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齋讀書志卷十六

◎神仙類

*<度人經>三卷

右元始天尊說。<唐志>有其目,古書也。神仙之說,其來尚矣。劉歆<七略>,道家之學與神仙各爲錄。其後學神仙者稍稍自附於黃、老,乃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閉,則以祕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延康、赤明、龍漢、開皇,即其紀年也。受其道者,漸致長生,或白日?天。其學有授?之法,名曰“齊”;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除穢濁。至於存想之方,導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其類甚衆。又葛洪、寇謙、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其言益熾於世。寶貴者多惑焉,然通人皆疑之。國朝修<道藏>,共六部,三百一十一秩,而神仙之學如上所陳者居多,興道家絕不類。今於其間取自昔書目所載錄之,又?而爲二;凡其說出於神仙者,雖題曰“老子”、“黃帝”,亦皆附於此,不以名亂實也。若夫容成之術,雖收於歆輩者,以薦紳先生難言之特削去不錄。

*<大洞真經>一卷

右題雲高上虛皇君等。道書,三十七章。晉永和中,上清紫微元君降授於王夫人,是<上清高法>。<道藏>書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靈寶洞元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李氏<道書志>四類:一曰經誥類,二曰傳錄類,三曰丹藥類,四曰符篆類,皆以此書爲之首,然<唐志>不載,故以此<度人經>雲。

*<黃庭內景經>一卷

右題<大帝內書>,藏?谷陰,三十六章,皆七言韻語。樑丘子敘雲:“扶桑大帝命?穀神王傳魏夫人,一名<東華玉篇>。黃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外指事,即天、人、地中;內指事,即臘、心、脾中,故曰‘黃庭’。”

*<黃庭外景經>三卷

右敘謂老子所作,與<法帖>所載晉義之所書本正同,而文句頗異。其首有“老子?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其末有“吾言畢矣勿妄陳”一句,且改“淵”爲“泉”,改“治”爲“理”,疑唐人誕者附益之。<崇文總目>雲“記天皇氏至帝菪受道得仙事”,此本則無之。

*<真誥>十卷

右樑陶弘景撰。皆真人口授之誥,故以爲名。記許邁、許謐、楊義諸仙受道之說,本七卷:<運題>一,<象甄>二,<受授>三,<協昌期>四,<稽神樞>五,<握真輔>六,<翼真檢>七。後人析第一、第二、第四,各爲上下。

*<西?經>四卷

右題曰太上真人尹君紀錄。老子將遊西域,既爲關令尹喜說五千言,又留祕旨,凡三十六章,喜述之,爲此經。其首稱老君西?,聞道竺乾,有古先生,是以就道。說者以“古先生”,佛也。事見<廣洪明集辯惑論>。

*<韋注西?經>二卷

右樑道士韋處玄。分上下經:上經三七,法天之陽數,分二十一章;下經四七,法地之陰數,總四十九章,象大衍用數雲。<唐志>稱處玄<集解>。以“聞道竺乾”爲“經道竺乾”,以“古先生”爲老子自謂。

*<同玄注西?經>四卷

右唐洞玄子注,其姓名未詳。<唐志>有戴詵<注西?經>,疑此或詵書也。分三十六章,謂竺乾古先生非釋氏之號雲。

*<徐注西?經>二卷

右徐道邈撰。句曲人,未詳何代。其本以“有古先生善入無爲”作“善入泥丸”。“古先生者,吾之師也,化乎竺乾”作“吾之身也,化胡竺乾”雲。

*<步虛經>一卷

右太極真人傳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聖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之所諷詠,故曰“步虛”。

*<定觀經>一卷

右題曰:天尊授左玄真人述,定心惠觀等修,故以爲名雲。

*<內觀經>一卷

右老子撰。述人胞胚、魂魄、衆神之名,當謗觀身心,俾不染濁穢,乃可常存雲。凡二十有二章。

*<老子化胡經>十卷

右魏明帝爲之序。經言老子歸崑崙化胡,次授?賓,後及天竺。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說蓋起於此。<議化胡經八狀>附於後。<唐志>雲:“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秋官侍郎劉如?等議狀。”證其非僞,此是也。

