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梨华浙江省镇海县人。一九三一年生于上海。抗日战争前,因父亲职务的关系,举家迁到福建省。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最后定居于四川省成都。抗战胜利后,全家先回到上海,然后返回乡下居住。一九四七年底因父亲派到台湾接收糖厂,第二年于梨华也去台并转学到台中女子中学。她在台中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写作,她的第一篇文章是评论沈从文的《边城》。
一九四九年于梨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到历史系。在大学读书时仍不断写作,初期的小说大都发表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因此在同学中颇负文名。
一九五三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同时九月赴美留学。一九五四年入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新闻系。一九五六年获硕士学位同年。
一九六五年任教于纽约州市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选讲、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报章杂志选)、中文会话、中文写作等课程,并从事创作。
一九六八年搬至纽约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奥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执教,兼任教中国现代文学。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一九九三年退休移居旧金山湾区
※※于梨华著作表
一九五六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夏,以英文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得米高梅公司在该校设立的文艺奖(Samuel Goldwgn Creative Writing Award)第一名,得奖的短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Sorrow at the End of the Yangtze River)翌年发表于校内杂志Uclan上。
【梦回青河】长篇小说。一九六三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
※一九六三年中广八点档广播剧。
※一九六六年,为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二○○四年大陆拍成电视剧。
【归】短篇小说集。一八六三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也是秋天】中篇集。一九六四年,台湾文星出版社。
【变】长篇小说。一九六五年,香港正文出版社。
【雪地上的星星】短篇小说集。一九六六年,台湾皇冠出版社。
※其中《母与子》于一九七二年拍为电影,改名《母亲三十岁》。嘉禾公司出品。宋存寿导演,李湘、秦汉主演。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长篇小说。一九六五年,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八○年大陆出版
※获一九六七年台湾嘉新文艺奖。
※一九六八年李翰祥购得电影版权。
【白驹集】短篇小说集。一九六九年,台湾仙人掌出版社初版。
※其中《柳家庄上》电影版权由宋存寿于一九七二年购得。
【焰】长篇小说。一九六九年,台湾皇冠出版社。
【会场现形记】短篇小说集。一九七二年,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
【考验】长篇小说。一九七四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二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典藏版出版。
【新中国的女性】短篇小说集。一九七七年,香港七十年代出版社。
【谁在西双版纳】游记故事集。一九七八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傅家的儿女们】长篇小说。一九七八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三人行】长篇小说。一九八○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以上十四本长短篇著作,于一九八一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全集。
【寻】短篇小说集。一九八六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于梨华作品集】一九八八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录长短篇著作十余种。
【相见欢】短篇小说集。一九八九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美国的来信】一九八九年,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情尽自选集】一九九○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别西冷庄园】散文集,二○○二年,台北瀛舟出版社出版。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二○○四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彼岸】长篇小说。二○○九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秋山又几重】短篇小说集。二○○九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翻译作品※※※
※英译中
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 by Katherine Ann porter(【盛开的犹大花】凯塞琳.安.波得)
A Roman Holiday by Edith Wharton(【罗马假日】伊德丝华顿)
Edith Wharton(【伊德丝华顿其人】)
※中译英
In Liu Village(【柳家庄上】)自译,收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一九七○-一九七○edited by Joseph Lau and Timothy Ross,哥伦比亚大学出版。
Glass Marble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Ground(【撒了一地的玻璃球】)译者:萧廉任,收在【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台湾】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Ⅱ,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
Nightfall(【暮】)译者:Vivian Hsu,收入Born of the Same Roots,印第安那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