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齋讀書志卷六

◎實錄類

*<唐高祖實錄>二十卷

右唐房玄齡等撰。太宗詔玄齡與許敬宗、敬播同修,起創業,盡武德九年。貞觀十七年書成。

*<唐太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許敬宗等撰。起即位,盡貞觀二十三年。初,貞觀十七年,房玄齡、許敬宗、敬播撰<今上實錄>,止十四年,成二十卷。永徽五年,無忌與史臣續十五年後,盡昭陵事,合四十卷。其後敬宗改定。

*<唐高宗實錄>三十卷

右唐劉知幾等撰。起即位,盡永淳二年,凡二十九年。初,令狐德?、許敬宗等撰錄,止顯慶三年,成二十卷,上之。後知幾與吳兢續成。

*<唐則天實錄>二十卷

右唐吳兢撰。初,神龍二年,詔武三思、魏元忠、祝飲明、徐彥伯、柳同、崔融、岑義、徐堅撰錄,三十卷。開元四年,兢與知幾刊修成此書上之。起嗣聖改元甲申臨朝,止長安四年甲辰傳位,凡二十一年。

*<唐中宗實錄>二十卷

右唐吳兢撰。起神龍元年復位,盡景龍四年,凡六年。

*<唐睿宗實錄>十卷

右唐劉知幾撰。知幾與吳兢先修<太上皇實錄>,起初誕,止傳位,凡四年。後續修益,止山陵。

*<唐玄宗實錄>一百卷

右唐元載等撰。起即位,盡上元三年,凡五十年。安史之亂,玄宗<起居注>亡。大曆中,史官令狐?亙裒掇詔策,備一朝之遺闕,開元、天寶間君臣事多漏略。

*<唐肅宗實錄>三十卷

右唐元載等撰。起即位,盡後元年,凡六年。

*<唐代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令狐?亙撰。初,詔?亙撰<實錄>,未成書,貶官,卒。元和二年,子丕上之。當時名臣如房?不立傳,抗直如顏真卿,略而不載,時譏漏略。起寶應元年壬寅,止大曆四年己未,凡十七年。

*<唐德宗實錄>五十卷

右唐裴?等撰。起即位,盡貞元二十一年,凡二十五年。元和二年,詔蔣?、樊紳、林寶、韋處厚、獨孤鬱同修。

*<唐順宗實錄>五卷

右唐韓愈撰。起貞元二十一年乙酉正月,止永貞元年丙戌八月。初,愈撰錄書禁中事爲切直,閹官不喜,訾其非實。文宗時,詔路隋刊正。隋建言:“衆議以刊修非是,李宗閔、牛僧孺謂史官李漢、蔣系皆愈之?胥,不可參撰,俾臣下筆。臣謂不然,且愈之所書,非已自出,元和以來,相循逮今。漢等以嫌,無害公誼,請條其甚謬誤者,付史官刊定。”詔レ去元和、永貞間數事爲失實,餘不復改。

*<唐憲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路隨等撰。起即位,盡元和十五年。初,穆宗長慶二年,詔監修國史杜元穎與史官韋處厚、路隨、沈傳師、鄭瀚、宇文籍等修<元和實錄>,未及成書。大和四年,隨與蘇景裔、陳夷行、李漢、蔣系續成上之。統例取捨,皆出處厚焉。

*<唐穆宗實錄>二十卷

右唐路隋等撰。起即位,盡長慶四年。案<文宗實錄>:太和四年隋與蘇景裔等上<憲宗實錄>,後有王彥威、楊漢公、蘇滌、裴休,併爲史官雲。

*<唐敬宗實錄>十卷

右唐李讓夷等撰。起長慶四年甲辰即位,止寶曆二年丁未,凡三年。武宗會昌中,詔史官陳商、鄭亞同修,讓夷監修,書成上之。

*<唐文宗實錄>四十卷

右唐魏?等撰。起即位,盡開成五年,凡十四年。宣宗大中八年,史官蔣偕、牛叢、王諷、盧告同修。

*<唐武宗實錄>一卷

右唐韋保衡等撰。武宗以後,實錄皆亡,今存止會昌元年正月、二月。國朝宋敏求次道嘗補<宣宗實錄>三十卷,<懿宗實錄>三十卷,<僖宗實錄>三十卷,<昭宗實錄>三十卷,<哀宗實錄>八卷,通百二十八卷。世服其博聞。

