人,亦何至是歟?然識者或以固書皆因司馬遷、王商、揚雄、歆、向舊文潤色,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間頗冗瑣,良田商之才視數子微劣耳。固之自序稱述者,亦謂有所本歟?
*<後漢>九十卷,<志>三十卷
右宋范曄撰。十帝紀,八十列傳。唐高宗令章懷太子賢與劉訥言、革希元作注。初,曄令謝儼撰志,未成而曄伏誅,儼悉蠟以覆車。樑世劉昭得舊本,因補註三十卷。觀曄<與甥侄書>敘其作書之意,稱“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如此者”,又謂:“諸序論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往往不減<過秦篇>。常以比方班氏,非但不愧之而已。”其自負如此。然世多譏曄創爲“皇后紀”,及採“風俗通”中王喬、<抱朴子>中左慈等詭譎事,列之於傳,又讚辭佻巧,失史之體雲。
*<三國志>十五卷
右晉陳壽撰。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宋文帝嫌其略,命裴松之補註,博採羣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王通數稱壽書,今細觀之,實高簡有法。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侯?及淵於諸曹傳中,則見嵩本夏后氏之子也;高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見公之不得其死也。他皆類是。但以魏爲紀,而稱漢、吳曰傳,又改漢曰蜀,世頗譏其失。至於謂其銜諸葛孔明髡父而爲貶辭,求丁氏之米不獲,不立儀、е傳之類,亦未必然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右唐房喬等撰。貞觀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晉史未善詔喬與褚遂良、許敬宗再加撰次,乃據臧榮緒書增損之,後又命李淳風、李義府、李延壽等十三人分掌著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西晉四帝五十四年,東晉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氏、羌、鮮卑割據中原爲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十六國,共成帝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例出於播。<天文>、<律歷>,淳風專之。喬以<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上所自爲,故曰“制旨”,又總題“御撰”焉。按歷代之史,惟<晉>叢冗最甚,可以無譏。至於取沈約誕誣之說,採<語要>、<世說>、<幽明錄>、<搜神記>詭異謬妄之言,亦不可不辨。
*<宋書>一百卷
右樑沈約撰。十本紀,三十志,六十列傳。齊永明中,約奉詔爲是書,以何承天書爲本,兼採徐爰之說,頗爲精詳。但本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又王邵謂其喜造奇說,以誣前代,如琅琊王妃通小吏牛氏生中宗,孝武於路太后處寢息,時人多有異議之類是也。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爲非。嘉祐中,以<宋>、<齊>、<樑>、<陳>、<魏>、<北齊>、<周書>舛繆亡缺,始命館職讎校。曾鞏等以祕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樑>、<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爲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十許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南齊書>五十九卷
右樑蕭子顯撰。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初江淹已作十<志>,沈約又有<紀>,子顯自表別修。然<天文>但紀災祥,<州郡>不著戶口,<祥瑞>多載圖讖,表雲:“天文事祕,戶口不知,不敢私載。”曾子固謂子顯於斯史,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之變尤多,而文比七史最下雲。
*<梁書>五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詔思廉同魏徵撰。思廉者,樑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採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徵惟著總論而已。
*<陳書>三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三十列傳。其父察在陳,嘗刪撰樑、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未訖而沒。察且死,屬思廉繼其業。貞觀中,與<梁書>同上之。其書世亦罕傳,多脫誤。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右北齊魏收撰。初,魏史官崔浩既誅,太和後,始有李彪、崔鴻等書。魏末,山偉、綦雋更主國書,二十餘年,事蹟蕩然,萬不紀一。文宣時,始詔收撰次,成十二紀、十志、九十二列傳,上之。悉焚舊書。多諂諱不平,受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夙有怨者,多沒其善;黨北朝,貶江左。時人嫉之,號爲“穢史”。劉知幾謂其生絕胤嗣,死逢剖斫,皆隱慝所致。後隋文帝命顏之推等別修,唐貞觀中,陳叔達亦作<五代史>,皆不傳,獨收書在。皇朝命劉恕等校正。