*<太清經>一卷

右<太清護命靈文>,金闕上真按付修道之士,可以除邪治病雲。

*<天蓬神咒>一卷

右未祥撰。<邯鄲書目>載道書最衆,已上八種皆有之。

*<登真隱訣>二十五卷

右樑陶弘景撰。景以爲學其訣者,當由階而登,真文多隱,非訣莫登,故以名書。凡七篇十七條,<隋志>雲。

*<神仙可學論>一卷

右唐吳筠撰。嵇康謂神仙不可以學致,筠意不以爲然,故演修習之方,以勉學仙之士雲。

*<坐忘論>一卷

右唐司馬承禎字子微撰。凡七篇。其後有文元公跋,謂子微之所謂“坐忘”,即釋氏之言“宴坐”也。

*<天隱子>一卷

右唐司馬子微爲之序,雲:“天隱子,不知何許人,著書八篇。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乎莊叟。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王古以天隱子即子微也。一本有<三宮法>附於後。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

右晉葛洪撰。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元帝時,累召不就,止羅浮山,釒東丹著書,推明飛昇之道,導養之理,黃白之事。二十卷名曰<內篇>,十卷名曰<外篇>,自號抱朴子,因以命書。

*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張君房等纂。君房,祥符中謫官寧海。時聖祖降,朝廷盡以祕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校正,綸等同王欽若薦君房專其事。君房詮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於是掇其蘊奧,總萬餘條,成是書。仁宗時上之。

*<羣仙會真記>五卷

右唐施肩吾集言煉養形氣、補毓精神、成內丹之法,凡二十五篇。

*<彭曉注參同契>三卷

右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徐氏箋註。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於世。彭曉爲之解。隋、唐書目皆不載。按唐陸德明解“易”字雲:“虞翻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今此書有“日月爲易”之文,則其爲古書明矣。

*<張隨注參同契>三卷

右皇朝張隋皇祐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數圖於其後。

*<參同契太易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並圖。按<崇文總目>雲“張處撰”。而李獻臣以爲“天老神君撰,?常子張處序。亦名<至藥丹訣>”。未知孰是。

*<混元內外鑑二卷延壽經>一卷

右“混元”,謂老子也,亦導引之術,<內篇>八,<外篇>三。其<延壽經>一卷附後。

*<玉皇聖胎神用訣>一卷

右<玉皇訣>,雲野人郎肇注。

*<太上說魂魄經>二卷

右題曰老子撰。載三魂七魄名字、形狀、好惡,以咒術存制之。<崇文>題曰<太上靈書>。李氏亦有其目。

*<無上祕要>九十五卷

右題曰元始天尊說。<藝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也。

*<葛仙翁胎息術>一卷

右仙翁葛洪也。

*<太清服氣口訣>一卷,<太起經>一卷,<閉氣法>一卷,<太上指南歌>一卷

右四書皆題曰老子撰。服氣訣也。

*<食氣經>一卷

右太皇子撰。未詳。李邯鄲雲“似雜集之書”。

*<道引養生圖>一卷

右樑陶弘景撰。分三十六勢,如“鴻鶴徘徊”、“鴛鸞戢羽”之類,各繪像於其上。田偉家本少八勢。

*<天真皇人九仙經>一卷

右天真皇人爲黃帝說。一行、羅公遠、葉法靜注。論水火龍虎造金丹之術,崇文書也。按<九仙經興廢記>雲:“此經黃帝留峨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嘗禁斷”。

