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類凡十八:其一曰儒家,二曰道家,三曰法家,四曰名家,五曰墨家,六曰縱橫家,七曰雜家,八曰農家,九曰小說,十曰天文,十一曰星曆,十二曰五行,十三曰兵家,十四曰類書,十五曰藝術,十六曰醫書,十七曰神仙,十八曰釋書,合五百五十五部,計七千七百六十卷。序九流者,以爲皆出於先王之官,鹹有所長,及失其傳,故各有弊,非道本然,特學者之故也,是以錄之。至於醫、卜、技、藝,亦先王之所不廢,故附於九流之末。夫儒、墨、名、法,先王之教;醫卜、技雲,先王之政,其相附近也固宜。昔劉歆既錄神仙之書,而王儉又錄釋氏,今亦循之者,何哉?自漢以後,九流浸微,隋、唐之間,又尚辭章,不復問義理之實,雖以儒自名者,亦不知何等爲儒術矣,況其次者哉!百家壅底,正塵之弊既息,而神仙服食之說盛,釋氏因果之教興,雜然與儒者抗衡而意常先之。君子雖有取焉,而學之者不爲其所誤者鮮矣,則爲患又甚於漢。蓋彼八家,皆有補於時,而此二教,皆無意於世也。八家本出於聖人,有補於時,特學者失之,而贓、老猶足以亡晉,申、商猶足以滅秦,況二教無意於世,不自附於聖人,若學而又失之,則其禍將如何?故存之以爲世戒雲。
◎儒家類
*<曾子>二卷
右曾子者,魯曾參也。舊稱曾參所撰,其<大孝篇>中乃有樂正子春事,當是其門人所纂爾。<漢藝文志曾子>十八篇,<隋志曾子>二卷<目>一卷,<唐志曾子>二卷。今此書亦二卷,凡十篇,蓋唐本也,視<漢>亡八篇,視<隋>亡<目>一篇。考其書已見於<大戴禮>,世人久不讀之,文字謬誤爲甚。乃以<大戴禮>參校之,其所是正者,至於千有餘字雲。
*<子思子>七卷
右魯孔?子思撰。載孟軻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軻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義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爲詐,此爲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溫公採之,著於<通鑑>。夫利者有二,有一己之私利,有衆人之公利。子思所取,公利也。其所援<易>之言是也。孟子所鄙,私利也,亦<易>所謂“小人不見利不勸”之利也。言雖相反而意則同,不當以優劣論。
*<趙岐孟子>十四卷
右鄒孟軻也。趙岐字臺卿,後漢人,爲章指,析爲十四篇。其序雲:軻,戰國時以儒術幹諸侯,不用,退與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言。秦焚書,以其書號諸子,故得不泯絕。又有<外書>四篇,其書不能洪深,似非<孟子>本真也。按韓愈以此書爲弟子所橐集,與岐之言不同。今考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諡,如齊宣王、梁惠王、樑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諡,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即稱諡。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見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後人追爲之明矣,則岐言非也。<荀子>載“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弟子問之,曰:‘我先攻其邪心。’”<揚子>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今書皆無之,則知散軼也多矣。岐謂秦焚書得不泯絕,亦非也。或曰:“豈見於<外書>邪?”果爾,則岐又不當謂其不能洪深也。
*<孟子音義>二卷
右皇朝孫?等採唐張鎰、丁公著所撰,參附益其闕。古今注<孟子>者,趙氏之外,有陸善經。?等以趙注爲本,其不同者,時時兼取善經。如謂“子莫執中”爲“子等無執中”之類。大中祥符間書成,上於朝。
*<石經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席旦宣和中知成都,刊石?於成都學宮,雲僞蜀時刻<六經>於石,而獨無<孟子經>,爲未備。夫經大成於孔氏,豈有闕邪?其論既謬,又多誤字,如以“頻頗”爲“類”,不可勝紀。