*<北齊書>五十卷
右唐李百藥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百藥父德林,在齊嘗撰著紀傳。貞觀初,詔分修諸史。百藥因父書續成以獻。諸史稱帝號,百藥避唐朝名諱,不書“世祖”、“世宗”之類。
*<周書>五十卷
右唐令狐德?等撰。本紀八,列傳四十二。貞觀中,德?請撰次,乃詔德?與陳叔達、唐儉成之。先是,蘇綽秉周政,軍國詞令,多準<尚書>。牛弘爲史,尤務清言,德?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錄。仁宗朝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祕閣本,又募天下獻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是正其文字,而後林希、王安國上之。
*<隋書>八十五卷
右唐魏徵等撰。紀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等撰志三十。初,詔顏師古、孔穎達修述,徵總其事,序、論皆徵自作。後又詔于志寧、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同修<五代史志>,無忌上之,詔編第入<隋書>,人亦號<五代史志>。<天文>、<律歷>、<五行>三志,淳風獨作。
*<唐書>二百卷
右石晉劉?句、張昭遠等撰。因韋述舊史增損以成,繁略不均,校之實錄,多所漏闕,又是非失實,其甚至以韓愈文章爲大紕繆,故仁宗時刪改,蓋亦不可巳焉。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右皇朝嘉祐中曾公亮等被詔刪定,歐陽修撰紀、志,宋祁撰列傳。舊書約一百九十萬,新書約一百七十四萬,而其中增表。故書成上於朝,自言曰:“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也。而議者頗謂永叔學<春秋>,每務褒貶,子京通小學,唯刻意文章,採雜說既多,往往?牾,有失實之嘆焉。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薛居正等撰。開寶中,詔修樑、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澹、李?、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居正監修。
*<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右皇朝歐陽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重加修定,藏於家。永叔沒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刊行。<國史>稱其可以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爲過。特恨其<晉出帝論>,以爲因濮園議而發雲。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國史,紀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呂夷簡等撰。初,景德中,詔王旦、先文元公、楊億等十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聖五年,詔夷簡、宋綬、劉筠、陳堯佐、王舉正、李淑、黃鑑、謝絳、馮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監修。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七百餘傳。比之三朝<實錄>,增者大半,事?文贍,褒貶得宜,百世之所考信雲。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等撰。元豐五年六月甲寅奏御。監修王?、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它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有賜賚。紀五卷,志四十五卷。比之<實錄>,事蹟頗多,但非寇準而是丁謂,?之神宗詔旨。等
◎編年類
*<荀悅漢紀>三十卷
右漢荀悅撰。班固作<漢書>,起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二世,二百四十二年,爲紀、表、志、傳,凡八十餘萬言。獻帝以其文繁,詔悅舉要撮總,通比其事,列系年月,爲紀三十篇,凡八萬三千四百三十二字。辭約事該,時稱嘉史。
*<袁宏漢紀>三十卷
右晉袁宏彥伯撰。宏在晉末,爲一時文宗。性強直,雖爲桓溫禮遇,每不阿屈。以東京史籍不倫,謝承、司馬彪之徒錯繆同異,無所取正,惟張?<紀>差詳,因參摭記傳以損益之,比諸家號爲精密。
*<唐歷>四十卷
