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齋讀書志卷十七

集部其類有四:一曰楚辭類,二曰別集類,三曰總集類,四曰文說類。內別集猥多,復分爲上、中、下,合四百八部,計六千一百六十一卷。昔屈原作<離騷>,雖詭譎不可爲訓,而英辨藻思,閎麗演迤,發於忠正,蔚然爲百代詞章之祖。衆士慕鄉,波屬?委。自時厥後,綴文者接踵於斯矣。然軌轍不同,機杼亦異,各名一家之言。學者欲矜式焉,故別而序之,命之爲集。蓋其原起於東京,而極於有唐至七百餘家。當晉之時,摯虞已。患其凌雜難觀,嘗自詩賦以下匯分之,曰<文章流別>。後世祖述之而爲總集,蕭統所選是也。至唐亦且七十五家。嗚呼,盛矣!雖然,賤生於無所用,或其傳不能廣,值水火兵寇之厄,因而散落者十八九。亦有長編鉅軸,幸而得存,其屬目者幾希。此無他,凡以其虛辭濫說,徒爲美觀而已,無益於用故也。今錄漢迄唐,附以五代、本朝作者,其數亦甚衆。其間格言偉論,可以扶持世教者,爲益固多。至於虛辭濫說如上所陳者,知其終當泯泯無聞,猶可以自警,則其無用亦有用也,是以不加銓擇焉。

◎楚辭類

*<楚辭>十七卷

右後漢校書郎王逸叔師注。楚屈原,名平,爲懷王左徒,博聞強識,嫺於辭令。後同列心害其能而讒之,王怒,疏平,平自傷忠而被謗,乃作<離騷經>以諷,不見省納。及襄王立,又放之江南,復作<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大招>,自沉汨羅以死。其後,楚宋玉作<九辨>、<招魂>,漢賈誼作<惜誓>,淮南王小山作<招隱士>,東方朔作七諫,嚴忌作<哀時命>,王褒作<九懷>,劉向作<九嘆>,皆擬其文,而哀平之死於忠。至漢武時,淮南王安始作<離騷傳>,劉向典校經書,分爲十六卷。東京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章句>,餘十五卷,闕而不說。至逸自以爲南陽人,與原同土,悼傷之,復作十六卷<章句>,又續爲<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爲十七篇。按<漢書志屈原賦>二十五篇,今起<離騷經>至<大招>凡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則原賦存者二十四篇耳,並<國殤>、<禮魂>在<九歌>之外爲十一,則溢而爲二十六篇。不知<國殤>、<禮魂>何以系<九歌>之末,又不可合十一爲九,然則謂<大招>爲原辭,可疑也。夫以“招魂”爲義,恐非自作,或曰景差,蓋近之。其卷後有蔣之翰跋,雲晁美叔家本也。

*<楚辭釋文>一卷

未詳撰人。其篇次不與世行本同。蓋以<離騷經>、<九辯>、<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嘆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爲次。按今本<九章>第四,<九辯>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第之耳。或曰天聖中陳說之所爲也。

*<補註楚辭>十七卷,<考異>一卷

右未詳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序雲:“以歐陽永叔、蘇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本參校之,遂爲定本。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且言<辯騷>非<楚辭>本書,不當錄。

*<重編楚辭>十六卷

右族父吏部公重編。獨<離騷經>仍故,爲首篇。其後以<遠遊>、<九章>、<九歌>、<天問>、<卜居>、<漁父>、<大招>、<九辯>、<招魂>、<惜誓>、<七諫>、<哀時命>、<招隱士>、<九懷>、<九嘆>爲次而去<九思>一篇。其說曰:按八卷。屈原遭憂所作。故首篇曰<離騷經>,後篇皆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本所第篇或不次序,於是遷<遠遊>、<九章>次<離騷經>,在<九歌>上,以原自序其意近<離騷經>也。而<九歌>、<天問>乃原既放之後攄憤所作者,故遷於下。<卜居>、<漁父>,自序之餘意也。故又次之。<大招>古奧,疑原作,非景差詞,沈淵不返,故以終焉。爲<楚辭>上八卷。<九辯>、<招魂>皆宋玉所作,或曰<九辯>原作,其聲浮矣。<惜誓>宏深,或以爲賈誼作,蓋近之。東方朔、嚴忌皆漢武帝廷臣,淮南小山之詞,不當先朔、忌。王褒,漢宣帝時人,後淮南小山。至劉向最後作,故其次序如此。皆西漢以前文也,爲<楚辭>下八卷。王逸,東漢人,<九思>,視向以前所作,相闊矣。又十七卷非舊錄,故去之。又頗刪逸<離騷經>訓釋淺陋者,而錄司馬遷原傳冠其首雲。

*<續楚辭>二十卷

右族父吏部公編。擇後世文賦與<楚辭>類者編之。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計六十篇。各爲小序,以冠其首。而最喜沈括,以爲辭近原,蓋深探其用意,疾徐其步驟而與之偕,然亦暇而不迫也。