*<陰府內丹經>一卷

右題曰老子說。

*<日月元樞樞論>一卷

右唐劉知古撰。明皇朝,爲綿州昌明令。時詔求通丹藥之士,知古謂神仙大藥無出<參同契>,因著論上於朝。

*<大還丹契祕圖>一卷

右草衣洞真子玄撰。凡十二章。大還丹者,乃日月精氣之所致也。論火候,則以朔望爲據,記藥物,則以鉛汞爲名雲。

*<紫陽金碧經>二卷

右皇元真人撰,廣成子述,河上公修。爲六十四章。上明合和習真之法,中有調神理氣之方,下有還丹鼎上?之術。<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

*<金碧潛通>一卷

右題長白山人元陽子解,未祥何代人,不知其撰人姓名。按<邯鄲書目>雲羊參微集。其序言“本得之石函,皆科斗文字。世有三十六字訣,七曜、五行、八卦、九宮,論還丹之事,其辭多隱,人莫之識。劉真人演仰觀上象,以定節度,今之所作,多不成者,蓋不得口訣故也。吾恐墜匿聖文,故著上經,?號<金碧潛通>。金者,剛柔得位,火不能灼,服之則仙遊碧落”雲。疑即參微所撰也。<道藏>止收。

*<還丹歌>一卷

右元陽子撰。次序雜亂,非完書也。大旨解<參同契>。<李氏書目>雲:“海客李玄光遇玄壽先生於中嶽,授此。”未祥玄光何代人。

*<龍虎通元要訣>一卷

右蘇元朗撰。以古訣<龍虎經>、<參同契祕>、<金碧潛通訣>,其文繁而隱,故纂其要爲是書。李邯鄲家本題雲“青霞子,隋開皇時人”,不出名氏,豈元朗之號耶?

*<胎息祕訣>一卷

右唐僧遵化撰。論達磨胎息,總十八篇,歌二十三首,凡一千四百四十言,天?丁酉書成。

*<易成子大丹訣>一卷

右彭仲堪撰。不知何代人,字舜元。天台遇一異僧,授此術。論火候。

*<青牛道士歌>一卷

右題曰青牛道士,未祥。

*<八段錦>一卷

右不題撰人。吐故納新之訣也。

*<高象先歌>一卷

右高先撰。象先,其字也,未祥何代人。論<參同契>。

*<金丹訣>一卷

右皇朝張瑾撰。治平中,授丹訣於榮中立,後因敘其事,以教後學。自此以下,皆非古今書目所載。以其世多傳者,不可不收也。至於<北斗經>之類,以爲永壽元年老子所說,尤鄙淺可笑,雖行於世,亦削去。

*<真一子還丹金釒龠一卷太清火式經一卷九天玄路祕論一卷靈源>銘一卷太清爐鼎斤兩訣一卷

右五書,不著撰人。論龍虎鉛汞火候之術。

*<玉芝書>三卷

右皇朝陳舉撰。舉,字子堙,蘇州人。

*<授道志>一卷

右皇朝楊谷,真宗朝嘗遇神仙於成都藥市,自授其道本。<李氏書目>亦載,雲谷自號純粹子。

*<通玄祕要悟真篇>一卷

右皇朝張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台人。熙寧中,隋陸師閔入蜀,授道於隱者,因成律詩八十一首。

*<養生丹訣>一卷

右皇朝皇甫士安撰。士安,岷山道士也。

*<歸正議>九卷

右皇朝林靈素撰。駁佛書中非道家者。

◎釋書類

*<四十二章經>一卷

右天竺釋迦牟尼佛所說也。“釋迦”者,華言“能仁”。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十九學道,三十學成,處世演道四十九年而終,蓋年七十九也。沒後,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纂掇其平生之言成書。自漢以上,中國未傳,或雲雖傳而泯絕於秦火。張騫使西域,已聞有浮賭之教,及明帝感傅毅之對,遣蔡?、秦景使天竺求之,得此經以歸。中國之有佛書自此始,故其文不類他經雲。佛書自?、景以來至梁武帝華林之集,入中國者五千四百卷。曰經、曰論、曰律、謂之“三藏”,傳於世盛矣。其徒又或摘出別行,爲之註釋、疏鈔,至不可選紀,而通謂之律學。厥後達磨西來,以三藏皆筌蹄,不得佛意,故直指人心,俾之見性,衆尊之爲祖,學之者佈於天下。雖曰不假文字,而弟子錄其善言,往往成書,由是禪學興焉。觀今世佛書,三藏之外,凡講說之類,律學也;凡問答之類,禪學也。藏經猥衆,且所至有之,有錄,今取其餘者列於篇。此經雖在<藏>中,然以其見於<經籍志>,故特取焉。

