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

關羽 簡文 李密 劉文靜 李金才 李靖 郭齊宗 唐休璟 李盡忠 封常清 李光弼

----------------------------------------


關羽

蜀將關羽善撫士卒而輕士大夫;張飛敬禮士大夫而輕卒伍。二將俱不得其中,亦不得其死。(出《獨異志》)

【譯文】

西蜀大將關羽善撫慰士卒而輕視士大夫,張飛則尊重士大夫而輕視士兵,他倆的作法都有些偏頗。他倆的死,就是因爲他倆的偏頗作法而促成的。

----------------------------------------


簡文

晉簡文道光武雲:\"漢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體,賢達之風。高祖則倜儻疏達,魏武則猜忌狹吝。\"(出《簡文談疏》)

【譯文】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評論漢光武劉秀說,漢朝歷代皇帝之中,他才智出衆。具有賢能通達之風。漢高祖劉邦也卓越不俗,通明暢達。魏武帝曹操則多疑嫉妒,心胸狹窄而且吝嗇。

----------------------------------------


李密

唐高祖報李密書曰:\"天生蒸人,必有司牧。當今爲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餘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唯冀早膺圖籙,以寧兆庶。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封於唐,斯榮足矣。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執子嬰於咸陽,非敢聞命。\"密得書甚悅,示其部下曰:\"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可定。\"後密兵敗,王伯當保河陽,密以輕騎歸之,謂伯當曰:\"兵敗矣,久苦諸君。我今自刎,請以謝衆。\"伯當抱密號叫。密復曰:\"諸公幸不相棄,當共歸關中。密身雖愧無功,諸君必保富貴。\"伯當贊其計。從入關者尚二萬人。高祖遣使迎勞,相望於道。密大喜,謂其徒曰:\"吾雖舉事不成,而恩結百姓。山東連城數百,知吾至,盡當歸唐。比於竇融,勳亦不細。豈不以一臺司見處乎?\"及至京,禮數益薄,執政者又來求財,意甚不平。尋拜光祿卿,封邢國公。未幾,聞其所部將帥,皆不附世充。高祖復使密領本兵往黎陽,招其將士敵時者。以經略王充,王伯當爲左武衛,亦令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復徵之。密懼,謀叛。伯當止密,不從。密據桃林縣城,驅掠畜產,直趨南山,乘險而東。遣人使告張善相,令應接,時史萬寶留鎮熊州,遣盛彥師率步騎數十追躡。至陸渾縣南七十里,彥師伏兵山谷。密軍半度,橫出擊之,遂斬密。年三十七。時徐勣在黎陽,爲密堅守。高祖遣使將密首以招之,勣發喪行服,備君臣之禮,表請收葬,大具威儀。三軍皆縞素,葬於黎陽山南五里。故人哭之,多有嘔血者。(出《譚賓錄》)