*<建康實錄>二十卷

右唐許嵩撰。始自吳,起漢興平元年,終於陳未禎明三年,南朝六代四十帝、四百年間,君臣行事及土地山川、城池宮苑、制置興壞,用存古蹟。其有異事則注之,以益見聞。按南朝四百年,除西晉平吳之年並吳首事之年,三百三十一年而已。吳大帝在武昌七年,梁元帝都江陵三年,其實在建康宮,三百二十一年也。十父按:“嵩自敘此書雲‘使周覽而不繁,約而無失’,然自順帝已後,復爲紀傳而廢編年,其間重複一事相?牾甚衆,至於名號稱謂,又絕無法。蓋亦煩而多失矣。

*<蜀高祖實錄>三十卷

右僞蜀李昊撰。高祖者,孟知祥也。昊相知祥子昶時被命撰。起唐鹹通甲午,終於僞明德元年甲午,凡六十二年。

*<重修太祖實錄>五十卷

右皇朝李沆等撰。鹹平中,真宗以前錄漏略,詔錢若水、王禹偁、李宗諤、樑顥、趙安仁重加刊修,呂端監修。端罷,沆代。二年,書成奏御。沆表雲:“前錄天造之始,國姓之源,發揮無取,削平諸國,僭主僞臣,頗亡事蹟。今之所正,率由典章,又益諸臣傳一百四人。”按書太宗不夯市及杜太后遺言,與司馬溫公所書不同,多類此。

*<大宗實錄>八十卷

右皇朝錢若水等撰。至道三年,命若水監修,不隸史局。若水即引柴成務、宋度、吳淑、楊億爲佐,鹹平元年書成,上於朝。起即位,至至道三年丁酉三月,凡二十年。初,太宗有馴犬常在乘輿側,及崩,犬輒不食。李至嘗作歌紀其事,以遺若水,其斷章曰:“白麟赤雁君勿書,勸君書此懲浮俗。”而若水不爲載。呂端雖爲監修,而未嘗蒞局,書成,不署端名,至抉其事以爲專美,若水援唐朝故事若此者甚衆,時議不能奪。世又傳億子娶張洎女而不終,故洎傳多醜辭。嗚呼!若水及億,天下稱賢,尚不能免於流議若此,信乎執史筆者之難也。

*<真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王欽若等撰。起藩邸,止乾興元年壬戌二月,凡二十六年。乾興元年,詔李維、晏殊、孫?、宋綬、陳堯佐、王舉正、李淑同修,馮拯監修。拯卒,欽若代。天聖二年,書成奏御。

*<仁宗實錄>二百卷

右皇朝李沆等撰。起藩邸,盡嘉祐八年三月,凡四十二年。嘉祐八年十二月,詔韓琦提舉,王?、賈黯、範鎮修撰,宋敏求、呂夏卿、韓維檢討。治平中,又命陳薦、陳繹同編修。熙寧二年奏御。

*<英宗實錄>三十卷

右皇朝曾公亮等撰。起藩邸,盡治平四年九月,凡四年。熙寧元年正月,詔公亮提舉,呂公著、韓維修撰,孫覺、曾鞏檢討。三月,又以錢藻檢討,四月,又以王安石、吳充爲修撰。二年七月,書成上之。

