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
*<古畫品錄>一卷
右南齊謝赫撰。言畫有六法,分四品。夫秋之弈,延壽之畫,伯樂之相馬,甯戚之飯牛,以至於曹丕之彈其,袁彥之ヅυ,皆足以擅名天下。昔齊侯禮九九,而仲尼賢博弈,良有以哉。或曰:“藝成而下,奈何?”曰:“經著大射、投壺之禮,蓋正己養心之道存焉,顧用之何如耳,安可直謂之藝而一切廢之?”故予取射訣、畫評、弈經、算術、博戲、投壺、相牛馬等書,同次之爲一類。
*<續畫紀>一卷
右唐李嗣真撰。補謝赫之闕。
*<後畫錄>一卷
右唐僧彥?撰。品長安名畫,凡二十七人。
*<名畫獵精>六卷
右唐張彥遠纂。彥遠,字愛賓。記歷代畫工名姓,自史皇以降至唐朝,及論畫法並裝背褫軸之式、鑑別閱玩之方。
*<書畫史>二卷
右皇朝米芾元章撰。輯本朝公卿士庶家藏法書、名畫,論其優劣真僞。
*<聖朝名畫評>三卷
右皇朝劉道成纂。符嘉應撰序。集本朝畫工之名世者,第其品,以王?之爲神品,雲在吳生上。
*<益州名畫錄>三卷
右皇朝黃休復纂。唐乾符初至宋乾德歲。休覆在蜀中,目擊圖書之精者五十八人,品以四格雲。
*<射評要略>一卷
右題曰李廣撰。凡十五篇。
*<嚴悟射訣>一篇
右唐王思永撰。思永學射法於成都工曹嚴悟,因取悟法著書十篇,故每篇首必稱“師曰”。
*<益津射格>一卷
右皇朝錢師益序。以<五善圖>及<武陵格>疏密不同,參酌爲之。
*<投壺經>一卷
右唐上官儀奉敕刪定,史玄道續注。採周?、郝同、樑簡文數家書爲之。<唐志>有其目。
*<木射圖>一卷
右唐陸秉撰。爲十五┺以代侯,擊地球以觸之,┺飾以朱墨字,以貴賤之。朱者,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墨、者、慢、傲、佞、貪、濫。仁者勝,濫者負,而行一賞罰焉。
*<溫公投壺新格>一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撰。舊有<投壺格>,君實惡其多取奇中者以爲僥倖,因盡改之。
*<九章算經>九卷
右未祥撰人姓名,或曰周公。“九章”者,一<方田>、二<算粟>、三<衰分>、四<少廣>、五<商功>、六<均輸>、七<盈不足>、八<方程>、九<勾股>。魏劉徽、唐李淳鳳嘗爲之注,則此術起於漢之前矣。
*<求一算經>一卷
右未詳撰人。
*<六問算法>五卷
右皇朝龍受益撰。並<化零歌>附。
*<應用算法>三卷
右皇朝蔣舜元撰。
*<象棋>一卷
右皇朝尹洙撰。凡五圖,今所行者不與焉。
*<溫公七國象棋>一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撰,周、秦、韓、魏、趙、楚、齊、燕實八國,而云七者,周室不與焉。
*<ヅυ經一卷ヅυ格>一卷
右不題撰人。序雲:“ヅυ,古之戲也。、劉毅、李安民、慕容寶之徒,皆擲盧不聞餘採,今以盧、梟爲上,雉、犢次之。”
*<釣?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凡四十類,各有一詩。
*<採珠局>一卷
右不題撰人。序雲“王公”而不知其名。凡三十餘類,亦各有一詩。
*<彈棋經>一卷
右未詳撰人。序稱<世說>曰:魏武帝好彈棋,宮中皆效之,難得其局,以妝奩之蓋,形狀相類,就蓋而彈之,俗中因謂魏宮妝奩之戲。按<西京雜記>雲:劉向作彈棋。<典論>雲:前代馬合卿、張公子皆工彈棋。然則起於漢朝,非自魏始,<世說>誤矣。
*<捉臥甕人事數>一卷
右皇朝李庭中撰。以畢卓、嵇康、劉伶、阮孚、山簡、阮籍、儀狄、顏回、屈原、陶潛、孔融、陶侃、張翰、李白、白樂天爲目,有趙昌言序。
*<雙陸格>一卷
右不題撰人。其法:左右十二樑,設二朋,朋各十五子,一白一墨,用明瓊二,各以其採,由右歸左,子單,則他子得擊,兩子則曰“成樑”,他子雖相當,不得擊。故武后夢雙陸不勝,狄仁傑所以雲無子也。
*<葉子戲格>一卷
右不著撰人。世傳葉子,婦人名也,撰此戲,晚唐之時也。
*<三國圖格>一卷,<金龍戲格>一卷,<打馬格>一卷,<旋棋格>一卷
右不題撰人。
*<漢官儀彩選>一卷
右皇朝劉敞撰。刪取西漢之官,而附其列傳黜陟可戲笑者雜編之,以爲博弈之一物。
*<忘憂集>三卷
右皇朝劉仲甫編。載唐韋延?<棋訣>並古今棋圖。
*<相鶴經>一卷