*<變離騷>二十卷

右族父吏部公編。公既集<續楚辭>,又擇其餘文賦或大意祖述<離騷>,或一言似之者爲一編,其意謂原之作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楚辭>又變,而乃始曰<變離騷>者,欲後世知其出於原也,猶服盡而系其姓於祖雲。所錄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十八人,通九十六首。

◎別集類上

*<蔡邕集>十卷

右漢蔡邕伯喈也,陳留圉人。仕至左中郎將,後爲王允所害。邕博學,好辭章、術數、天文、妙操音律。在東觀欲補<漢紀>,自陳十意。及付獄,乞黥刖以成書,不能得,遂死獄中。所著文章百四篇,今錄止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或曰碑銘,或曰神誥,或曰哀贊,其實一也。嘗自雲“爲<郭有道碑>,獨無愧辭”,則其他可知矣。凡文集,其人正史自有傳者,止掇論其文學之辭,及略載鄉里、所終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見,餘歷官與其善惡,率不錄。若史逸其行事者,則雜取他書詳載焉,庶後有考。

*<曹植集>十卷

右魏曹植子建也。太祖子,文帝封植爲陳王,卒年三十一,諡曰思。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援筆立成。自少至終,篇籍不離於手。按<魏志>:“景初中,撰錄植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隋志>植集三十卷,<唐志>植集二十卷。今集十卷,比隋、唐本有亡逸者,而詩文二百篇,返溢於本傳所載,不曉其故。

*<王粲集>八卷

右後漢王粲仲宣也。高平人。爲魏國侍中。粲博物多識,強記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爲宿制,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按<唐藝文志>粲集十卷,今亡兩卷,其詩文反多於史所記二十餘篇,與<曹植集>同。

*<阮籍集>十卷

右魏阮籍嗣宗也。尉氏人。籍志氣宏放,博覽羣籍,尤好莊老,屬文不留思,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雖不拘禮教,而發言玄遠。晉帝輔政,爲從事中郎,後求爲步兵校尉。

*<嵇康集>十卷

右魏嵇康叔夜也。譙國人。康美詞氣,有風儀,土木形骸,不自藻飾。學不師授,博覽該通,長好莊老,屬文玄遠。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鍾會譖於晉文帝,遇害。

*<張華集>三卷

右晉張華茂先也。范陽人。惠帝時爲司空,趙王倫,孫秀黨謀害之。華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方伎等書,莫不詳覽。家有書三十乘,天下奇祕悉在。博物洽聞,世無與比。集有詩一百二十,哀詞、冊文二十一,賦三。

*<陸機集>十卷

右晉陸機士衡也。抗之子。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伏膺儒術,非禮不動。吳滅,退居舊裏,閉門勤學,積有十年。太康末,入洛。成都王穎令機率師伐長沙王?,至河橋大敗,爲穎所誅。初,造張華,華重其名,如舊相識,嘗謂之曰:“人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多。”葛洪著書亦稱歎焉。所著文章凡三百餘篇,今存詩、賦、論、議、箋、表、碑、誄一百七十餘首。以<晉書>、<文選>較正外,餘多舛誤。

*<陸?集>十卷

右晉陸?士龍也。吳郡人。惠帝時,爲中書侍郎。會兄機兵敗,同遇害。?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才理。與兄齊名,雖文章不及,而持論過之。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新書>十篇。

*<陶潛集>十卷

右晉陶潛淵明元亮也。一名潛。潯陽人。蕭統雲:“淵明字元亮。”<晉書>雲:“潛字元亮。”<宋書>雲:“潛字淵明”。或雲字深明,名元亮。按集<孟嘉傳>與<祭妹文>皆自稱淵明,當從之。晉安帝末,起爲州祭酒。桓玄纂位,淵明自解而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劉裕舉兵討玄,誅之,爲鎮軍將軍。淵明參其軍事,未幾,改爲建威將軍。淵明見裕有異志,乃求爲彭澤令,去職。潛少有高趣,好讀書,不求甚解,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號靖節先生。今集有數本:七卷者,樑蕭統編,以序、傳、顏延之誄載卷首。十卷首,北齊陽休之編,以<五孝傳>、<聖賢羣輔錄>、序、傳、誄分三卷,益之詩,篇次差異。按<隋經籍志>潛集九卷,又云樑有五卷,錄一卷。<唐藝文志>潛集五卷。今本皆不與二<志>同。獨吳氏<西齊書目>有潛集十卷,疑即休之本也。休之本出宋庠家雲。江左名家舊書,其次第最有倫貫,獨<四八目>後<八儒>、<三墨>二條,似後人妄加。