【譯文】

李淵復李密書中說:\"天生衆民,必須有人治理他們,這治理人,不是你是誰!我已年過五十,想也做不到了。我高興地依附你,唯一希望你早日接受上天的安排,以使萬民安寧。當年由於弟兄們的擁戴,我作了宗盟之長。你受封於唐,也是很榮耀的。推翻隋朝,象過去周與殷戰於牧野,一仗便決定了殷紂王的命運,現在還不能肯定;象抓秦朝的孺子嬰在咸陽那樣,現在還不能想。\"李密得書很高興。把李淵給他的信讓大家看說,唐公推舉我。天下不愁不安定。後來李密兵敗,當時王伯當正保衛河陽。李密領幾個隨從歸了王伯當。他對王說,我失敗了,這幾年連累了你們,我今天自刎,感謝你們,向衆位謝罪!王伯當抱着李密痛苦號叫。李密又說,感謝你們沒有嫌棄我,我們還應該同歸關中,重建大業。李密雖然無功,感覺很慚愧,但衆人保他富貴。王伯當很讚許他的計謀。重入關中的人馬還有兩萬多。李淵派使者前去迎接慰勞,在大道上相見,李密很高興,對手下人說,我雖然舉事不成,兵敗了,但百姓還是擁護我的。山東幾百個城鎮,知道我來了,也都能歸順唐朝。我與東漢的竇融相比,功勞也不小,豈能給我一個臺司小官當呢。等李密到京後,待遇逐漸差了,有權勢的官,又向他勒索財物,他很不服氣。不久,授他爲光祿卿,封爲邢國公。不久,聽說他的舊部將帥,都不聽王世充的指揮。李淵又派李密領兵去黎陽,招驀他舊部的將士,來限制管轄王世充。王伯當任左武衛,輔佐李密。走到了桃林,李淵又令李密回去。李密心懷恐懼,想謀叛,王伯當勸止,李密拒絕了。李密佔據了桃林縣城,搶掠牲畜糧食,驅趕馬匹,直奔南山,而後又東去,派人告訴張善相讓他接應。當時,史萬寶鎮守熊州,派盛彥師率數十名步騎追趕。在陸渾縣南七十里,彥師在山谷中設有伏兵,李密的軍隊走過一半,彥師攔腰出擊,斬殺了李密,李密時年三十七歲。當時,徐勣爲李密堅守黎陽。李淵派使者持李密首級。去招降徐勣。徐勣爲李密發喪,用君臣大禮,上表請求李淵答應收葬李密,喪儀規模很大,軍士都穿白衣戴孝,將李密葬在黎陽山南五里處。李密的舊部都大哭,有很多人哭得嘔了血。

----------------------------------------


劉文靜

劉文靜者爲晉陽令,坐與李密連姻,隋煬帝繫於郡獄。太宗以文靜可與謀議,入禁所視之。文靜大喜曰:\"天下大亂,非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無人?禁所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故來與君圖舉大計。\"文靜曰:\"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太宗笑曰:\"尹言正合人意。\"後使於突厥,文靜謂曰:\"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衆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即遣騎二千,隨文靜而至。高祖每引重臣同座共食。文靜奏曰:\"宸極位尊,帝座嚴重,乃使太陽俯同萬物,臣下震恐,無以措身。\"(出《譚賓錄》)

【譯文】

晉陽縣令劉文靜因與李密連姻獲罪,被隋煬帝囚禁在郡獄中。李世民認爲可以和劉文靜計議大事,便到獄中看他。劉文靜非常高興地說:\"現在天下大亂,沒有成湯(商)、武王(周)、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東漢)那樣的人才,是不能安定的。李世民說:\"你怎麼知道無人?監獄不是談兒女情長的地方。我是來和你商議大事的。\"劉文靜說:\"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用半年,帝業可成。\"李世民笑着說:\"你說的正合乎大家的意見。\"後來,讓劉文靜出使突厥,對突厥人說,我願和可汗的兵馬一同去京城,土地百姓歸入唐朝,金銀財寶突厥可以隨便去拿。突厥立刻派二千騎兵隨劉文靜進京。高祖李淵每次和大臣們同座共飲時,劉文靜便上奏說,皇帝的尊位,是至高無上的,您就象太陽一樣,哪能屈尊混同於一般事物?臣下感到震恐,都無法措手足了。

----------------------------------------


李金才

太宗嘗進白高祖曰:\"代傳李氏姓膺圖籙,李金才位望崇貴,一朝族滅,大人受命討捕,其可得乎?誠能平賊,即又功當不賞。以此求免,其可得乎?\"高祖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理。今日破家滅身亦由汝,化家爲國亦由汝。\"(出《譚賓錄》)

【譯文】

李唐掌權之前,李世民曾對李淵說:\"相傳李氏上應天命。當年李金才地位顯赫,聲望很高,卻受到滅族之禍。大人你現在奉命征討追捕,能得到什麼呢?就是你能平定了叛賊,有功也不一定賞你。用此來免除災禍,能得到麼?\"李淵說:\"我思量了一個晚上,你說的很有道理,從今天起,家破人亡由你,國家興旺也靠你。\"