右題曰浮丘公撰。其傳雲:“浮丘公授於王子晉,後崔文子學道於子晉,得其文,藏於嵩山之石室,淮南公採藥得之,乃傳於世。”
*<相馬經>二卷
右伯樂撰。
*<相馬經>一卷
右未詳撰人。述相馬法式,並著馬之疾狀及治療之術,<李氏書目>有之。
*<黃帝醫相馬經>三卷
右唐穆蠡集伯樂、王良等六家書成此編。皇帝斤神農也。
*<育駿方>三卷
右未詳撰人。相馬術及醫治畜牧之方。
*<相牛經>一卷
右序曰:甯戚傳之百里奚,漢世河西薛公得其書以相牛,千百不失其一。至魏世高堂生又傳晉宣帝,其後祕之。細字,薛公注也。
◎醫書類
*<黃帝素問>二十四卷
右昔人謂<素問>者,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唐王?水謂:“<漢藝文志>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卷,?其數焉。”先是第七亡逸,?水時始獨,乃詮次註釋,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論>二篇。?水自號啓玄子。醫經傳於世者多矣。原百病之起愈者,本乎黃帝;辨百藥之味性者,本乎神農;湯液則稱伊尹。三人皆聖人也。憫世疾苦,親著書以垂後,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爲賤技,恥於習之。由此,稱醫者多庸人,治之常失理,可生而死者甚衆。激者至雲“有病不治,猶得中醫”,豈其然乎?故予錄醫頗詳。<隋志>以此書爲首,今從之。
*<靈樞經>九卷
右王︸謂此書即<漢志皇帝內經>十八卷之九也。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名爲古書也,未知孰是。
*<呂楊注八十一難經>五卷
右秦越人撰。吳呂廣注。廣楊玄操演。越人生於渤海,家於盧,受桑君祕術,洞明醫道。世以其與黃帝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爲“遍鵲”。採<黃帝內經>精要之說,凡八十一章。以其理趣深遠,非易了,故名<難經>。玄操編次爲十三類。
*<丁德用注難經>五卷
右皇朝丁德用注。以楊玄操所演甚失大義,因改王之。經文隱奧者,繪爲圖。德用,濟陽人,嘉祐末,其書始成。
*<虞庶注難經>五卷
右皇朝虞庶注。庶,仁壽人,寓居漢嘉。少爲儒,已而棄其業,習醫術,爲此書,以補呂、楊所未盡。黎泰辰治平間爲之序。
*<金匱玉函經>八卷
右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答問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於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
*<仲景傷寒論>十卷
右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按<名醫錄>雲:“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以宗族二百餘口。建安紀年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善醫者或雲:“仲景著<傷寒論>,誠不刊之典,然有大人之病而無嬰孺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者。蓋陳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湯,治傷寒。”其言極有理。
*<脈經>三卷
右題雲黃帝撰。論診脈之要,凡二十一篇。
*<王叔和脈經>十卷
右晉王叔和撰。按唐甘伯宗<名醫傳>曰:“叔和,西晉高平人,性度沈靜,博通經方,精意診處,尤好著述。”其書纂岐伯、華佗等論脈要訣所成,敘陰陽表裏,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五藏六府、三焦四之痾,織悉具備,鹹可按用。凡九十七篇。皇朝林億等正。
*<脈訣>一卷
右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
*<巢氏病源候論>五卷