*<鮑照集>十卷

右宋鮑照明遠也。上黨人。世祖以爲中書舍人,後臨海王子頊鎮荊州,以照爲參軍。子頊敗,爲亂兵所殺。初,孝武好文,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多鄙言累句,當時謂照才盡,實不然也。事見沈約<書>。而李延壽史乃以世祖爲文帝。集有唐虞炎序,雲:“爲宋景所害。”儻見於他書乎?唐人避武后諱,改“照”爲“昭”。

*<謝?集>十卷

右齊謝?玄暉也。陽夏人。明帝初,自中書郎出爲東海太守。東昏時,爲江?黨譖害之。?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善草隸,尤長五言詩。沈約嘗雲:“二百年來無此詩也。”<文選>所錄?詩僅二十首,集中多不載,今附入。

*<謝惠連集>五卷

右宋謝惠連,方明子也。元嘉七年,爲彭城王法曹行參軍。十歲能屬文,爲<雪賦>,以高麗見奇。族兄靈運每見其新文,曰:“張華重生,不能易也。”

*<吳均集>三卷

右樑吳均叔庠也。史稱均博學多才,俊體有古氣。好事效之,謂“吳均體”。有集二十卷。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舊題誤曰吳筠。筠乃唐人,此詩殊不類,而其中有贈周興嗣、柳貞陽輩詩,固已知其非筠。又有蕭子?<贈吳朝請入東詩>,蓋在武帝時爲奉朝請,則知爲均也無疑矣。蕭子?詩八、蕭子顯、朱異、王筠、王僧孺詩各一附。顏之推譏均集中有<破鏡賦>,今已亡之。

*<江淹集>十卷

右樑江淹文通也。濟陽人。樑初,爲散騎常侍,封醴陵侯。少好學,不事章句,留情於文章,晚節才思微退,人謂才盡。著述百餘篇,自撰爲前後集。今集二百四十九篇。魏晉間名人詩文行於世者,往往羨於史所載。曹植、王粲及淹皆是也,豈後人妄益之歟?

*<何遜集>二卷

右樑何遜仲言也。東海人。終水部員外郎。遜少能詩,州舉秀才。範?見其文,嗟賞曰:“觀文人,質則過懦,麗則傷俗。能含清濁,中古今,見之何生矣。”沈約謂:“每讀卿詩,一日三複,猶不能已。”與劉孝綽以文章見重於世,謂之“何、劉”。王僧孺集其文爲八卷,今亡逸不全。

*<庾信集>二十卷

右周庾信子山也。南陽人。梁元帝時,爲散騎常侍。聘西魏,遂留長安。孝閔時,終司憲大夫。信在樑與徐陵文並綺麗,世號“徐庾體”。集有滕王?序。

*<陰鏗集>一卷

右陳陰鏗字子堅,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及長,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徐陵言之於世祖,使賦安樂宮,援筆立成。累遷散騎常侍。有集三卷,<隋志>已亡其二,今所存者十數詩而已。杜少陵嘗贈李太白詩,有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今觀斯集,白蓋過之遠矣,甫之慎許,可乃如此。

*<揚雄集>三卷

右漢揚雄子?也。古無雄集,皇朝譚愈好雄文,患其散在諸篇籍,離而不屬,因綴輯之,得四十餘篇。

*<王績東皋子>五卷

右唐王績無功也。龍門人。隋大業中,舉孝悌廉潔,授六合丞。棄官耕東皋,自號東皋子。<唐書>以爲隱逸。集有呂才序。稱其幼岐嶷,年十五謁楊素,佔對英辯,一坐盡傾,以爲神仙重子。薛道衡見其<登龍門憶禹賦>,嘆曰:“今之庾信也!”且載其卜筮之驗者數事雲。

*<楊炯盈川集>二十卷

右唐楊炯也。華陰人。顯慶六年舉神童。授校書郎,終婺州盈川令,卒。炯博學,善屬文,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王、楊、盧、駱“四才子”,亦曰“四傑”。炯自謂:“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張說曰:“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恥王後,信然;愧盧前,謙也。”集本三十卷,今多亡逸。

*<王勃集>二十卷

右唐王勃子安也。通之孫。麟德初,劉祥道薦其材,對策高等,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以戲爲諸王作<鬥雞檄>,高宗怒,斥出府。父爲交趾令,勃往省,溺海卒。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酌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藁”。有劉元濟序。

*<盧照鄰幽憂子集>十卷

右唐盧照鄰?之也。范陽人。調新都尉,病去官,隱具茨山下。手足攣廢,疾久,訣親戚,自沈穎水。照鄰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已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聘賢士,己病廢。著<五悲文>,今在集中。嘗自號幽憂子。

*<駱賓王集>十卷

右唐駱賓王也。義烏人。武后時,數言事,得罪,貶臨海丞。不得志,棄官去。文明中,徐敬業亂,署府佐,爲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罪。後讀之矍然。及敗,亡命,不知所之。後宋之問逢之於靈隱,已祝?爲浮屠矣。賓王七歲能屬文,妙於五言詩。中宗詔求其文,得百餘篇,命郄?卿次序之。