*<華嚴經合論>一百二十卷

右按<纂靈記>雲,<華嚴>大經,龍宮有三本: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入龍宮,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流傳天竺。晉有沙門支法領得下本,分三萬六千偈,至此土,義熙十四年,譯成六十卷。唐證聖元年,于闐沙門喜學再譯舊文,兼補諸闕,通舊總四萬五千頌,成八十卷,三十九品。<合論>者,唐李通玄所撰。通玄,太原人,宗室子也。當武后時,隱居不仕。舊學佛者皆曰佛說此經時,居七處九會,獨通玄以爲十處十會雲。

*<華嚴經清涼疏>一百五十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居清涼山,號清涼國師,即韓愈贈之詩者。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體者,莫辨於<楞嚴>,明法身之用者,莫辨於<華嚴>。”學佛者以爲不刊之論雲。

*<華嚴決疑論>四卷

右唐李通玄撰。通玄即爲<華嚴合論>,又著此書。皇朝張商英使河東,得之壽陽縣東浮屠廢書中。

*<華嚴經略>一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既疏<華嚴>,又撮其大意爲此,凡四十二章。

*<華嚴起信文>一卷

右唐僧善孜撰。善孜,潭州太平寺僧也。每品一章,撮其大指,凡三十九章。

*<華嚴經百門義海>二卷

右唐僧法藏撰。法藏,長安崇福寺僧也。分十章。

*<華嚴奧旨>一卷

右唐僧法藏撰。又曰<妄盡還源觀>。凡六門。

*<法界摭要記>四卷

右皇朝僧遵式述。其序雲:“元上初,覽清涼<玄鏡>,圭峯注,取其合者錄之。”

*<法界披?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述。杜順纂<華嚴經義>,撰<法界觀>,道通又分十玄門。

*<華嚴吞海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通述。<華嚴經>七處、九會、三十九品、五萬四千偈,其文浩博。澄觀爲之疏,尤難觀覽道通約之,成萬三千言,以便初學。

*<注維摩詰所說經>十卷

右天竺維摩詰撰。西域謂淨名曰維摩詰,廣嚴城處士也。佛聞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薩往問訊,皆以不勝任固辭。最後遣文殊行,因共變妙道,遂成此經。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淨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不以十弟子、四菩薩爲知法者,斥其有淨穢之別也。文殊大智,法身之體也。淨名處俗,法身之用也。俾體用相酬對,皆真俗不二之喻也。姚秦僧鳩摩羅什譯。按<開元釋教錄>雲“羅什”者,華言“童壽”,天竺人也。苻堅遣呂光破西域,俘之以歸。姚興迎致長安,譯經於逍遙園。凡四十部,此其一也。本三卷十四品,其後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爲之注,?爲十卷。予得之董太虛家,蓋襄陽木本也。唐李繁頗言此注後人依託者。

*<法華言句>二十卷

右唐僧智ダ撰。智ダ居天台山,號天台教。五代兵亂,其書亡。錢ㄈ聞高麗有本,厚賂因賈人求得之,至今盛行於江浙。

*<金剛經會解>一卷

右後秦僧鳩摩羅什譯。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僧元仁、賈昌朝、王安石五家注。予弟公?日誦三過。予靳之曰:“汝亦頗知其義乎?”對曰:“知之。其義明萬物皆空,故古人謂以空爲宗也。”予曰:“金剛者,堅固不壞之義也。萬物之空,何以謂之金剛?”復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獨奈何?”因語之曰:“汝之過,正在以有爲法同無爲法,以真空同頑空耳。張湛曰:‘身與萬物同有,其有不有;心與太虛同無,其無不無。’庶幾知此哉!”