*<神宗實錄>二百卷

右皇朝呂大防等撰。起藩邸,止元豐八年三月,凡十九年。

*<神宗朱墨史>二百卷

右皇朝元祐元年,詔修<神宗實錄>,鄧溫伯、陸佃修撰,林希、曾肇檢討,蔡確提舉。確罷,司馬光代。光薨、呂公著代。公著薨,大防代。六年奏御。趙彥若、範祖禹、黃庭堅後亦與編修,書成賞勞,皆遷官一等。紹聖中,諫官翟思言:“元祐間,呂大防提舉<實錄>,祖禹、庭堅等編修,刊落事蹟,變亂美實,外應奸人詆誣之辭。”宣和中,或得其本于禁中,遂傳於民間,號<朱墨史>雲。

*<哲宗前錄>一百卷,<後錄>九十四卷

右皇朝蔡京撰。<前錄>起藩邸,盡元祐七年十二月,<後錄>起紹聖元年正月,盡元符三年正月,共十三年。京之意以宣仁垂簾時,政非出於上,故分<前>、<後錄>,蓋誣之也。

*<重修哲宗實錄>一百五十卷

右紹興四年三月壬子,太上皇帝顧謂宰臣朱勝非等曰:“神宗、哲宗兩朝史錄,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當重別修定。著<唐鑑>範祖禹有子名衝者,已有召命,可促來,令兼史事”。臣勝非奏曰:“神宗史緣添入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蔡京、蔡卞之手,議論多不公。今蒙聖諭,命官刪定,以昭彰二帝盛美,天下幸甚。十八日丙申,新除宗正少卿、兼直史館範衝,辭免恩命。勝非奏曰:“衝謂史館專修神宗、哲宗史錄,而其父祖禹元祐間任諫官,後坐章疏議論,責死嶺表。而<神宗實錄>又經祖禹之手,今既重修,則凡出京、卞之意及其增添者,不無刪改。儻使衝預其事,恐其黨未能厭服”。上曰:“以私意增添,不知當否?”勝非曰:“皆非公論”。上曰:“然則刪之何害?紛紛浮論,不足恤也。”勝非曰:“範衝不得不以此爲辭。今聖斷不私衝亦安敢有請”。上覆愀然,謂勝非等曰:“此事豈朕敢私!頃歲昭慈聖獻皇后誕辰,因置酒宮中,從容語及前朝事。昭慈謂朕曰:‘吾老矣,幸相聚於此,他時身後,吾復何患?然有一事,當爲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后,求之古今母后之賢,未見其比。因奸臣快其私憤,肆加誣謗,有玷盛德。建炎初,雖嘗下詔辨明,而史錄所載,未經刪改,豈足傳信後世?吾意在天之靈,不無望於官家也。’朕每念此,惕然於懷,朝夕欲降一詔書,明載昭慈遺旨,庶使中外知朕修史之本意。勝非進曰:“聖諭及此,天下幸甚”!臣仰惟神宗、哲宗兩朝實錄,以太上皇帝聖意先定,爰命宰臣悉令刪修,故具載聖語於篇末雲。

*<徽廟實錄>二十卷

右皇朝程俱撰。先是汪藻編<庚辰以來詔旨>,頗繁雜。俱刪輯成此書,且附以靖康、建炎時事。

*<元符庚辰以來詔旨>三卷

右皇朝汪藻編徽宗即位後詔旨,未全。

*<邵氏辨誣>一卷

右皇朝邵伯溫撰。辨蔡卞、章?、邢恕誣罔宣仁欲廢哲宗立徐邸事。

◎雜史類

*<汲蒙周書>十卷

右晉太康中汲郡與<穆天子傳同>得,晉孔晁注。蓋孔子刪採之餘,凡七十篇。古者天子諸侯,皆有史官,惟書法信實者行於世。秦、漢罷黜封建,獨天子之史存,然史官或怯而阿世,貪面曲筆,虛美隱惡,不足考信。惟宿儒處士,或私有記述,以伸其志,將來賴以證史官之失,其弘益大矣。故以司馬遷之博聞,獨採數家之言,以成其書,況其下者乎?然亦有聞見卑淺,記錄失實,胸臆偏私,褒貶弗公,以誤後世者,是在觀者慎擇之矣。