*<點注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熙寧中,蜀州張簡點節經注,附以釋文,以教童子。
*<五臣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範祖禹、孔武仲、吳安詩、豐稷、呂希哲元祐中同在經筵所進講義,貫穿史籍,雖文辭微涉豐縟,然觀者誠知勸講自有體也。
*<伊川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撰。頤居洛陽,其門人號之爲伊川先生雲。
*<橫渠孟子解>十四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並<孟子統說>附於後。載,汴人,居關中橫渠鎮,故學者以其所居稱之。
*<百家孟子解>十二卷
右集古今諸儒自裴日休至強至、賈同百餘家解<孟子>成一編。
*<王安石解孟子>十四卷,<王?解孟子>十四卷,<許允成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素喜<孟子>,自爲之解。其子?與其門人許允成皆有註釋。崇、觀間,場屋舉子宗之。
*<刪孟>二卷
右皇朝馮休撰。休觀孟軻書時有叛違經者,疑軻沒後,門人妄有附益,因刪去之,著書十七篇,以明其意。前乎休而非軻者荀卿,刺軻者王充,後乎休而疑軻者溫公,與軻辨者蘇東坡,然皆不及休之詳也。
*<疑孟>一卷
右溫國司馬光君實撰。光疑<孟子>書有非軻之言者,著論是正之,凡十一篇。光論性不以軻道性善爲然。
*<楊亻京荀子>二十卷
右趙荀況撰。漢劉向校定,除其重複,著三十二篇,爲十二卷,題曰<新書>。稱:卿,趙人,當齊宣王、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稷下。是時,荀卿爲秀才,年十五始來遊學。至齊襄王時,荀卿最爲老師。後?楚,相春申君以爲蘭陵令。已而歸趙。按威王死,其子嗣立,是爲宣王。楚考烈王初,黃歇始相。<年表>自齊宣王元年至楚考烈王元年,凡八十一年,則荀卿去楚時僅百歲矣。楊亻京,唐人,始爲之注。且更<新書>爲<荀子>,易其篇第,析爲二十卷。其書以性爲惡,以禮爲僞,非諫諍,傲災祥,尚強伯之道。論學術,則以子思、孟軻爲“飾邪說、文奸言”,與墨翟、惠施同詆焉。論人物,則以平原、信陵爲輔拂,與伊尹、比干同稱焉。其指往往不能醇粹,故後儒多疵之雲。
*<董子>一卷
右周董無心撰。皇朝吳祕注。無心在戰國時著書闢<墨子>。
*<新書>十卷
右漢賈誼撰。誼著<事勢>、<連語>、<雜事>,凡五十八篇,考之<漢書>,誼之著述未嘗散軼,然與班固所載時時不同。固既雲“掇其切於世者”,容有潤益刊削,無足怪也。獨其說經多異義而<詩>尤甚,以“騶虞”爲天子囿官,以“靈臺”爲神靈之臺,與<毛氏>殊不同,學者不可不知也。
*<太玄經>十卷
右漢揚雄子?撰。雄作此書,當時已誚其艱深,其後字讀多異。予嘗以諸家本參校,不同者,疏於其上。且發策以問諸生雲揚雄準<易>作<太玄經>,其自序稱<玄>盛矣,而諸儒或以爲猶吳、楚僭王,當誅絕之罪,或以爲度越老子之書。大抵譽之者過其實,毀之者失其真,皆未可信。然譬夫聽訟,曾未究其意,烏能決其曲直哉!今欲論<玄>有方、州、部、家,凡四重而爲一首九贊,通七百二十九贊有奇,分主書夜,以應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度。首準一卦,始於<中>準<中孚>,而終於<養>準<頤>。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與夫二十八宿,錯居其問,先後之序,蓋不可得而少差也。夫<易>卦之直日,起於漢儒之學舍,四正卦取六十卦之爻三百六十,各直一日,此<玄>之所準者也。然<易>之卦直日,其亦如<玄>之首有序乎,抑無也?若亦有之,則雄之爲<玄>不亦善乎?不然,則<玄>之離亦贅矣。自<復>、而爲<乾>、<坤>,十有二卦,皆以陰陽之消長,分居十二月,謂之“闢卦”,則固有序矣。其餘一月而四卦之序云何?且如<中孚>、<頤>,何以爲一日之卦也?曰公卿,大夫,侯者、何謂也?其所謂<屯>正於醜間時而左行,<蒙>正於寅間時而右行者,其旨可得聞歟?又一陽一陰者,<玄>相錯之法也,然<養>爲陽而<中>不爲陰;水、火、木、金、土者,<玄>相傳之法也,然<<爻守>>爲金而<羨>不爲土,其自相戾類如此,豈得無說哉?
