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齋讀書志卷十四

◎五行類

*<廣古今五行志>三十卷

右竇惟鋈撰。<唐志>有其目,未詳何人纂。五行變異,敘其徵應,蓋爲<洪範>之學者。自古術數之學多矣,言五行則本<洪範>,言卜筮則本<周易>,近時兩者之學殆絕,而最盛於世者,葬書、相術、五星、祿命、六壬、遁甲、星禽而已。然六壬之類,足以推一時之吉凶;星禽、五星、祿命、相術之類,足以推一身之吉凶;葬書之類,足以推一家之吉凶;遁甲之類,足以推一國之吉凶。其所知若有遠近之異,而或中或否,不可盡信,則一也。且其說皆本於五行,故同次之爲一類。

*<八五經>三卷

右序雲黃帝書。“八五”,謂八卦,五行。雖後人依託者,而其辭亦馴雅。相墓書也。呂才<葬篇>以六說詰其不驗,且雲:“世之人爲葬巫所欺,忘擗踊茶毒,以期徼倖。由是相塋隴,希官爵,擇時日,規財利。”誠哉是言也。

*<青囊補註>三卷

右晉郭璞撰。世傳葬書之學,皆雲無出郭璞之右者。今盛行多璞書也。按璞傳載葬母事,世傳蓋不誣矣。未幾,即爲王敦所殺。若謂禍福皆系於葬,則璞不應擇凶地以取禍;若謂禍福有定數,或它有以致之,則葬地不必擇矣。嗚呼,璞自用其術尚如此,況後遵其遺書者乎!

*<撥沙經>一卷

右唐呂才撰地理書,畫山水之形成圖。蓋依託者。

*<青囊本旨>一卷

右不記撰人。演郭璞<相墓青囊經>也。

*<洞林別訣>一卷

右江南範越鳳集郭璞所記諸家地裏得失爲此書,二十四篇。並司空珏<尋龍入式歌附>。

*<會元經>二十四卷

右孫季邕撰,未詳何代人。集諸家相地書,芟其鄙陋無驗者,成是書。

*<金瑣正要>一卷,<玄談經>一卷,<錦囊遺錄>一卷,<五行統例>一卷

右四書皆地理書也。

*<五音地理新書>三十卷

右唐僧一行撰。以人姓五音,驗八山、三十八將吉凶之方。其學今世不行。

*<秤星經>三卷

右不著撰人。以日、月、五星、羅?、計都、紫К、月孛十一曜,演十二宮宿度,以推人貴賤、壽夭、休咎。不知其術之所起,或雲天竺梵學也。按<洪範>曰:“歲月日時無易,百?用成,?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月之從星,則以風雨。”冷州鳩曰:“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以此言之,五星之術,其來尚矣。蓋可以佔國,則可以佔事;可以佔事,則可以占人也。然術家用日、月、五星以佔吉凶,又加以交初、交中之神,紫К、月孛之宿,初、中者,交食之會,亦可以意求;惟氣、孛無稽,而術家獨以爲效。且曰土木之餘氣。五星之行,土木最遲,而爲吉凶者久,故有餘氣雲。

*<周易十二論>一卷

右未詳撰人。論日月五星直年以佔吉凶。

*<珞?錄子三命>一卷

右李獻臣雲:“珞?錄”者,取“珞珞如玉,?錄?錄如石”之義,推人生休咎,否泰之法。箕子曰:“五行,水、火、金、木、土。”禹曰:“辛壬癸甲。”則甲子、五行之名,蓋起於堯、舜、三代之時矣。鄭氏釋“天命之謂性”,曰:“謂木神則仁,金神則義之類。”又釋“我辰安在”,曰:“謂六物之吉凶。”此以五行、甲子推知休咎否泰於其傳者也。呂才稱起於司馬季主及王充,其言淺哉。然才所詆建祿、級祿,三刑、劫殺、建學、空亡、六害、驛馬之類,皆今世三命之術也,亦在才之前矣。由是觀之,視他術淵源獨遠。且小運之法,本於<說文>已字之訓;空亡之說,本於<史記>孤虛之術,多有所自來,故精於其術者,巧發奇中最多。