----------------------------------------


李靖

貞觀十四年,侯君集、薛萬鈞等破高昌,降其王曲智盛,執之,獻捷於觀德殿。以其地爲西州,置交河、柳中等縣。其界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漢戊巳校尉之地。初突厥屯兵浮圖城,與高昌爲影響。至是懼而來降,其地爲延(明抄本\"延\"作\"庭\")州。突厥頡利可汗使執失思力入朝謝罪,請爲蕃臣。太宗遣唐儉等持節出塞安撫之。李靖、張公謹於定襄謀曰:詔使到彼,虜必自寬。選精騎,齎二十日糧,乘間掩襲,遇其斥候,皆以俘隨,奄到縱擊。遂滅其國。獲義城公主,虜男女十萬,頡利乘千里馬奔於西偏。靈州行軍張寶相,擒之以獻。(出《譚賓錄》)

【譯文】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侯君集、薛萬鈞等破高昌,虜高昌王曲智盛,綁送至京,在觀德殿獻俘。改高昌爲西州,設交河、柳中等縣。其面積爲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漢時此地即爲戊巳校尉之地。最初,突厥在浮圖城屯兵,與高昌城相呼應,後來,由於懼怕才投降了。其地爲延州,突厥人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入朝謝罪,請求做唐朝的蕃臣。唐太宗派遣唐儉等人持使者印信出塞安撫。李靖、張公謹在定襄覈計,說,朝庭的使者到了那裏,突厥的戒備必然鬆馳,我們選精良的騎兵,帶二十天的給養,乘機出擊。在路上遇到一個偵察兵,被俘虜了。接近延州突然發起進攻。滅了突厥國,抓獲了義城公主。虜男女十萬人。可漢頡利乘日行千里的好馬跑到西偏,被靈州行軍張寶相抓獲後,獻給了朝庭。

----------------------------------------


郭齊宗 高宗問:\"兵書所云,天陣、地陣、人陣,各何謂也?\"員半千越次對曰:\"臣睹載籍,此事多矣。或謂天陣、星宿孤虛也;地陣、山川向背也;人陣、編伍彌縫也。\"郭齊宗對曰:\"以臣愚見則不然。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得天陣也;兵在足食足兵,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此人陣也。若用兵,使三者去一,其何以戰?\"高宗嗟賞之,擢拜左衛胄曹也。(出《盧氏雜說》)

【譯文】

唐高宗問羣臣:\"兵書上說的天陣、地陣、人陣是指什麼說的?\"員半千超越順序回答說:\"臣看典籍上所載,這方面事很多。有的說天陣,指星宿是否合宜;地陣,指山川向背;人陣,指軍伍佈置是否嚴密。\"郭齊宗回答說:\"以臣的愚見,不是這樣。出師要正義,象天上降下的及時雨,才能得天陣;隊伍中要有足夠的糧食和士兵,能耕能戰,得地之利,這是地陣;士卒輕利,將師和睦,這就是人陣。若是用兵,三者缺一,就沒法作戰。\"高宗聽後很有感觸,獎賞了郭齊宗,提升郭齊宗爲左衛胄曹。

----------------------------------------


唐休璟

西突厥諸蕃不和,舉兵相攻。安西道絕,表奏相繼。天后命唐休璟與宰相商度事勢。俄頃間草奏,使施行。後十餘日,安西諸州表奏兵馬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天后謂休璟曰:\"恨用卿晚。\"因任之爲相。(出《譚賓錄》)

【譯文】

西突厥少數民族各個部落不和,經常用兵互相攻擊,使安西的交通中斷,奏章上表的很多。武則天命令唐休璟和宰相計議此事。唐休璟頃刻之間寫完了有關西突厥問題的奏章。武則天派他按計劃施行。十幾天後,安西各州上奏說,兵馬應接按期而到。正象唐休璟計劃的那樣。武則天對休璟說,恨我重用你晚了。因此,唐休璟被任爲宰相。