*<蘇頲許公集>二十卷

右唐蘇頲也。武功人。調露二年進士、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率府胄曹。玄宗時,中書舍人、知制誥。開元四年,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頲幼敏悟,一覽五千言,輒覆。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時號“燕、許”。李德裕謂:“近世詔誥,唯頲敘事外爲文章。”韓休爲序。集本四十六卷,今亡其半矣。

*<陳子昂集>十卷

右唐陳子昂伯玉也。梓州人。文明初舉進士,上書,召見,累擢拾遺。<新唐書>稱子昂聖歷初解官歸養。父喪,廬墓。縣令段簡貪暴,脅取其賂不厭,逮捕,死獄中。沈下賢獨云爲武承嗣所殺。未知熟是。子昂少以豪俠使氣,及冠,折節爲學,精究墳籍,耽愛黃老、<易象>,尤善屬文。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至是始變雅正。故雖無風節,而唐之名人無不推之。柳儀曹曰:“張說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九齡以比興之暇窮著述而不克備,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子昂而已。”

*<宋之問考功集>十卷

右唐宋之問延清也。汾州人。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藝館。諂事太平公主,爲考功員外郎。睿宗初,貶欽州,賜死。自魏建安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封精密,及之問、沈?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糹肅成文,學者宗之,號曰“沈、宋”。徐堅嘗論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其爲當時所重如此。

*<沈?期集>五卷

右唐沈?期?卿也。相州人。及進士第,由協律郎遷弘文館直學士。常侍中宗宴,舞<回波>,爲弄辭以悅帝。還,賜牙笏、衣緋。

*<杜審言集>一卷

右唐杜審言必簡也。襄陽人。預之後裔。擢進士,恃高才以傲世。嘗對武后賦<歡喜詩>,後嘆重其文。學李嶠、崔融、蘇味道爲“文章四友”。集有詩四十餘篇而已。

*<張說集>三十卷

右唐張說道濟也。洛陽人。永昌元年,賢良方正策第一,累遷鳳閣舍人。睿宗時,兵部侍郎、平章事。開元十八年,終左丞相、燕國公。說爲文精壯,長於碑誌,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嘗典集賢圖書之任,間爲天平軍大使及致仕一歲,皆即軍中、於家論撰國史。晚謫嶽州,詩益悽惋,人謂得江山。

*<李嶠集>一卷

右唐李嶠巨山也。贊皇人。擢進士第,制策甲科,拜爲監察御史。武后時,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嶠富才思,前與王勃、楊炯,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爲文章宿老,學者取法焉。集本六十卷,未見。今所錄一百二十詠而已,或題曰<單題詩>,有張方注。

*<張九齡曲江集>二十卷

右唐張九齡子壽也。曲江人。長安二年進士,調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等,爲左拾遺。開元中,爲中書令,卒,諡文獻。九齡風度蘊籍,幼善屬文。玄宗朝,知制誥,雅爲帝知。爲相,諤諤有大臣節。及貶荊州,惟文史是娛,朝廷許其勝流。徐堅論九齡之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柳宗元以九齡兼攻詩文,但不能究其極爾。後有姚子彥所撰行狀,呂溫撰真贊,鄭宗珍撰諡議,徐浩撰墓碑及<贈司徒敕辭>。

*<王維集>十卷

右唐王維摩詰也。太原人。開元九年進士,終尚書右丞。維幼能屬文,工草隸,善畫,名盛。安祿山反,嘗陷賊中。賊大宴凝碧池,賦詩痛悼。詩聞行在,後得免死。代宗訪維文章於弟縉,裒集十卷上之。李肇記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之句,以爲竊李嘉祐者,今嘉祐之集無之,豈肇之厚誣乎?

*<儲光羲集>五卷

右唐儲光羲也。魯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第,嘗爲監察御史。後從安祿山僞署。賊平,貶死王。

*<昌齡詩>六卷

右唐王昌齡少伯也。江寧人。開元十五年進士,爲祕書郎,又中宏詞科。不謹細行,貶龍標尉。以世亂,歸鄉里,爲刺史閭丘曉所殺。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謂王江寧雲。

*<常建詩>一卷

右唐常建也。開元十五年進士。歐陽永叔嘗愛“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乃建詩也。

*<劉長卿集>十卷

右唐劉長卿字文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至德中,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爲轉運判官,知淮西、嶽鄂轉運使留後,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潘州南巴尉。會有爲辨之者,除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長卿剛而犯上,故兩逢斥廢。詩雖窘於才,而能鍛鍊。權德輿嘗謂爲“五言長城”。今集詩九卷,雜文一卷。