*<範氏注太玄經解>十卷
右吳範望叔明注。其序雲:子?著<玄>,桓譚以爲絕倫,張衡擬<五經>。自侯芭受業之後,希有傳者。建安中,宋衷、陸績解釋之,文字繁猥。今以陸爲本,錄宋所長,訓理其義,爲十卷。且以<首>分居本經之上,以<測>散處<讚辭>之下。其前又有陸績序,以子?爲聖人云。
*<說玄>一卷
右唐王涯廣津撰。涯始以貞元丙子,終於元和己丑,二十六年間,注<太玄>爲六卷。今不之見,獨此書行於世。凡五篇:<明宗>一,<立例>二,<揲法>三。<佔法>四,<辨首>五。
*<宋惟?太玄解>十卷
右皇朝宋惟?注。惟?嘗得<太玄>古本於昭應。鹹平中知滑臺,取宋衷、陸績、範望三家訓解,別爲之注,仍作<太玄宗旨>兩篇附於後。其學蓋師濟東田告。司馬溫公所謂“小宋”者也。
*<徐庸注太玄經解>十卷
右皇朝徐庸注。庸,慶曆間人也。以範望<解>指義不的,因王涯、林氏諸解,重爲之注。取王涯<說玄>附於後,及自爲<玄頤>,通名之爲<太玄性總>。其自序云爾。又多改其文字,如以“仡”,以“?危”爲“?卮”,以“壯凡”爲“札乃”,以“孿”爲“絲”,以“稚”爲“推”之類。其所謂林氏者,?也。賈文元嘗閉?之奸妄於朝。
*<章氏太玄經注>十四卷,<疏>三十卷
右皇朝章?撰。嘉祐中,成都帥蔣堂獻其書於朝,詔書寵獎,賜號衝退處士。>實錄<稱:?,字隱之,雙流人,通經術,善屬文,性活淡,屏居林泉,以養生治氣爲事。
*<陳漸演玄>十卷
右皇朝陳漸撰。漸,堯佐族子也。<國史>有傳。凡十四篇。漸謂史以揚雄非聖人而作經,猶吳、楚僭王。按子?<法言><解嘲>止雲<太玄>,然則經非其自稱,弟子侯芭之徒尊之耳。
*<太玄淵旨>一卷
右皇朝張揆撰。
*<太玄經疏>十八卷
右皇朝郭元亨撰。元亨謂雄之作<玄>,傳之侯芭,後獨有張衡、桓譚、張華見而稱歎,吳郡鄒伯岐求本不能得。宋衷爲訓,陸績爲解,範叔明、王涯亦注之,皆未明白。元亨在蜀,自淳化末迄於祥符八年,僅三十年,撰成今疏。又云<太玄>潤色於君平,未知何所據而言然。
*<溫公集註太玄經>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集漢宋衷<解詁>、吳陸績<釋文>、晉範望<解贊>、唐王涯注<經>及<首測>、宋惟?通注、陳漸<演玄>、吳祕<音義>七家,爲此書。自慶曆至元豐,凡三十年始成。其直雲宋者,衷也;小宋者,惟?也。惟?、漸、祕皆國朝人。
*<易玄星紀圖>一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以溫公<玄歷>及邵康節<太玄準易圖>合而譜之,以見揚雄以首準卦非出私意,蓋有星候爲之機括。且辨正古今諸儒之失,如<羨>不當準<臨>,<夷>不當準<大壯>之類。凡此難與諸家口舌爭,觀譜則彼自屈矣,此譜之所以作也。
*<李氏注法言>十三卷
右漢揚雄撰。晉祠部郎中李軌注。雄好古學,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駁,不與聖人同,是非頗謬於經,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應之,撰此以象<論語>,號曰<法言>。每篇復爲序贊,以發其大意。然雄之學,自得者少,其言務擬聖人,靳靳然若影之守形,既錢所發明,又往往違其本指,正古人所謂書者僅毛而失貌者也。
*<溫公集註法言>十三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集晉李軌、唐柳宗元、國朝宋鹹、吳祕注。光自言:“少好此書,歷年已多,今輒採諸家所長,附以己意,名曰<集註>。凡觀書者,當先正其文,辨其音,然後可以求其義。故宋相公庠家有李祠部注本及<音義>,最爲精詳。宋、吳亦據李本,而其文多異同。今參以<漢書>,取其通者,以爲定本。先審其音,乃解其義”雲。
*<新序>十卷
右漢劉向子政撰。向當成帝時,典校書,因採傳記、行事、百家之言,刪取正辭美義可勸戒者,爲<新序>、<說苑>,共五十篇。<新序>陽朔元年上。世傳本多亡闕,皇朝曾子固在館中,日校正其訛舛而綴緝其放逸,久之,<新序>始復全。自秦之後,綴文之士有補於世者,稱向與揚雄爲最。雄之言,莫不步趨孔、孟;向之言,不皆?諸聖,故議者多謂雄優於向。考其行事,則反是。何哉?今觀其書,蓋向雖雜博,而自得者多,雄雖精深,而自得者少故也。然則向之書可遵而行,殆過於雄矣。學者其可易之哉?