右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業中被命與諸醫共論衆病所起之源。皇朝舊制,監局用此書課試醫生。昭陵時,詔校本刻牘頒行,宋綬爲序。
*<雷公炮炙>三卷
右宋雷?撰,胡洽重定。述百藥性味,炮熬煮炙之方,其論多本之於乾寧晏先生。?稱“內究守國安正公”,當是官名,未詳。
*<天元玉策>二十卷
右啓玄子撰。即唐王?水也。書推五運六氣之變。唐<人物誌>雲:“?水仁至太僕令,年八十餘,以壽終。”
*<金寶鑑>三卷
右魏嵩撰。嵩仕至翰林博士。<崇文總目>雲:“不詳何代人,述脈候徵驗要妙之理。”
*<寶藏暢微論>三卷
右五代軒轅述撰。青霞君作寶<藏論>三篇,著變鍊金石之訣既詳,其未善,復刊其謬誤,增其缺漏,以成是書。故曰“暢微”。時年九十,實乾亨二年也。
*<聖濟經>十卷
右徽宗皇帝御製。因黃帝<內經>,採天人之賾,原性命之理,明營衛之清濁,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順之盈虛,爲書十篇,凡四十二章。
*<通真子傷寒訣>一卷
右題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用張長沙傷寒論爲歌詩,以便覽者,<脈訣>之類也。
*<傷寒百問>三卷
右題曰無求子。大觀初所著書。
*<運氣論奧>三卷
右皇朝劉溫舒撰。溫舒以<素問>氣運最爲治病之要,而答問紛揉,文辭古奧讀者難知,因爲三十論,七十二圖,上於朝。
*<脈粹>一卷
右皇朝蕭世基撰。世基嘗閱<素問>及歷代醫經,患其難知,因綴緝成一編。治平中姚誼序之。
*<南陽活人書>二十卷
右皇朝朱肱撰。序謂:“張長沙<傷寒論>,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能曉會。頃因投?,設爲對問,補苴綴輯,僅成卷軸。作於己已,成於戊子,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
*<存真圖>一卷
右皇朝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範五藏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是亦此意。
*<補註神農本草>二十卷
右皇朝掌禹錫等補註,舊說<本草經>神農所作,而<藝文志>所不載。<平帝紀>:“詔天下舉通知方術、<本草>者。”<本草>之名,蓋起於此。樑之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書中有後漢郡縣名,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至張機、華佗始爲編述。嘉祐初,詔禹錫與林億、蘇頌、張洞等爲之補註。以<開寶本草>及諸家參校,採拾遺逸,判定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總二十卷。
*<圖經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
右皇朝蘇頌等撰。先是,詔掌禹錫、林億等六人重校<神農本草>,累年成書奏御。又詔郡縣,圖所產藥,用永徽故事,重命編述。於是頌再與禹錫等裒集衆說,類聚詮次,各有條目雲。嘉祐六年上。
*<證類本草>三十二卷
右皇朝唐慎微纂。合兩<本草>爲一書,且集書傳所記單方附之於本條之下,殊爲詳博。
*<本草廣義>二十卷
右皇朝寇宗?編。以<本草>二部著撰之人,或執用已私,失於商確。並考諸家之說,參之事實,?其情理,證其脫誤,以成其書。
*<子午經>一卷
右題雲扁鵲撰。論鍼砭之要,成歌詠。蓋後人依託者。
*<銅人鍼灸圖>三卷
右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鍼灸之法,鑄銅人爲式,分腑臟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爲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爲序。
*<明堂鍼灸圖>三卷