*<珞?錄子疏>五卷

右皇朝李仝、東方明撰。

*<李虛中命書>三卷

右唐李虛中撰。虛中,字常容。<姓纂>雲:“衝之八代孫。學最深於五行書,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處其年時,百不失一。韓愈言同爲虛中十一世祖,誤也。”

*<河圖天地二運賦>一卷

右不著撰人。論天地二運,蓋三命書也。<崇文目>以爲卜筮類。

*<五命祕訣>一卷

右皇朝林開撰。三命之術,年、月、日支幹也。加以時、胎,故曰“五命”。

*<常陽經>一卷

右<崇文目題>曰<黃帝式用>,蓋六壬占卜術也。

*<六壬要訣>一卷

右未詳何人撰。<隋志>載六壬之書兩種。<金鑾密記>及<五代史記>頗言其驗,今世龜筮道息,而此術獨行。

*<六壬課鈐>一卷

右未詳何人所纂。以六十甲子,加十二時,成七百二十課,三傳入神,以佔吉凶。

*<玉關歌>一卷

右不題撰人。六壬課訣也。

*<三十二家相書>三卷

右或集許負以下三十二家書,成此編。

*<月波洞中記>一卷

右序稱:唐任逍遙得之於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術也。<崇文目>置之五行類。

*<神中紀>一卷

右皇朝李唐?撰。辨人形色相,知其壽夭吉凶。

*<羣書古鑑>一卷

右未祥撰者姓氏。熙寧間,集書史相術驗者。

*<靈龜經>一卷

右史蘇撰。論龜兆之吉凶。<崇文目>三卷。

*<遁甲萬一訣>一卷

右題雲唐李靖所纂黃帝書。按遁甲之書見於<隋志>,凡一十三家,則其學之來,亦不在近世矣。以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推國家之吉凶。通其學者,以爲有驗,未之嘗試也。

*<遁甲經>一卷

右唐胡乾撰。<李氏書目>雲:亦云九天玄女術,推九星、八門、三奇、六儀之法。

*<鮮鶚經>十卷

右未詳撰人。凡十門,六十二章。以星禽推知人之吉凶,言其性情、嗜好爲尤驗。說者謂本神仙之訣也,故此書載於<道藏>。李邯鄲雲:“羅浮山逍遙子撰。”

*<八神筮法>二卷

右以八卦世分六十四,每卦首必雲“子夏曰”,論易筮之吉凶。

*<靈棋經>二卷

右漢東方朔撰。又云張良、劉安,未知孰是。晉顏幼明、宋何承天注。有唐李遠敘。歸來子以爲黃石公書,豈謂以授良者邪?按<南史>載“客從南來,遺我良財,寶貨珠璣,金碗玉杯”之繇,則古之遺書也明矣。凡一百二十卦,皆有繇辭。

*<佔燈法>一卷

右皇朝李淳風撰。<崇文目>亦有之。

*<觀燈法>一卷

右唐李淳風撰。

*<紫堂訣>三卷

右紫堂先生撰,未詳何代人。著紫垣十二星至隱曜,總三百六十位,分二十八舍,附之以五星,配十二辰,以推人命之吉凶。

◎兵家類

*<六韜>六卷

右周呂望撰。按<漢藝文志>無此書,<樑>、<隋>、<唐>始著錄,分<文>、<武>、<龍>、<虎>、<豹>、<犬>六目,兵家權謀之書也。元豐中,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對問>頒行武學,今習之,號“七書”雲。按兵法,漢成帝嘗命任宏分權謀、形勢、陰陽、技巧爲四種。今又有卜筮、政刑之說,蓋在四種之外矣。

*<魏武注孫子>一卷

右吳孫武撰,魏武帝注。按<漢藝文志>:<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今魏武所注,止十三篇。杜牧以爲“武書數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粹,成此書”雲。其序略曰:“吾讀兵書戰策多矣,武所著深矣。”