*<禪宗金剛經解>一卷

右皇朝安保衡採摭禪宗自達磨而下發明是經者參釋之。序稱:其有言涉修證者,北宗法門也;舉心即佛者,江西法門也;無法無物者,本來如是者,曹溪法門也。

*<六祖解金剛經>一卷

右唐僧惠能注。<金剛經>凡六譯,其文大概既同,時小異耳,而世多行姚秦鳩摩羅什本。

*<楞伽經>四卷

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楞伽,山名也。佛爲大慧演道於此山。元魏僧達磨以付僧慧可,曰:“吾觀中國所有經教,唯<楞伽>可以印心。”謂此書也。釋延壽謂此經,以佛語心爲宗,而李通玄則以爲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宗。按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爲如來藏,言其性不二,明僞即出世也。延壽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非不同也。

*<圓覺經疏>三卷

右唐長壽二年,天竺僧覺救譯,宗蜜疏解。<圓覺>之旨,佛爲十二大士,說如來本起因地,終這以三觀。<楞嚴>之旨,阿難因遇魔嬈,問學菩提最初方便,終之以二義。蓋<圓覺>自誠而明,<楞嚴>自明而誠,雖若不同,而二義三觀,不出定慧,其歸豈有二哉!

*<六祖解心經>一卷

右唐僧慧能解。慧能,其徒尊之爲六祖。

*<忠國師解心經>一卷

右唐僧慧忠,肅宗師事之。此其所著書也。

*<心經會解>一卷

右唐陳留僧玄獎譯並注。“般若”者,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謂智可以濟物入聖域也。長安中,僧法藏爲之疏。元豐中,僧法泉亦注之。

*<楞嚴經疏>二十卷

右唐神龍二年,天竺國僧彼岸於廣州譯,房融筆授,皇朝了?撰疏,王隨爲之序。

*<楞嚴標旨>十卷

右皇朝僧曉月撰。其弟子應乾錄,範峋爲之序。<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指月。”其名書之意,蓋取此。

*<會解楞嚴經>十卷

右唐僧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授。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書。予嘗爲之序。

*<修已金剛經會要>一卷

右皇朝僧修己,住持峨眉山白水寺,道楷之法嗣也。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道原編。其書披奕世祖圖,採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之朝,詔楊億、李維、王曙同加裁定。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繆,遂盛行於世,爲禪學之源。夫禪學自達磨入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慧能傳行思、懷讓,行思之後,有良价,號“洞下宗”;又有文偃,號“?門宗”;又有文益,號“法眼宗”;懷讓之後有靈?、慧寂,號“潙仰宗”;又有義玄,號“臨濟宗”。五宗學徒遍於海內,迄今數百年。“臨濟”、“?門”、“洞下”,日愈益盛。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聯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則其名言至行,譬猶聯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於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罔有遺軼焉。

*<玉英集>十五卷

右皇朝王隨撰。先是楊億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大半,上之。

*<天聖廣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李遵勖編。斷自釋迦以降。仁宗御製序。

*<分燈集>二十五卷

右皇朝井度編。蓋續三<燈錄>也。

*<靖國續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惟白編。惟白,靖康初住法?寺,駙馬都尉張敦禮以其書上於朝,徽宗爲之序。分<正宗>、<對機>、<拈古>、<頌古>、<偈頌>五門。