右唐柳芳撰。初,肅宗詔芳綴輯吳兢書,其敘天寶後事不倫。上元中,芳謫黔中,會高力士同貶,因從力士質開元、天寶及禁中事,識其本末。時舊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義類,仿編年法作此書。起隋義寧元年,迄大曆十三年。或譏其不立褒貶義例而詳於制度,然景迂生亟稱之,以爲<通鑑>多取焉。
*<河洛行年記>十卷
右唐劉仁軌撰。記唐初李密、王世充事。起大業十三年二月,迄武德四年七月秦王擒竇建德。第九卷述大業都城,第十卷載宮館園囿。且雲:“煬帝遷都之詔稱務從節儉,觀其宮室,窮極綺麗”雲。
*<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
右唐溫大雅撰。紀高祖建義,至受隋禪,用師符讖受命典冊事。
*<通曆>十卷
右唐馬總撰。總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刪取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宋、齊、樑、陳、元魏、北齊、後周、隋世紀興滅,粗述其君賢否,取虞世南<略論>,分系於末,以見義焉。
*<續通曆>十卷
右荊南孫光憲撰。輯唐洎五代事,以續馬總<歷>,參以黃巢、李茂真、劉守光、阿保機、吳、唐、閩、廣、胡、越、兩蜀事蹟。太祖朝詔毀其書,以其所紀多非實也。
*<帝王鏡略>一卷
右唐劉軻撰。自開闢迄唐初帝王世次,綴爲四言,以訓童蒙。僞蜀馮鑑續之,至唐末。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右皇朝範質撰。五代<實錄>共三百六十卷,質刪其煩文,摭其要言,以成是書。自乾化壬申至樑亡十二年間,簡牘散亡,亦採當時制敕碑碣,以補其闕。
*<運歷圖>六卷
右皇朝龔穎撰。起於秦昭王滅周之歲乙巳,止於國朝雍禧丁亥,以歷代興亡大事附見其下。四年,獻於朝,優詔獎之。歐陽公嘗據之考正<集古目錄>,稱其精博。按<晉史>,張軌世襲涼州,但稱愍帝建興年號。其間唯張祚纂竊,改建興四十二年爲和平元年。始奉穆帝昇平之朔,始末不聞有改元事。唯穎書載張實改元曰永安,張茂改元曰永元,張重華曰永樂,曰和平,張元龍曰太始,張天錫曰太清,張大豫曰鳳凰,不知穎何所據而言然。或雲出崔鴻<十六國春秋>,鴻書久不傳於世,莫得而考焉。
*<紀年通譜>十二卷
右皇朝宋庠公序撰。自漢文帝後元戊寅止周恭帝顯德庚申爲九篇,以本朝建隆之元至慶曆辛已爲一篇,皆曰“統元”,以甲子貫之。有五號,曰:正、閏、僞、賊、蠻夷。以王莽十九年系孺子更始,以接建武;東魏十七年附西魏;豫王六年、天后十五年系中宗,緒神龍;朱樑十六年通濟陰天?,續同光;捃晉恭帝禪宋之歲,對魏明元泰常五年。尊北降南,始主正朔,乃<通譜>之新意也。別二篇舉字爲類,各以部分,曰“類元”。慶曆中上之,優詔褒焉。公武按:<三國志>,魏景初元年丁已,當蜀建興十五年,次年戊午,蜀改元延熙,訖二十年歲次丁丑,明年改元景耀。今<通譜>載蜀建興之號止於丙辰,凡十四年,延熙改元在丁已,且復增至二十一年,豈別有所據耶?歐陽公<集古目錄>以東魏<造石像記>證<通譜>武定七年非戊辰,蓋自元象以後,遞差一歲。公序聞之,以爲宜易,遂著其事於<譜>前。前者編簡浩博,不免時有舛誤也。
*<編年通載>十五卷
右皇朝張衡撰。衡觀四部書至古今纂輯運曆書十餘家,皆淺陋楦釀,無足細繹,乃編歷代年號,貫以甲子,始於帝堯,訖於國朝治平丁未,質之經史,資以傳記百家之書,聖賢勳德、奸雄纂竊及蠻夷盜賊,凡系於存亡綱紀之大者,無不詳錄。總三千四百年。且刊正謬誤,如<史記>載舜年,<虞書>不同,<漢紀>載魏受漢禪,與<魏志受禪壇碑>各異之類。熙寧七年表獻之。
*<稽古錄>二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編。起自三皇,止皇朝英宗治平末。至周共和庚申,始爲編年。
*<編年紀事>十一卷
右皇朝劉?因司馬溫公所撰編次。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右皇朝治平中,司馬光奉詔編集歷代君臣事蹟,許自闢官屬,藉以館閣書籍,在外聽以書局自隨,至元豐七年,凡十七年始奏御。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閱,別爲<目錄>;參考同異,俾歸一塗,別爲<考異>,各一編。公自謂精力盡於此書。神宗賜名<資治通鑑>,御製序以冠其首,且以爲賢於荀悅雲。公武心好是書,學之有年矣。見其大抵不採後偉卓異說,如屈原懷沙自沈,四皓羽翼儲君,嚴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開說之類,削去不錄,然後知公忠信有餘,蓋陋子長之愛奇也。
*<通鑑舉要歷>八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通鑑>奏御之明日,輔臣亟請觀焉。神宗出而示之,每編始末識以“睿思殿寶章”,蓋尊寵其書如此。公尚患本書浩大,故爲“舉要”雲。
*<資治通鑑外紀>十卷
右皇朝劉恕撰。司馬光作<通鑑>,?始於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爲諸侯,下訖五代。恕嘗語光:“曷不起上古或堯、舜?”光答以事包<春秋>,不可。又以<經>不可續,不敢始於獲麟。恕意謂闕漏,因撰此書。起三皇、五帝,止周共和,載其世次而已。起共和庚申,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四百三十八年爲一編,號曰<外紀>,猶<國語>稱<春秋外傳>也。
*<寶曆歌>一卷
右未詳撰人。以開闢太古,迄於周世宗,正統帝王世次諡號,成七言韻語一通。
*<歷代紀元賦>一卷
右皇朝楊億撰。次漢至五代正統年號,爲賦一首,又別爲<宋頌>四章。
*<通鑑節文>六十卷
右題司馬溫公自鈔纂<通鑑>之要,然實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