*<李筌注孫子>三卷

右唐李筌注。以魏武所解多誤,約歷代史,依<遁甲>,注成三卷。

*<杜牧注孫子>三卷

右唐杜牧牧之注。牧以武書大略用仁義,使機權,曹公所註解,十不釋一,蓋惜其所得,自爲新書爾,因備註之。世謂牧慨然最喜論兵,欲試而不得者。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知兵者有取焉。

*<陳?注孫子>三卷

右唐陳?撰。?以曹公注隱微,杜牧注闊疏,重爲之注云。

*<紀變注孫子>三卷

右唐紀變集唐孟氏、賈林、杜佑三家所解。

*<梅聖俞注孫子>三卷

右皇朝梅堯臣聖俞注。歐公爲之序。

*<王?注孫子>三卷

右皇朝王?撰。?以古本校正闕誤,又爲之注。仁廟時,天下承平久人不習兵。元昊既叛,邊將數敗,朝廷頗訪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故本朝註解孫武書者,大抵皆當時人也。

*<何氏注孫子>三卷

右未祥其名,近代人也。

*<吳子>三卷

右魏吳起撰。言兵家機權法制之說。唐陸希聲類次爲之說,<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凡六篇。

*<司馬法>三卷

右齊司馬穰苴撰。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司馬穰苴兵法>。司馬遷謂其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近亦少褒矣。穰苴爲區區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

*<黃石公三略>三卷

右題曰:<黃石公上中下三略>。其書論用兵機權之妙,嚴明之決,明妙審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經籍志>雲“下邳神人撰”。世傳此即圯上老人以一編書授漢張良者。

*<尉繚子>五卷

右尉繚子,未詳何人。書論兵主刑法。按<漢藝文志>有二十九篇,今逸五篇。首篇稱“梁惠王問”,意者魏人與?其卒章有曰:“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其次殺其十三,其下殺其十一。能殺其半者,威加海內;殺十三者,力加諸侯;殺十一者,令行士卒。”嗚呼!觀此則爲術可知矣。

*<張橫渠注尉繚子>一卷

右皇朝張載撰。其辭甚簡。載早年喜談兵,後謁範文正,文正愛其才,勸其學儒。載感悟,始改業。此殆少作也。

*<武侯十六策>一卷

右蜀諸葛亮孔明撰。序稱:“謹進便宜十六事,一治國,二君臣,三視聽,四納言,五察疑,六治民,七舉措,八考黜,九治軍,十賞罰,十一喜怒,十二治亂,十三教令,十四斬斷,十五思慮,十六陰察。”陳壽錄孔明書,不載此策,疑依託者。

*<庾哀保聚圖>一卷

右晉庾哀撰。<晉書教友傳>載哀字叔褒。齊王ぁ之倡義也,張泓等掠陽翟,哀率衆保禹山,泓不能犯。此書序雲:“大駕遷長安,時元康三年己酉,撰<保聚壘議>二十篇。”按ぁ之起兵,惠帝永寧元年也。帝遷長安,永興元年也。皆在元康後,且三年歲次實癸丑,今雲“己酉”,皆誤。

*<李衛公對問>三卷

右唐李靖對太宗問兵事。史臣謂李靖<兵法>,世無完書,略見於<通典>,今<對問>出於阮逸家,或雲逸因杜氏附益之。

*<郭元振安邊策>三卷

右唐郭元振撰。以總兵進攻、聚衆退守,不可無權謀,乃著此書。故舊題曰<定遠安邊策>。

*<李臨淮武記>一卷

右唐李光弼撰。其書凡一百二章,末雲“呂望智廓而遠,孫武思幽而密,黃石寬而重斷,吳起嚴而貴勇,墨翟守而無攻,老聃勝而不美,今擇其精要,雜以愚識,爲一家之書”。一本題曰<統軍靈轄寶祕策>。或雲光弼從事張參所纂。