*<說苑>二十卷
右漢劉向撰。以<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法誡><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式><談叢><雜言><辨物><修文>爲目。鴻嘉四年上之。闕第二十卷。曾子固校書,自謂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崇文舊書五篇合爲二十篇,又敘之。然止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
*<鹽鐵論>十卷
右漢桓寬撰。按班固曰:所謂鹽鐵議者,起始元徵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對原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教化可興。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爲此乃所以安邊境、制四夷國家大業,不可廢也。當時相詰難,頗有其議文。至宣帝時,汝南桓寬次公治<公羊春秋>,舉爲郎,至廬江太守丞。博通善屬文,推衍鹽鐵之議,增廣條目,極其論難,著數萬言,亦欲以究治亂,成一家之法焉。凡六十篇。
*<潛夫論>十卷
右後漢王符節信撰。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於俗,遂不得進,隱居著書三十六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范曄取其<貴忠>、<實貢>、<愛日>、<述赦>等五篇,以爲足以觀見當時風政。頗潤益其文。後韓愈亦贊其<述赦>旨意甚明雲。
*<中論>二卷
右後漢徐?偉長撰。?,“鄴下七子”之一也。曾子固嘗序其書,略曰:“始見館閣有<中論>二十篇,以爲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太宗稱嘗見?<中論復三年喪篇>,而今書闕此篇。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本非全書也。”?篤行全道,不耽世榮,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爲上艾長,又以疾不行。夫漢承秦滅學之後,百氏雜家,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自得於治心養性之方,去就語默之際,況於魏之濁世哉!?獨能考論六藝,其所得於內,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去就顯晦之大節,可不謂賢乎?今此本亦止二十篇,中分爲上、下兩卷。按<崇文總目>六卷,不知何人合之。李獻民雲:“別本有<復三年>、<制役>二篇。”乃知子固時尚未亡,特不之見爾。
*<家訓>七卷
右北齊顏之推撰。之推,本樑人,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諸子孫。
*<續家訓>八卷
右皇朝董正功撰。續顏氏之書。
*<家範>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纂,取經史所載賢聖修身齊家之法,分十九門,編類以訓子孫。
*<阮逸注中說>十卷