----------------------------------------


李盡忠

唐天后中,契丹李盡忠,萬榮之破營府也,以地牢囚漢俘數百人。聞麻仁節等諸軍欲至,乃令守囚璟等紿之曰:\"家口飢寒,不能存活。求待國家兵到,吾等即降。\"其囚日別與一頓粥,引出安慰曰:\"吾此無飲食養汝,又不忍殺汝,總放歸若何?\"衆皆拜伏乞命。乃紿放去。至幽州,具說飢凍逗留。兵士聞之,爭欲先入。至黃獐峪,賊又令老者投官軍,送遺老牛瘦馬於道側。麻仁節等三軍,棄步卒,將馬先爭入,被賊設伏橫截。軍將被索搨之,生擒節等。死者填山谷,罕有一遺。(出《朝野僉載》)

【譯文】

唐則天皇后中期,契丹人李盡忠、萬榮是這樣攻破榮府的。先是在地牢裏囚禁了漢族的俘虜數百人,聽說麻仁節等人要來此地,李盡忠便命令看守囚犯的獄卒欺騙囚犯們說:\"我們家裏人忍飢挨餓,很難活命,等到大唐的兵一到,我們就投降。\"每天給囚犯加了一頓粥,又放出來安慰說,我們這裏沒有糧食養活你們,又不忍心殺了你們,現在把你們都放回去。衆囚犯跪拜感謝不殺之恩,便把他們假意釋放了。到了幽州,囚犯們紛紛述說忍飢挨餓的情形。兵士們聽到後,很同情他們,讓他們進去了。他們也就爭先恐後地蜂擁而入。麻仁節率軍至黃獐峪。李盡忠又命令老年人投官軍,並把老牛瘦馬放在道旁。麻仁節等率軍來到這裏,不步行都爭騎道旁老馬,被賊預設的埋伏截擊,軍將被繩索套住,活捉了麻仁節等人。死者都填進山谷中,很少有一個遺漏的。

----------------------------------------


封常清

封常清細瘦目纇,腳短而跛。高仙芝爲夫蒙靈察都知兵馬使,常清爲仙芝傔。會達覽部落皆叛,自黑山北向,西趨碎葉。使仙芝以騎二千邀截之。常清於幕中潛作捷書,仙芝所欲言,無不周悉。仙芝異之。軍回,仙芝見判官劉眺、獨孤峻等,遂問曰:\"前者捷書,何人所作?副大使何得有此人?\"仙芝曰:即傔人封常清也,見在門外馬邊。\"眺等揖仙芝,命常清進坐與語,如舊相識。後仙芝爲安西節度使,奏常清爲節度判官。仙芝每出征討,常令常清知留後事。常清有才學,果決。仙芝乳母子鄭德銓已爲郎將,威望動三軍。德銓見常清出其門,素易之,走馬突常清而去。常清至使院,命左右密引至廳,經數重門,皆隨後閉之。常清案後起謂之曰:常清起自細微,預中丞傔,中丞再不納,郎將豈不知乎?今中丞過聽,以常清爲留後使,郎將何得無禮,對中使相凌。因叱之,命勒回,即杖六十,面仆地曳出。仙芝妻及乳母,於門外號哭救之,不得。後仙芝見常清,遂無一言,常清亦不之謝。後充安西節度使。天寶十四載,朝於華清宮。玄宗問以凶逆之事,計將安出?常清乃大言以慰玄宗之意曰:\"臣請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首,懸於闕下。\"玄宗憂而壯其言。至東都,旬朔,召募六萬。頻戰不利,遂與高仙芝退守潼關。仙芝副榮王琬領五萬人進擊。十二月十日至陝州,十一日常清敗於東京,十三日祿山入東京。常清奔至陝州。以賊鋒不可當,乃燒太原倉,引兵退趨潼關,繕修守具。賊尋至關,不能入,仙芝之力。乃削常清官爵,令白衣於仙芝軍效力。監軍邊令誠每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奔敗之狀。玄宗怒,遣令誠斬之。常清臨刑上表。既刑,陳其屍於蘧蒢之上。令誠謂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至常請所刑處。仙芝曰:\"我退罪他,死不敢辭。然以我爲減截兵糧及賜物,則誣我也。\"謂令誠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豈不知乎?\"兵士齊呼曰:\"枉\",其聲殷地。仙芝目常清屍曰:\"封二,子從微至著,我引拔子,代我爲節度。今日又與子同死於此,豈命也乎?\"遂斬之。(出《譚賓錄》)