*<人事軍律>三卷

右皇朝符彥卿撰。其序稱“言兵者多雜以陰陽,殊不知往亡宋捷,甲子胡興,鵝入梟集,翻成吉兆,故此但述人事”雲。或以爲唐燕僧利正撰,當考之。

*<神武祕略>十卷

右皇朝仁宗御撰。纂古今兵書戰策及舊史成敗之跡,類<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凡四門,三十篇。

*<左氏要類>

右皇朝韓迪撰。纂<左氏>兵事,凡五十門。

*<武經聖略>十五卷

右皇朝王洙撰。寶元中,西邊用兵,朝廷講武備。是時,洙奉詔編祖宗任將、用兵、邊防事蹟,分二十門。

*<武經總要>四十卷

右皇朝曾公亮、丁度撰。康定中,朝廷恐羣帥昧古今之學,命公亮等採古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凡五年奏御。制度十五卷,邊防五卷,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御爲制序。

*<百將傳>十卷

右皇朝張預公立撰。預觀歷代將兵者所以成敗,莫不與孫武書相符契,因擇良將得百人,集其傳成一書,而以武之<兵法>題其後,上之。

*<兵要望江南>一卷

右題雲黃石公以授張良者。按其書雜佔行軍吉凶,寓聲於<望江南>詞,取其易記憶。<總目>雲:“武安軍左押衙易靜撰。”蓋唐人也。

*<倚馬立成法>二卷

右唐李淳風撰。兵行占候之書也。淳風,太宗時人,而此書起九宮法,至貞元六年庚午,假託以行其書,爾非淳風本真也。

◎類書類

*<同姓名錄>三卷

右梁元帝撰。纂類歷代同姓名人,成書一卷。唐陸善經續增廣之。齊樑間士大夫之俗,喜徵事以爲其學淺深之候,梁武帝與沈約徵慄事是也。類書之起,當在是時,故以此錄爲首。

*<古今刀劍錄>一卷

右樑陶弘景撰。記古今刀劍。

*<古人姓字相同錄>一卷

右唐丘光庭撰。光庭中進士第。

*<藝文類聚>一百卷

右唐歐陽詢等撰。分門類事,兼採前世詩賦銘頌文章,附於逐目之後。按<唐志>,詢與令狐德?、袁朗、趙弘智同修。

*<北堂書鈔>一百七十三卷

右唐虞世南撰。世南仕隋爲祕書郎時,鈔經史百家之事以備用。分八十部,八百一類。北堂者,省中虞世南鈔書之所也。家一百二十卷。

*<兔園策>十卷

右唐虞世南撰。奉王命,纂古今事爲四十八門,皆偶麗之語。至五代時,行於民間,村野以授學童,故有“遺下<免園>策”之誚。

*<初學記>三十卷

石唐徐堅等撰。初,張說類集事要以教諸王。開元中,詔堅與韋述、餘欽、施敬本、張ピ、李銳、孫季良分門撰次。

*<集類>一百卷

右唐劉綺莊撰。綺莊,毗陵人,嘗爲蘇州崑山縣令。家多異書,採摭事類,分二十餘門,凡五十餘萬言,上之於朝。前有萬希序,題雲開元二十九年辛巳。按綺莊集有<上白敏中啓>,疑非玄宗時人,當考。

*<六帖>三十卷

右唐白居易撰。以天地事物分門類爲聲偶,而不載所出書。曾祖父祕閣公爲之注,行於世。世傳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千,各題名目,置齊中,命諸生採集其事類,投瓶內。倒取之,鈔錄成書,故所記時代多無次序雲。

*<通典二>百卷

右唐杜佑撰。先是,劉秩採經史自黃帝迄唐天寶末制度沿革廢置,論議得失,仿<周禮>六官法,爲<政典>三十五篇。房?稱才過劉向。佑以爲未盡,因廣之,參以新禮,爲二百篇,以<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刑法>、<州郡><邊防>八門,分類序載,世推該洽。凡三十六年成書,德宗時上之。

