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十一.七
记者:您的长篇小说《梦回青河》目前正在大陆拍连续剧(四十一集),据说十一月初将在浙江开机,可否透露一点导演,主要演员的情况?
(注:《梦回青河》以三十年代抗战初期浙东水乡为背景,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创作灵感,通过林氏大家族动乱时期的悲欢离合,以几个姑表亲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艺术地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在爱情和欲望中的状态,在善与恶交织以及美与丑的激烈碰撞中,人性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永恒追求。贯穿该剧的王美云、赵定玉与林国一三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加之小说“大家庭”故事的风格,使其被誉为民国时代的“红楼梦”。)
于梨华:我这个月二十二号就要去大陆,先到北京见编剧远方,我和远方合作非常愉快,然后会到杭州拍摄现场。导演是陈国军,他曾执导《大清炮队》、《趟过男人河的女人》。刘雪华将扮演德贤,一个虐待前夫女儿美云的女人。其他演员有台湾的柯奂如饰演定玉,大陆的杨紫茳演国一、何琳演美云,李子雄、杜雨露、苗圃、李琳、王伯昭、等实力派演员。该剧音乐由台湾著名音乐人陈彼得担纲制作,蔡琴、潘越云等歌手将有望主唱。
记者:《梦回青河》被喻为民国时代的《红楼梦》,您创作的灵感和您幼时的经历有关吗?小说中的人物您最喜欢哪一位?
于梨华:有关系的。《梦回青河》是我的第一个长篇,一般来讲,第一个长篇总是会带有一点半自传性质,我童年的经历对我有一定的创作影响。小说中我最喜欢美云,那个超凡不俗的女孩子。我自己年轻时候的个性和小说中的定玉比较相近,小说也正是以定玉的角度“我”来写的。如果让我写现代女孩子的生活,我感觉比较难,因为我和她们已经脱节了。《梦回青河》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作品。
记者:您是早期“留学生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可否请您谈谈目前留学生文学的创作?
于梨华:我现在对“留学生文学”已经有点陌生了,主要是我现在与留学生接触也不太多了,和学界也分开了,我目前在写老年人的生活。但我或多或少还是接触到一些留学生,现在留学生毕业以后有很多出路,不仅仅只留在学界,可以开公司,找工作等等。我觉得现在的留学生比我们当时的留学生要现实得多,要会享受一些。现在不仅有“留学生文学”,还有“移民文学”,“副刊文学”,“纪实文学”和“网络文学”等等。
记者:您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可以说是当年“台湾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请问您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出国热”,看到别人出国,他也离开台湾去了美国。临行前,他对校门前的棕榈树许了愿:“自己也要像它们的主干一样,挺直无畏,出人头地”。到了美国,他边工作边学习,历尽艰辛,因远离故土、亲人而引起的孤独和寂寞使他无所适从。他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欢乐。他虽然也谋有教职,却在从事被人认为最没有出息的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国十年了,甚至连婚姻都无望。他回到了台湾,想在台湾和亲人中间松散一下“整个身体和精神”,希望能找到一个归宿,作一番自己觉得有用的事;但当他返回台湾后,却发现自己原来仍是一个“客”。在美国,牟天磊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寂寞的中国人;在台湾,牟天磊接触到的仍然是一颗颗寂寞的心。牟天磊的感伤情绪,是“没有根的一代”的寂寞与苦闷。)
于梨华:我写得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留学生生活。这本书对由台去美的留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事后面的事实令人思索:到美国去读书、进修、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恼的。……其中牟天磊的经验,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许许多多年轻人的。他的‘无根’的感觉,更是他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受的。……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无家可归的困难,但一九八○年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的,他们有家,学成了回家,他们有国,学成了归国。如果是因为不满现实而出国,出国后更应该有能力回去改善那个现实;如果是向往美国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够年轻人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很多留学生把“利”看得比“名”重要,毕业后留在学界的也并不多。我有一篇散文叫《三十五年后的牟天磊》,讲的是现在的一些留学生观念和生活。
记者:您如何看待长篇小说中故事情节、结构总体之间的关系?
于梨华:对长篇小说来讲,我一般都要酝酿很久,写一部长篇通常都需要几年的时间。在开始写之前,我会把人物,时间,地点,章节都列个表,这样心里有个总体的安排。当然具体写的时候还会做一定的变动。我很注重情节和人物,以及总体安排等等。这是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需要走的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本书写的时候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之前其实已经酝酿了很久,牟天磊这个人物在心里存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那个时候资料特别多,所以还算是写得比较快的。作家写长篇小说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要不然就会半途而废。
记者:您的写作受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
于梨华:都有。我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的书桌边上一直都放着中国古典诗词,元曲等等,经常会翻翻。外国文学我是天天都要看的,除了non-fiction以外,小说是一直都要借来看的,当代的、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等等。这是作为一个作家最基本的薰陶。
记者:您作品的读者群会是那些呢?
于梨华:我想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于梨华是谁吧。我现在在加州,我感觉我的读者群都是四五十岁左右的,我最多的读者是中年人,大部分是台湾来的,不过现在大陆也出版了我的很多书,像刚刚出版的《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这本书现在在大陆销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