*<顏真卿文>一卷

右唐顏真卿清臣也。萬年人。博學,工辭章。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又登制科。代宗時,爲太子太師。使李希烈,爲希烈所害。世謂真卿忤楊國忠、李輔國、元載、楊炎、盧杞,拒安祿山、李希烈,廢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學問文章往往雜神仙浮屠之說,不皆合於理,而所爲乃爾者,蓋天性然也。

*<蕭穎士集>十卷

右唐蕭穎士茂挺也。樑宗室之後。舉進士,開元二十三年中第,爲史館待制。安祿山反,竄山南。節度崔圓授揚州工曹,至官,信宿而去。客死汝南逆旅。門人諡曰文元先生。穎士屬文觀書,一覽即誦,通百家譜系、書籀,嘗教授濮陽,時號蕭夫子。李林惡不附己,故數罷去。閻士和盛推穎士文章,以爲聞蕭氏之風者,童子羞稱曹、陸。<唐書>雲:穎士作伐櫻桃賦以詆李林甫,君子很其褊。按集載其辭,有曰:“每俯臨乎蕭牆,奸回得而窺伺”,蓋謂林甫之必致寇也。其後果階祿山之禍,唐遂不振,然則穎士可謂知幾矣,宜褒而返加以貶詞,何哉?

*<張?龍筋鳳髓判>十卷

右唐張?字文成。辭章藻麗,嘗入中制科。此乃其書判也,凡一百首。自號浮休子。

*<孟浩然詩>一卷

右唐孟浩然也。襄陽人。工五言詩,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一日,諸名士集祕省聯句,浩然句曰:“微?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衆皆欽伏。張九齡、王維雅稱之。維私邀入禁林,遇玄宗臨幸,浩然匿牀下,維以聞。上曰:“素聞其人。”因召見,命自誦所爲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上曰:“不求進而誣朕棄人。”命放歸。所著詩二百一十首。宜城處士王士源序次爲三卷,今併爲一,又有天寶中韋糹舀序。

*<嚴從中黃子集>三卷

右唐嚴從,開元中爲著作郎,春宮侍讀,集賢院學士,卒。自號中黃子。當時,命太子侍文呂向訪遺文於家,得<訓老>、<經頌>等八篇,序爲三卷。

*<李翰林集>二十卷

右唐李白太白也。白舊集十卷,唐李陽冰序。鹹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凡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纂雜著,爲<別集>十卷。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獻及唐魏萬所纂白詩,又裒唐類詩洎刻石所傳者,通李陽冰、樂史集,共一千一篇,雜著六十五篇。曾子固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雲:“白,蜀郡人。天寶初至長安,明皇召爲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安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迫致之。?敗,坐系潯陽獄,崔渙、宋若思驗治白,以爲罪薄,釋白囚,使謀其軍。乾元元年,終以??事,長流夜郎,以赦得釋,過當塗以卒。其始終更涉如此。此白之詩書所自序可考者也。<舊史>稱:“白,山東人,爲翰林待詔”。又稱:“白在宣城謁見永王?,遂闢爲從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潯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於白之自序,蓋史誤也。予按杜甫詩亦以白爲山東人,而蘇子瞻嘗恨白集爲庸俗所亂,則白之自序亦未可盡信,而以爲史誤。近蜀本又附入左綿邑人所裒曰白<隱處少年所作詩>六十篇,尤爲淺俗。白天才英麗,其辭逸蕩雋偉,飄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讀者自可別其真僞也。

*<岑參集>十卷

右唐岑參,南陽人。文本之後。天寶三年進士,累官補闕、起居郎,出嘉州刺史。杜鴻漸表置幕府,爲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罷,終於蜀。參博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詞清尚,用心良苦,其有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每篇絕筆,人競傳諷。至德中,裴薦、杜甫等,嘗薦其“識度清遠,議論雅正,佳名早立,時輩所仰,可以備獻替之官”雲。集有杜確序。

*<李嘉祐詩>二卷

右唐李嘉祐,別名從一。趙州人。天寶七年進士,爲祕書正字,袁、臺二州刺史。善爲詩,綺靡婉麗,有齊、樑之風,時人以比吳均、何遜雲。

*<高?集>十卷,<集外文>二卷,<別詩>一卷

右唐高?達夫也。渤海人。天寶八年,舉有道科中第。永泰初,終散騎常侍。五十始爲詩;即工,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佈雲。

*<賈至集>十卷

右唐賈至幼幾也。洛陽人。天寶十年,明經擢第。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誥。從幸西川,當撰傳位冊,既進藁,上曰:“先天誥命,乃父爲之。今茲冊命,又爾爲之。兩朝大典,出卿父子,可謂繼美矣。”大曆中,終散騎常侍。集,李邯鄲淑家本二十卷,蘇弁編次,常仲儒爲序,以墓銘、序碑列於後,今亡其半。蘇子瞻嘗行呂惠卿責詞,有“元兇在位”之語,仇人乃曰:“史唯宋太子劭謂之元兇”,因誣其指斥。殊不知曹子建<責躬詩>有曰“元兇是率”,蓋自謂也。今至制誥中除魏仲犀、徐歸道詞,亦以元兇指祿山,豈獨劭爲元兇耶?世多疑子瞻失詞,因表出之。