右隋王通之門人共集其師之語爲是書。通行事於史無考,獨<隋唐通錄>稱其有穢行,爲史臣所削。今觀<中說>,其跡往往僭聖人,模擬竄竊,有深可怪笑者。獨貞觀時,諸將相若房、杜、李、魏、二溫、王、陳皆其門人。予嘗以此爲疑。及見李德林、關朗、薛道衡事,然後知其皆妄也。通生於開皇四年,而德林卒以十一年,通?八歲,固未有門人。通仁壽四年,嘗一到長安,時德林卒已九載矣,其書乃有予在長安,德林請見,歸,援琴鼓<蕩>之什,門人皆г襟。關朗在太和中見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年甲辰,蓋一百七年矣,而其書有問<禮>於關子明。<隋書薛道衡傳>稱道衡仁壽中,出爲襄州總管,至煬帝即位,召還。<本紀>:仁壽二年九月,襄州總管周搖卒。道衡之出,當在此年也。通仁壽四年始到長安,是年高祖崩,蓋仁壽末也。又<隋書>稱“道衡子收,初生即出繼族父孺,養於孺宅,至於長成,不識本生。”其書有“內史薛公見子於長安,語子收曰:‘汝往事之。’”用此三事推焉,則以房、杜輩爲門人,抑又可知矣。
*<元經>十卷
右隋王通撰,唐薛收傳,皇朝阮逸學。起晉惠帝太熙元年,終於陳亡。予從兄子逸仕安康,嘗得其本,歸而示四父,四父讀至“帝問哇鳴”,哂其陋曰:“六籍奴婢之言不爲過”。按<崇文>無其目疑逸依託爲之。
*<帝範>一卷
右唐太宗撰。凡十二篇,今存者六篇。貞觀末,著此書以賜高宗。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其末頗以汰侈自咎,以戒高宗,俾勿效已。殊不知閨門之內,{斬心}德甚多,豈特太侈而已哉!武后之立,實有自來。不能身教,多言奚益,悲夫!
*<臣範>二卷
右唐則天皇后武氏撰。“範”或作“軌”。武氏稱制時,嘗詔天下學者習之,尋廢。本十篇,今闕其下五篇。
*<大和辨謗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先是,唐次撰<辨謗略>。至大和中,文宗詔德裕、裴?等續益唐事,刪爲三卷,上之。
*<法語>二十卷
右南唐劉鶚撰。鶚,甲戌歲擢南唐進士第,實開寶七年也。著書凡八十一篇,言治國立身之道。徐鉉爲之序。
*<聱隅子?欷瑣微論>十卷
右皇朝黃?撰。聱隅子,?自號也。其敘略曰:“聱隅者,?物之名;?欷者,瑣微者,述之之謂,故以名其書。”
*<弟子記>一卷
右皇朝劉敞原父撰。記其門人答問之言。楊慥、王安石之徒書名,王深甫、歐陽永叔之徒書字。
*<潛虛>一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撰。光擬<太玄>撰此書,以五行爲本,五五相乘爲二十五,兩之得五十。首有氣、體、性、名、行、變、解七圖,然其辭有闕者,蓋未成也。其手寫草藁一通,今在子健侄房。
*<周子通書>一卷
右皇朝周敦頤茂叔撰。茂叔師事鶴林寺僧壽涯,以其學傳二程,遂大顯於世。此其所著書也。
*<正蒙書>十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張舜民嘗乞追贈載於朝雲。橫渠先生張載著書萬言,名曰“正蒙”。陰陽變化之端,仁義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亂國家之經。罔不究通。方之前人,其孟軻、揚雄之流乎?此書是也。初無篇次,其後門人蘇?丙等區別成十七篇雲。
*<帝學>十卷
右皇朝範祖禹編纂自古賢君下迨祖宗務學事蹟爲一篇,以勸講。淳夫,元祐時在講筵八年。詰旦當講,前一夕,正衣冠儼然如在上前,命子弟侍坐,先按講其說。平時語若不出諸口,及當講,開列古義,仍參之時事,以爲勸戒。其音琅然,聞起興起。東坡嘗曰:“淳夫講書,言簡義明,粲然成文章,爲今講官第一。
*<漁樵對問>一卷
右皇朝張載撰。設爲答問,以論陰陽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奧雲。邵氏言其祖之書也,當考。
*<程氏雜說>十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門人雜記其師之言。
*<信聞記>一卷
右皇朝張載撰。雜記經傳之義及辨釋老之失。
*<理窟>二卷
右題曰金華先生,未詳何人。蓋爲二程、張氏之學者。
*<儒言>一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其書蓋辨正王安石之學違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