*<吳越春秋>十二卷

右後漢趙曄撰。吳起太伯,盡天差;越起無餘,盡勾踐。內吳外越,本末鹹備。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右唐李延壽撰。延壽父太師,嘗謂宋、齊逮周、隋,南北分隔,南謂北爲“索虜”,北謂南爲“島夷”,欲改正,擬<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壽後預修<晉>、<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論體,總敘八代。北起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爲二史。刪煩補闕,過本史遠甚,至今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獨闕本志而<隋書>有之,故<隋書>亦傳於世。

*<西京雜記>二卷

右晉葛洪撰。初序言:“洪家有劉子駿<漢書>百卷,乃當時欲撰史錄事,而未得締思,無前後之次,雜記而已。從學者始甲乙之,終癸爲十卷。以其書校班史,殆全取劉書耳。所餘二萬許言,乃鈔撮之。析二篇以裨<漢書>之闕,猶存甲乙裒次。”江左人或以爲吳均依託爲之。

*<五代新說>二卷

右唐張詢古撰。以樑、陳、北齊、周、隋君臣雜事,分三十門纂次。

*<高氏小史>一百二十卷

右唐高峻撰。以司馬遷<史>至<陳>、<隋書>,附以唐實錄,纂其要,分十例,爲六十卷。後其子<辶向>析而倍之。

*<南部煙花錄>一卷

右唐顏師古撰。載隋煬帝時宮中祕事。僧志徹得之於官閣┺筆中。一名<大業拾遺記>。

*<大業雜記>十卷

右唐杜寶撰。起隋仁壽四年煬帝嗣位,止越王侗皇太三年王世充降唐事。

*<貞觀政要>十卷

右唐吳兢撰。兢以唐之極治,貞觀爲最,故採時政之可備勸戒者,上之於朝。凡四十篇。

*<大唐新語>十三卷

右唐劉肅撰。輯唐故事,起武德止大曆,分爲三十類。

*<明皇雜錄>二卷

右唐鄭處晦撰。記孝明時雜事。別錄一卷,題<補闕>,所載十二事。

*<開元傳信記>一卷

右唐鄭?撰。紀開元、天寶傳聞之事,故曰“傳信”。

*<國史補>二卷

右唐李肇撰。起開元,止長慶間事。初,劉飠束記元魏迄唐開元事,名曰<國朝傳記>,故肇續之。

*<幸蜀記>三卷

右唐李匡文、宋巨、宋居白撰。初,匡文<記>盡孝明崩,巨<記>止於歸長安,敘事互有詳略。居白合二<記>,以宋爲本,析李爲注,取二序冠篇,復掇遺事增廣焉。

*<次柳氏舊聞>一卷

右唐李德裕撰。上元中,史臣柳芳與高力士同竄黔中,爲芳言開元、天寶年中事,乃論次,號<問高力士>。李吉甫與芳子冕,真元中俱爲尚書郎,嘗道力士之說,吉甫每爲其子德裕言。歲祀既久,遺藁不傳,但記十七事。後文宗訪力士事於德裕,德裕編次上之。多同<明皇雜錄>。

*<開成承詔錄>二卷

右唐李石撰。石與鄭覃、李固言相文宗,錄當時延英奏對事。開成乃其時年號。

*<兩朝獻替記>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德裕相文宗、武宗,錄當時奏對論。

*<開元昇平源記>一卷

右唐吳兢載姚崇以十事要明皇。

*<金鑾密記>一卷

右唐韓?撰。?,天覆中爲翰林學士,從昭宗西幸。朱溫圍岐三年,?因密記其謀議及所見聞事,止於貶濮州司馬。予嘗謂?有君子之道四焉:唐之末,南北分朋而忘其君,?,崔胤門生,獨能棄家從上,一也;其時?紳無不交通內外,以?取爵位,?之謂矣。而宋子京薄之,奈何?一本?天覆二年、三年各爲一卷,首尾詳略頗不同,互相讎校,凡改正千有餘字雲。