*<錢起詩>二卷

右唐錢起,徵之父也。吳郡人。天寶中舉進士。初,從鄉薦,客舍月夜,聞人哦於庭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起攝衣從之,無所見矣。及就試,詩題乃<湘靈鼓瑟>也。起即以鬼謠十字爲落句,主文李暉深嘉之,擢置高第,釋褐授校書郎,終考功。與郎士元齊名,時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元子>十卷,<琦?子>一卷,<文編>十卷

右唐元結次山也。後魏之裔。天寶十三年進士,復舉制科,授右金吾兵曹,累遷容管經略使。始在商餘山,稱元子,逃難入琦?洞,稱琦?子,或稱浪士,漁者稱爲聱叟,酒徒呼漫叟,及官呼漫郎,因以命其所著。結性耿介,有憂道閔世之思。逢天寶之亂,或仕或隱,自謂與聱牙,豈獨其行事而然,其文詞亦如之。然其辭義幽約,譬古鐘磬,不諧於俚耳,而可尋玩。在當時,名出蕭、李下,至韓愈稱數唐之文人,獨及結雲。

*<韓?詩>五卷

右韓?君平也。南陽人。天寶十三年進士,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繼闢幕府。俄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終於中書舍人。?詩興致繁富,朝野重之。

*<杜甫集>二十卷,<集外詩>一卷,<注杜甫詩>二十卷,<蔡興宗編杜甫詩>二十卷,<趙次公注杜甫詩>五十九卷

右唐杜甫子美也。審言之孫,天寶十三年玄宗朝,獻太清宮、享廟及郊,奏賦三篇,使待制集賢院。宰相試文,再遷右衛率府胄曹,終於劍南參謀、檢校工部員外。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當寇亂,挺節無污。爲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集有王洙原叔、王琪君玉序。皇朝自王原叔以後,學者喜觀甫詩,世有爲之注者數家,率皆鄙淺可笑。有?原叔名者,其實非也。呂微仲在成都時,嘗譜其年月。近時有蔡興宗者,再用年月編次之。而趙次公者,又以古律詩雜次第之,且爲之注。兩人頗以意改定其誤字雲。

*<吳筠宗元先生集>十卷

右唐吳筠撰。前有權德輿序。筠字貞節,華陰人。生十五年,隱於南陽。天寶初,召至京師,請爲道士,居嵩山。已有敕待詔翰林。筠知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乃東遊會稽,往來天台、剡中,與李白、孔巢父酬唱。大曆中卒,弟子諡爲宗元先生。筠通經義,美文辭,性高鯁。其待詔翰林也,特承恩顧。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於帝,故筠所著文賦,深詆釋氏頗爲通人所譏雲。

*<獨孤及毗陵集>二十卷

右唐獨孤及至之也。洛陽人。天寶十,三年舉洞曉玄經科。代宗初,爲太常博士,濠舒二州刺史,政最,徙常州,卒於官。及幼有成人之量,彳扁覽<五經>,觀其大義,不爲章句學。爲文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爲用,長於論議。<唐實錄>稱韓愈師其爲文雲。集有李舟、樑肅前後序,末載崔?甫碑誌。

*<皇甫冉詩>二卷

右唐皇甫冉茂政也。丹陽人。天寶十五年進士,爲無錫尉,歷拾遺、補闕,卒。與弟曾齊名,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雲。集有獨孤及序。

*<郎士元詩>一卷

右唐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天寶十五年進士,爲郢州刺史。與錢起俱有詩名,而士元尤更清雅。時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兩人無詩祖行,人以爲愧。

*<顧況集>二十卷

右唐顧況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江東進士。善爲歌詩,性詼諧。德宗時,柳渾輔政,以祕書郎召。況素善李泌,及泌相,自謂當得達官,久之,遷著作郎。及泌卒,有調笑語,貶饒州司戶,卒。集有皇甫冉詩序。

*<陳蛻詩>一卷

右唐陳蛻。未祥其行事,集有<長安十五詠>。自序雲:“蛻生長江、淮間,以詩句從賦,僅十餘年矣。今我後撫運,澤及四夷,蛻復得爲太平人”云云。若此殆肅、代間人也。

*<盧綸詩>一卷

右唐盧綸與吉中孚、韓?、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曆十才子”。綸字允言,累舉進士,不第。