右題雲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故名雲。
*<烙三十六黃經>一卷
右不著撰人。唐世書也。<國史補>雲:“自茗飲行於世,世人不復病黃癉。”
*<千金方>三十卷
右唐孫思邈撰。思邈博通經傳,洞明醫術,著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鍼灸之穴,禁架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後世或能窺其一二,未有不爲名醫者。然議者頗恨其獨不知傷寒之數雲。
*<千金翼方>三十卷
右唐孫思邈撰。思邈著<千金方>,復掇集遺軼以羽翼其書,成一家之學。林億等謂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闢?>、<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鍼灸>而<禁經>終焉者,皆有指意雲。
*<外臺祕要方>四十卷
右唐王燾撰。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弘文館,得古方書數千百卷,因述諸病證候,刪集方藥、符禁、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大寧郡,故以“外臺”名其書。孫兆以燾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針”,識其爲醫之蔽。予獨以其言爲然。
*<產寶>二卷
右唐昝殷撰,殷,蜀人。大中初,白敏中守成都,其家有因免乳死者,訪問名醫,或以殷對。敏中迎之,殷集備驗方藥三百七十八首以獻。其後周?又作三論,附於前。
*<龍樹眼論>三卷
右佛經樹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說,集治七十二種目病之方。
*<太平聖惠方>一百卷
右太宗皇帝在潛邸日,多蓄名方異術。太平興國中,內出親驗者千餘首,乃詔醫局各上家傳方書,命王懷隱、王?、鄭彥、陳昭遇校正編類,各於篇首著其疾證。淳化初書成,御製序引。
*<太醫局方>三卷
右元豐中,詔天下高手醫,各以得效祕方進,下太醫局驗試,依方製藥鬻之。仍模本傳於世。
*<和劑局方>十卷
右大觀中,詔通醫刊正藥局方書。閱歲書成,校正七百八字,增損七十餘方。
*<沈存中良方>十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撰。存中博學通醫術,類其經驗方成此書。用者多驗。或以蘇子瞻論醫藥雜說附之。
*<靈苑方>二十卷
右皇朝沈括存中編。本朝士人如高若訥、林億、孫奇、龐安常,皆以善醫名於世,而存中尤喜方書。此書所載多可用。
*<王氏博濟方>五卷
右皇朝王袞撰。袞,慶曆間官滑臺,因暇日出家藏七十餘方,擇其善者,爲此書。名醫雲:其方用之無不效,如“還丹”治中風,“太一丹”治鬼胎,尤奇驗。
*<錢氏小兒方>八卷
右皇朝錢乙仲陽撰。神宗時,擢太醫丞。於書無所不窺,它人靳靳守古,獨度越縱舍,卒與法合。尤邃<本草>,多識物理,辨正闕誤,最工療嬰孺病。年八十二而終。閻季忠方附於後。
*<養生必用方>十六卷
右皇朝初虞世撰。序謂:“古人醫經行於世者多矣。所以別著者,古方分劑爲今銖兩不侔,用者頗難。此方其證易詳,其法易用,苟尋文爲治,雖不習之人,亦可無求於醫也。”虞世,本朝士,一旦削?爲僧。在襄陽,與十父遊從甚密。
*<嬰童寶鏡>十卷
右題曰棲真子,不著姓名。錄世行應驗方,成此書。
*<小兒靈祕方>十三卷
右不題撰人。辨小兒疾證及治療之方,多爲歌訣。
*<傷寒證治>三卷
右皇朝王實編。實謂百病之急,無逾傷寒,故略舉病名法及世名醫之言,爲十三篇,總方百四十六首。或雲穎川人,官至外郎,<廠龍>安常之高弟也。
*<小兒玉訣>一卷
右未詳撰人名氏。爲韻語以記小兒疾證治法,凡二十三。
*<孫尚祕寶>十卷
右皇朝孫尚撰。呂惠卿帥邊日,尚之子在屬郡,因取此書刻板傳於世。
*<楊子護命方>五卷,<通神論>十四卷
右皇朝楊退修撰。退修以岐伯論五運六氣以治疾病,後世通之者,唯王︸一人而已,然猶於遷變行度,莫知其始終次序,故著此<方>、<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