*<大和辨謗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先是,唐次錄周、秦迄隋忠賢罹讒謗事,德宗覽之不悅。後,憲宗以爲善,命令狐楚等廣之,成十卷。至大和中,文成上之。

*<南部新書>五卷

右皇朝錢希白撰。記唐故事。

*<晉公談錄>三卷

右皇朝丁謂撰。多皇宋事。每章之首,皆稱“晉公言”,不知何人爲潤益。初,董志彥得之於洪州潘延之家。延之,晉公甥,疑延之所爲。

*<建炎日曆>五卷

右皇朝汪伯彥撰。記太上皇帝登極時事。

*<五代史闕文>一卷

右皇朝王禹偁撰。錄五代史筆避嫌漏略者,以備闕文,凡一十七事。

*<英宗朝諸臣傳>三卷

右不知何人於<英廟實錄>中摘出,凡四十二人。

*<元和朋黨錄>一卷

右唐馬永易記牛、李朋黨始末,自牛僧孺試賢良,迄令狐?去位。

*<東觀奏記>三卷

右唐裴廷裕撰。昭宗時,長安寇亂相仍,自武宗以後,日曆、起居注散軼不存,詔史臣撰宣、懿、僖三朝<實錄>。廷裕次<宣宗錄>,特採大中以來耳目聞見,撰次此書,奏記於監修杜讓能以備史閣討論雲。

*<桂苑叢談>一卷

右題雲馮翊子子休撰。雜記唐朝雜事僖、昭時,當是五代人,李邯鄲雲姓嚴。

*<耳目記>二卷

右題雲劉氏,未詳何時人。雜記唐末五代事。

*<入洛記>一卷

右蜀王仁裕撰。仁裕隨王衍降,入洛陽,記往返途中事並其所著詩賦。

*<中朝故事>二卷

右僞唐尉遲?撰。記唐懿、昭、哀三朝故事,故曰“中朝”。

*<唐餘錄>六十卷

右皇朝王?奉詔撰。?芟<五代舊史>繁雜之文,採諸家之說,仿裴松之體附註之。以本朝當承漢、唐之盛,五代,則閏也,故名之曰<唐餘錄>。寶元二年上之。溫公修<通鑑>,間亦採之。

*<唐末?聞錄>一卷

右皇朝閻自若纂。乾德中,王普<五代史>成。自若之父觀之,謂自若曰:“唐末之事,皆吾耳目所及,與史冊異者多矣。”因話見聞故事,命自若志之。

*<五代補錄>五卷

右皇朝陶嶽撰。祥符壬子,嶽以五季史書闕略,因書所聞,得一百七事。

*<呂夏卿兵志>三卷

右皇朝呂夏卿撰。公武得之於宇文時中,季蒙題其後雲:“夏卿修<唐史>,別著<兵志>三篇,自祕之,戒其子弟勿妄傳。鮑欽止吏部好藏書,苦求得之。其子無爲太守恭孫偶言及,因懇借抄錄於吳興之山齋。

*<建隆遺事>一卷

右皇朝王禹偁記太祖事十。按太祖開寶九年十月癸丑,崩於萬歲殿。先是,趙普以六年罷爲河陽節度使,盧多遜至太平興國元年始除平章事,太祖崩時,宰臣蓋薛居正、沈倫也。今此雲:“上將晏駕,前一日,召宰臣趙普、盧多遜入宮。”其繆甚矣。世多以其所記爲然,恐不足信也。