*<耿?詩>二卷

右唐耿?。寶應元年進士,爲左拾遺。

*<韋應物集>十卷

右唐韋應物,京兆人。周逍遙公?之後。左僕射扶陽公待價生令儀,令儀生鑾,鑾生應物。天寶時,爲三衛。永泰中,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大曆十四年,自?縣制除機陽令,稱疾辭歸。建中二年,授比部郎中,守滁州。居頃之,改江州。召還,擢左司郎中。或娼其進,媒櫱之,出爲蘇州刺史。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焚香除地而坐。詩律自沈、宋以後,日益靡漫,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諧婉,屬對麗密,而嫺雅平淡之氣不在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雲。

*<李端司馬集>三卷

右唐李端,趙州人。大曆五年進士,爲校書郎。卒官杭州司馬。郭曖尚?平公主,賢明,招納士類,故端等皆客之。嘗座上賦詩,奇甚主大加稱歎。錢起曰:“素爲之,請賦起姓。”端立獻一章雲:“新開金埒看調馬,舊錫銅山許鑄錢。”錢起乃服。主喜厚賜之。

*<李益詩>一卷

右唐李益君虞也。姑臧人。大曆四年進士,調鄭縣尉,幽州劉濟闢從事。憲宗雅聞其名,召爲集賢殿學士。負才,凌籍士,衆不能堪,暴其獻濟詩“不上望京樓”之句,以涉怨望,詔降秩,俄復舊。益少富詞藻,長於歌詩,與宗人賀齊名。每作一篇,樂工以賂求取,被聲歌,供奉天子。<徵人>、<早行>詩,天下皆施之圖繪。今集有<從軍詩>五十首,而無此詩,惜其放逸多矣。

*<陸贄奏議>十二卷

右唐陸贄敬輿也。贄,嘉興人。大曆八年進士,中博學宏詞書判拔萃科。德宗初,爲翰林學士。從奉天,還,爲中書舍人平章事。贄在奉天,日下詔書數百,初如不經思,逮成,皆周盡人情。嘗爲帝言:“今盜彳扁天下,宜痛自悔,以感人心。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上從之。故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議者謂興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贄有助焉。舊<翰苑集>外,有<榜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翰苑集,蘇子瞻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裒諸集成雲。

*<王建詩>十卷

右唐王建也。大曆十年進士。爲昭應縣丞、太府寺丞。大和中,陝州司馬。尤長宮詞。

*<柳郯詩>一卷

右唐柳郯。集有與李端、盧綸輩相酬贈詩。大曆間進士也。

*<武元衡臨淮集>二卷

右唐武元衡伯蒼也。河南人。建中四年進士。元和二年,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劍南節度。八年,復秉政。明年,早朝遇盜,爲所害。元衡工五言詩,好事者傳之,被於管絃。嘗夏夜作詩曰:“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翌日遇害。舊有<臨淮集>七卷,此其二也。議者謂唐世工詩宦達者惟高?,達宦詩工者惟元衡。

*<羊士諤詩>一卷

右唐羊士諤也。貞元元年,擢進士第。順宗時,爲宣歙巡官,王叔文惡之,貶汀州寧化尉。元和初,李吉甫知獎,擢監察御史,掌制誥。嚐出爲資州刺史。

*<麴信陵集>一卷

右唐麴信陵。貞元元年進士。爲舒州望江令,卒。

*<楊巨源詩>一卷

右唐楊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貞元五年第進士,爲張弘靖從事,自祕書郎擢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出爲鳳翔少尹,復召除國子司業。巨源在元和中,詩韻不造新語,體律務實,用功頗深。旦暮搖首,微詠不輟,年老成疾。嘗贈弘靖詩,敘其家世雲:“伊陟無聞祖,韋賢不到孫。”時人稱之。年滿七十,乞歸。時宰惜其去,以爲其鄉少尹,不絕其祿。大和時,以官壽卒。

*<歐陽詹集>十卷

右唐歐陽詹行周也。泉州人。貞元八年進士,終國子四門助教。初,閩人不肯北宦。及常袞爲觀察使,興學勸士,詹始以進士舉。其聯第者如韓愈、李絳諸人,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雲。此集李貽孫纂,退之作詹<哀辭>,稱詹甚美,大意謂詹覓舉京師,將以爲父母榮也。又云其德行信於朋友。而唐小說載詹惑太原一妓,爲賦“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詩,卒爲之死。今集中載焉。然則,詹之志豈僅在父母哉!有德行者乃爾耶?