*<記室新書>三十卷

右唐李途撰。採摭故事,綴爲偶儷之句,分四百門。途爲東川掌記,因以名其書雲。

*<古鏡記>一卷

右未祥撰人。纂古鏡故事。

*<戚苑英華>十卷

右唐袁悅重修。本楊名所著,悅掇其要,類爲語對,以他說附益之。

*<三教珠英>三卷

右唐張昌宗等撰。按<唐志>一千三百卷,今所存者止此。

*<備舉文言>二十卷

右唐陸贄撰。總四百五十餘門。議者謂大類<六帖>而文辭過焉。<崇文總目>中有之。

*<童子洽聞記>三卷

右不題撰人。分二十門,雜記經史名數。或題<童子洽聞記>,雲唐許塾撰。

*<骨鯁集>二十卷

右皇朝靖康初復修祖宗故事,時人或集本朝諫疏成此書。

*<古城冢記>二卷

右唐皇甫鑑撰。記古城所築之人姓名,初不及冢,而名曰“城冢記”,未知其說。

*<小名錄>三卷

右唐陸龜撰。龜以末世有官名,小名之別,自秦至隋,編而紀之。至於神仙、玉女之名,婦人、臧獲之字,亦無棄焉。龜世稱其博,然此書特雜,取於史傳間爾,無異聞也。

*<備忘小抄>十卷

右僞蜀文谷撰。雜抄子史一千餘事,以備遺忘。其後題廣政三年。廣政,王衍號也。

*<唐會要>一百卷

右皇朝王溥撰。初,唐蘇冕敘高祖至德宗九朝沿革損益之制。大中七年,詔崔鉉等撰次德宗以來事,至宣宗大中七年,以續冕書。溥又採宣宗以後事,共成百卷,建隆二年正月奏御,文簡事備,太祖覽而嘉之,詔藏於史閣,賜物有差。

*<五代會要>三十卷

右皇朝王溥等撰。採樑至周典故,纂次成秩,建隆初上之。

*<三朝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章得象天聖中被詔以國朝故事,因革制度編次。宋綬、馮元、李淑、王舉正、王洙同修,得象監總。慶曆四年書成上之。

*<六朝國朝會要>三百卷

右神宗朝以<會要>止於慶曆,命王?續之。起於建隆之元,迄於熙寧十年,通舊增損成是書。總二十一類,八百五十五門。其間禮樂政令之大綱,儀物事爲之細目,有關討論,顧無不載,文簡事祥,一代之典備矣。

*<節國朝會要>十二卷

右皇朝範師道以章得象書繁多,節其要,以備檢閱。

*<太平總類一>千卷

右皇朝李?等撰。太平興國中,?被詔輯經史故事分門。<春明退朝錄>雲:“書成,帝日覽三卷,一年而讀周,賜名<太平御覽>。”

*<職林>二十卷

右皇朝楊侃纂集歷代職官沿革之故,蓋因<通典>職官門增廣而已。

*<冊府元龜一>千卷

右皇朝景德二年,詔王欽若、楊億修<君臣事蹟>,惟取<六經>子史,不錄小說雜書。至祥符六年,書成上之。凡三十一部,有總序,千一百四門,有小序。同修者十五人:錢惟演、杜鎬、刁ぅ、李維、戚綸、王希哲、陳彭年、姜輿、宋貽序、陳越、陳從易、劉筠、查道、王曙、夏竦。初撰篇序,諸儒皆作。帝以體制不一,遂擇李維、錢惟演、陳彭年、劉筠、夏竦等,付楊億竄定。賜今名,爲序冠其首。其音釋,又命孫?爲之。