*<祖宗獨斷>一卷

右皇朝陸經記祖宗獨斷凡十事。

*<龍飛日曆>一卷

右皇朝趙普撰。記顯德七年正月藝祖受禪事。是年改元建隆,三月,普撰此書。普時爲樞密學士。

*<聖宗掇遺>一卷

右皇朝餘靖撰。記國初至仁宗君臣美事,以備史闕。

*<景命萬年錄>一卷,<藝祖受禪錄>一卷

右皆未詳撰人。記趙氏世次,藝祖歷試,迄受禪事。

*<三朝政錄>二十卷

右皇朝富弼上言,欲選官置局,將三朝典故,編成一書。即命王洙、餘靖、孫甫、歐陽修編修,分別事類,成九十六門。

*<仁宗政要>四十卷

右皇朝張唐英撰。

*<溫公紀聞>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記賓客所談祖宗及當時雜事。

*<筆錄>一卷

右皇朝王曾撰。皆國朝雜事。

*<嘉祐時政記>一卷

右皇朝吳奎、趙?、歐陽修記立英宗事,並賈易<論韓琦定策疏>附於後。

*<隆平集>二十卷

右皇朝曾鞏撰。記五朝君臣事?責。其間記事多誤,如以<太平御覽>與<總類>爲兩書之類。或疑非鞏書。

*<碧???>一卷

右皇朝梅堯臣聖俞撰。昭陵時,有御馬名“碧???”,以旋毛貴;用以名書者,詆當時鼎貴之人,然其意專在範文正也。頃年獲拜趙氐姑於恭南,因質此事之誕信。答曰:“異哉!聖俞作謗書以誣盛德,蓋誅絕之罪也。”

*<神宗寶訓>二十卷

右皇朝林ж撰。ж,希之?至也,剽聞神宗聖政,輒私記錄,分一百門,以續五朝<寶訓>。崇寧上於朝。

*<曾相手記>三卷

右紹聖初,元祐黨禍起,曾布知公論所在,故對上之語多持兩端,又輒增損以著此書雲。

*<濮王申陳>一卷

右記治平中,對濮安懿王時宰相奏狀及臺諫言章。

*<歐陽濮議>四卷

右皇朝歐陽修撰。其序雲:“武之作,人皆謂君可伐,濮議之興,人皆謂父可絕。盟津之會,夷、齊不食周粟而餓死,世未之知也,後五百年得孔子而後顯。然則濮議其可與庸人以口舌爭一日耶?”熙寧初,永叔知亳州日,書成上之。蘇子瞻,永叔客也,亦以臺諫之論爲直雲。

*<王氏日錄>八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撰。紹聖間,蔡卞合曾布獻於朝,添入<神宗實錄>。陳瑩中謂安石既罷相,悔其執政日無善狀,乃撰此書,歸過於上,掠美於己,且歷詆平生所不悅者,欲以欺後世,於是著<尊堯集>及<日錄不合神道論>等十數書。此書起熙寧元年四月事,蓋安石攻呂惠卿時。瑩中謂蔡卞除去安石怒罵惠卿之語,其事當在此際也。

*<邵氏聞見錄>二十卷

右皇朝邵伯溫子文撰。記國朝雜事,迄紹興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親接前輩,得前言往行爲多,類之成書。其父雍也。

*<傳信錄>十卷

右皇朝鮮于綽大受撰。記國朝雜事,多言元豐後朝廷政事得失、人物賢否也。

*<金人背盟錄>七卷,<圍城雜記>一卷,<避戎夜話>一卷,<金國行程>十卷,<南歸錄>一卷,<朝野僉言>一卷

右皇朝汪藻編。記金人叛契丹,迄於宣和乙巳犯京城。<圍城雜記>等五書,皆記靖康時事也。

*<順昌錄>一卷

右紹興十年劉?破女真於順昌城下,其徒紀其功雲。

*<紹運圖>一卷

右未詳何人所撰。自伏羲迄皇朝神廟五德之傳及紀事,皆著於篇雲。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