*<韓愈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

右唐韓愈退之也。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進中書舍人,遷吏部侍郎。爲京兆尹,與李紳不協,紳出,愈罷爲兵部,俄復舊。劉?句<唐書>稱愈“恃才肆意,?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爲羅池神,而愈碑以實之。李賀父名晉肅,不應進士,而愈作爲<諱辨>。又爲<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新書>稱“愈三歲而孤,自知讀書。比長,盡通<六經>、百家學。”“性明銳,不詭隨。”“每言文章自相如、子長後,作者不世出,故深探本原,卓然樹立,成一家言。造端置辭,要爲不襲蹈前人者。”議者謂<舊史>謂愈文章甚紕繆,固不待辨,而<新史>謂造端置辭,不蹈襲前人,亦未爲知愈。蓋愈之置辭造端,字字悉有據依。如<毛穎傳>、<進學解>之類,皆有所師範雲。其集屢經名人是正,其訛舛絕少,但編次殊失倫類,當重爲編輯之。

*<李絳論諫集>七卷

右唐李絳深之也。贊皇人。貞元八年進士,中宏詞科,補渭南尉。六年,進中書侍郎、平章事。大和初,爲山南西道節度使。四年,南蠻之寇,爲亂兵所害。絳儀質魁偉,以直道進退,望冠一時,賢不肖太分,屢爲讒邪所中。平生論諫數十百事。其甥夏侯孜所編,大中史官蔣偕爲序。

*<李觀文編>三卷,<外集>二卷

右唐李觀元賓也。華之從子。貞元八年進士,中宏詞科,終太子校書郎。觀爲文不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觀少夭,文故未極,愈得中壽,故獨擅名。大順中,陸希聲編觀文,爲之序,有謂“觀尚辭,故辭勝理;愈尚質,故理勝辭。雖愈窮老,終不能加觀之辭;觀後愈死,亦不能逮愈之質”雲。其後蜀人趙昂又得其<安邊書>至<晁錯論>一十四首,爲<後集>二卷。頃年,從父詹事公掌誥命,以“四之日”爲“四日”,不學者?然以爲非。觀集中亦云爾,乃知本於此。

*<柳宗元集>三十卷,<集外文>一卷

右唐柳宗元子厚也。後魏濟陰公某之裔。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授校書郎,終於柳州刺史。宗元少精敏絕倫,文章卓偉精糹致。既竄斥,堙厄感鬱,一寓諸文,傲<離騷>數十篇,讀者悲惻。在柳州,進士走數千裏從學,經指授者,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集中有<御史周君碣>,司馬溫公<考異>以此碣爲<周子諒碣>,實開元二十五年,宗元作天寶時,誤。按子諒以彈牛仙客,杖流?州,死藍田。<舊唐書紀>、<牛仙客傳>及<玄宗實錄>皆載之,而此碣殊疏略。

*<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右唐劉禹錫夢得也。中山人。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宏詞科。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欲任以南省郎,作<玄都觀看花詩>,譏忿當路,出爲播州刺史。裴度以母老爲請,得易連州。入爲主客郎中,復作<遊玄都詩>,以詆權近。俄分司東都,遷賓客。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禹錫少工文章,恃才而廢,老年寡所合,乃以文章自?。素善詩,晚節尤精。白居易推爲“詩豪”,嘗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禹錫早與柳宗元爲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爲詩友,號“劉白”;雖詩文似少不及,然能抗衡二人間,信天下之奇才也。

*<孟東野詩集>十卷

右唐孟郊東野也。湖州人。貞元十二年進士,調溧陽尉,闢爲興元參謀,卒郊少隱嵩山,性介寡合。韓愈一見爲忘形交。爲詩有理致,然思苦澀。李觀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雲。張籍諡爲貞曜先生。集宋次道重編。先時,世傳汴吳鏤本,五卷一百二十四篇。周安惠本,十卷三百三十一篇。別本五卷三百四十篇。蜀人蹇?用退之贈郊句,纂成<咸池集>二卷,一百八十篇。自餘不爲編帙,雜錄之,家家自異。次道總拾遺逸,摘去重衤復,若體制不類者,得五百十一篇,而十聯句不與焉,一讚二書附於後。郊集於是始有完書。

*<呂溫集>十卷

右唐呂溫和叔也,一字化光。河中人。貞元十四年進士。以善韋執誼、王叔文起家,再命左拾遺。同張薦使吐蕃,元和初使還。累進知御史雜事,再貶道州刺史,徙衡州。溫從樑肅,爲文章,規摹<左氏>,藻贍精富,流輩推尚。劉禹錫爲編次其文,序之雲:“古之爲書,先立言而後體物。賈生之書首<過秦>,而荀卿亦後其賦,故斷自<人文化成論>至<諸葛武侯廟記>爲上篇。”今集先賦詩,後雜文,非禹錫本也。

*<李翱集>十八卷

右唐李翱習之也。涼武昭王之後。貞元十四年進士。調校書郎,知制誥。會昌初,終山南東道節度使。翱性峭鯁,論議無所屈,仕不得顯官,怫鬱無所發。從韓愈爲文,辭致渾厚,見推當時。集皆雜文,無歌詩,前有蘇舜欽序,雲:“唐之文章稱韓柳,翱文雖辭不迨韓,而理過於柳。”

*<張籍詩集>五卷

右唐張籍文昌也。和州人。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終國子司業。籍性狷急,爲計長於樂府,多警句。元和中,與白樂天、孟東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謂之“元和體”雲。其集五卷,張洎爲之編次。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