*<類要>六十五卷

右皇朝晏殊纂。分門輯經史子集事實、以備修文之用。

*<書林韻海>一百卷

右不題撰人。分門依韻纂經史雜事,以備尋閱。或雲皇朝許冠所編。

*<異號錄>二十卷

右皇朝馬永易明叟編。古今殊異名號,如銅馬帝,無愁天子之類。頃嘗見近世人增廣其書,名曰<賓實錄>,亦殊該博。

*<禁殺錄>一卷

右皇朝李象先纂。元祐中,象先集錄古今冥報事,以爲殺戒。

*<文房四譜>五卷

右皇朝蘇易簡撰。集古今筆、硯、紙、墨本原故實,繼以賦頌述作,有徐鉉序。

*<錢譜>十卷

右樑顧ピ嘗撰<錢譜>一卷,唐張臺亦有<錢錄>二卷。皇朝紹聖間李孝美以兩人所纂舛錯,增廣成十卷,分八品雲。

*<貨錢錄>一卷

右皇朝陶嶽撰。記五代諸侯擅改錢幣之由。幽州、嶺南、福建、湖南、江南五國。

*<續錢譜>十卷

右皇朝董?撰。?之祖嘗得古錢百,令?考次其文譜之,以前世帝王世次爲序。且言樑顧ピ、唐封演之譜,漫汗蔽固,不可用。其譜自太昊、葛天氏,至堯、舜、夏、商皆錢幣,其穿鑿誕妄至此。

*<墨譜>一卷

右皇朝董秉撰。熙寧間人。秉患世人徒知祖、李之名,而不知形模之異同,製作之精?角,故作圖以著其源流,用補蘇易簡之闕文雲。

*<硯譜>二卷

右皇朝唐詢撰。記硯之故事及其優劣,以紅絲石爲第一,端石次之。

*<古鼎記>一卷

右唐吳協撰。記古人鑄鼎本原及其形制。

*<香譜>一卷

右皇朝洪芻駒父撰。集古今香法,有鄭康成漢宮香,<南史>小宗香,<真誥>嬰香,戚夫人迫駕香,唐員半千香,所記甚該博。然<通典>載歷代祀天用水沉香獨遺之,何哉?

*<印格>一卷

右皇朝晁克一撰。克一,張文潛甥也。文潛嘗爲之序。其略曰:“克一既好古印章,其父補之愛之尤篤。悉錄古今印璽之法,謂之<圖書譜>,自秦以來變制異狀,皆能言其故。餘頗愛其用心不移,致精於末務,使有傳焉。”

*<侍女小名錄>一卷

右皇朝王釒至纂。序雲:“大觀中居汝陰,與洪炎玉父遊,讀陸魯望<小名錄>,戲徵古今女侍名字。因盡發所藏書籍纂集,餘月而成焉。”凡稗官小說所記,採之且盡,獨是正史所載,返多脫略,子弟之學,其弊如此。

*<蒙求>三卷

右唐李瀚撰。纂經傳善惡事實類者,兩兩相比爲韻語,取<蒙卦>“童蒙求我”之義名其書,蓋以教學童雲。

*<魯史分門屬類賦>三卷

右皇朝楊筠撰。以<左氏>事類分十門,各爲律賦一篇。乾德四年奏御,詔褒之。

*<左氏蒙求>三卷

右皇朝王舜俞序,不知何人所作。較之<綱領>似爲差勝焉。

*<左氏綱領>四卷

右皇朝文濟道撰。排比事實爲儷句,<蒙求>之類也。

*<仙苑編珠>二卷

右唐王鬆年撰。取阮倉、劉向、葛洪所傳神仙,又取經記中樑以後神仙百二十八人,比事屬辭,效<蒙求>本體爲是書。

*<國史對韻>十二卷

右皇朝範鎮撰。吳仲庶嘗稱景仁憫諸後學雖涉書傳,而問之今代典故,則懵然不知。乃自太祖開基,迄於仁宗朝,摭取事實可爲規矩鑑戒者,用韻編次之,即此書也。

*<孝悌類鑑>七卷

右皇朝俞觀能撰。取經史孝悌事,成四言韻語。

*<兩漢蒙求>五卷,<唐史屬辭>五卷,<南北史蒙求>十卷

右未詳撰人。皆效李瀚也。

*<書敘指南>二十卷

右皇朝任浚撰。纂集古今文章碎語,分門編次之,凡二百餘類。

*<押韻>五卷

右皇朝張孟撰。輯六藝、諸子、三史句語,依韻編入,以備舉子試賦之用。

*<歌詩押韻>五卷

右皇朝楊諮編古今詩人警句,附於韻之下,以備押強韻。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