*<禪苑瑤林>一百卷

右皇朝井度編。取三<燈錄>所載祖師言行,附入諸方拈提語句,且是正其差誤雲。

*<龐蘊語錄>十卷

右唐龐蘊,襄陽人,與其妻子皆學佛。後人錄其言成此書。

*<雪竇頌古>八卷

右皇朝僧道顯撰。道顯居雪竇山。所謂“頌古”者,猶詩人之“詠史”雲。

*<古塔主語錄>三卷

右皇朝僧道古撰。範文正喜之,嘗親爲疏,請說法,有句雲:“道行無玷,孤風絕攀”,時以爲非溢美也。

*<碧巖集>十卷

右皇朝僧克勤解<雪竇頌古>名曰<碧巖集>。

*<肇論>四卷

右姚秦僧洪肇撰。師羅什,規模莊周之言,以著此書。<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無名四論。<傳燈錄>雲,肇後爲姚興所殺。

*<觀心論>一卷

右魏菩提達磨撰。

*<百法論>一卷

右唐僧玄奘譯。西域僧天親所造。所謂一切法者,其略有語: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爲法。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爲法六種,故曰“百法”。

*<起信論>一卷

右唐僧宗密注,僧真諦譯。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所造也。雖雲名相,蓋明心宗,指義玄微,文辭明糹致,故盛行於世,若<肇論>、<百法>、<唯識>及此學者,皆顓門名家,故<藏>中所收亦錄於此。

*<辨正論>八卷

右唐釋法琳撰。穎川陳良序雲:“法琳,姓陳,關中人。著此書,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名理。”宣和中,以其斥<老子>語,焚燬其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凡五卷,序文亦有剪棄者。

*<破邪論>二卷

右唐釋法琳撰。辨傅弈所排毀。虞世南爲之序。

*<甄正論>三卷

右唐釋法琳撰。已上三書,皆經宣和焚燬,<藏>中多闕,故錄之。

*<輔教編>五卷

右皇朝僧契嵩撰。藤州人。皇祐間,以世儒多詆釋氏之道,因著此書,廣引經籍,以證三家一致,輔相其教雲。

*<玄聖蘧廬>二卷

右唐李繁撰。繁學於江西僧道一,敬宗時,嘗與丁公著、陸亙入殿中抗佛、老,講論唐、虞。愈稱其家多書,一覽終身不忘。太和中,舒元輿誣其濫殺不辜,繫獄。知且死,著書十六篇,以明禪理。自謂臨死生而不懼,賢於顏回在陋巷不改其樂。嗚呼,可謂賢矣!而史載其平生行事甚?鬼,獨何歟?

*<原人論>一卷

右唐僧宗蜜撰。<斥執迷>、<褊淺>、<直顯真源>、<會通本末>凡四篇。

*<宗鏡錄>一百卷

右皇朝僧延壽撰。延壽,姓王氏,餘杭人,法眼嫡孫也。建隆初,錢忠懿命居靈隱,以釋教東流,中夏學者不見大全,而天台、成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立重閣,館三宗知法僧,更相詰難,至訁皮險處,以心宗旨要折衷之。因集方等祕經六十部,華、梵聖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成此書。學佛者傳誦焉。天台者,僧智ダ也,解<法華經>;賢首者,僧法藏也,述<華嚴經>;慈恩者,僧玄奘也,譯<般若經>。

*<六祖壇經>三卷

右唐僧惠昕撰。記僧盧慧能學佛本末。慧能號六祖。凡十六門。周希後有序。

*<釋氏要覽>三卷

右皇朝僧道誠集。雜錄釋典,旁採書傳,分門編次,成二十類。天禧三年書成。

*<錦囊集>一卷

右皇朝僧瑞光集。皆教其徒答問也。

*<弘明集>十四卷

右樑釋僧?纂。僧?居鍾山定林寺,號?律師。採前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於釋教者,集之成此書。

*<廣弘明集>三十卷

右唐僧釋道宣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來,重老輕佛,因採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明其道者,以廣僧?之書,分<歸正>、<辨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惻>、<誠功>、<啓福>、<滅罪>、<統歸>等十門。

*<林間錄>四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記高僧嘉言善行,謝逸爲之序。然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之類,疏闊殊可笑。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