【譯文】

封常清,細瘦、斜眼、腳短,而且有些瘸。高仙芝任夫蒙靈察都知兵馬使。封常清爲他的副將。這時正趕上達覽部落叛亂,從黑山以北,直到碎葉,派高仙芝率二千騎兵截擊。封常清在軍幕中作報捷書。高仙芝想說的,他在報捷書中都寫出來了。高仙芝很驚異。軍隊回來後,仙芝見到判官劉眺、獨孤峻等人,他們問高仙芝先前那報捷書,是誰作的?副手中哪有這樣的人才?高仙芝說,是我的副手封常清,他現在門外馬旁。劉眺等人求仙芝,命封常清進來坐,並互相談話,談得很投機,好象舊相識似的。後來,高仙芝當了安西節度使,奏請封常清爲節度使判官。仙芝每次出去征討,常令常清留守管事。常清有才學,辦事果斷。高仙芝的乳母之子鄭德銓已當了郎將,軍中威望很高,德銓經常見常清從仙芝門下出出進進,鄭就很輕視常清。有一次鄭騎馬從常清身旁走過去。常清到了使院,命令手下人祕密把鄭德銓引進大廳,經過好幾道門。每過一道門,就把門關上。封常清從案後站起來對他說,我封常清出身貧賤,我想當中丞的副手,中丞再三不採納,郎將你怎麼會不知道呢?現在中丞不聽諂言,任我爲留後使,郎將你怎能無禮,對我進行凌辱。因此,斥責了德銓,並命綁起來,打了六十板子,爬在地上拽出去。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門外號哭求情,也沒行。後來,仙芝見到常清,一句話也不說,常清也不請求謝罪。後來,封常清充任安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在華清宮朝見皇帝。玄宗問起安祿山謀叛之事,讓封常清出個主意。封常清爲安慰玄宗,大言不慚地說:\"臣請策馬渡河,按計算的時間,取來安祿山的首級,懸於朝門。\"玄宗李隆基儘管很憂心。但是還誇獎了他。封常清到了東都洛陽,半月後召募了六萬士兵。多次交戰不利遂與高仙芝退守潼關。仙芝給榮王李琬做副手領五萬人進擊。十二月十日到陝州,十一日常清在東京失敗,十三日安祿山入東京。常清奔至陝州,叛賊的鋒芒銳不可擋,燒掉了太原倉,領兵退入潼關,修繕了防守工事。叛賊又很快地追到潼關,由於高仙芝率衆奮力抵抗,叛賊沒能攻入。後來,因封常清多次敗兵被削掉了官職,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高仙芝軍中效力。監軍邊令誠對軍中之事每每干涉介入,仙芝多不服從。邊令誠便把高仙芝、封常清兵敗的情況向皇上奏了一本。唐玄宗大怒,派令誠斬高、封二人。封常清臨刑上過奏表,但被斬了,將其屍體放在蘆蓆上。邊令誠又對高仙芝說:\"皇上對你也有恩命。\"仙芝很快走到常清受刑的地方。仙芝說:\"我退兵有罪,死不敢辭,說我截扣軍餉和恩賜之物,則是誣陷我。\"他又對邊令誠說:\"上有天。下有地,兵士都在,他們能不知道嗎?\"兵士齊呼冤枉,喊聲震地。仙芝看着常清屍體說:\"封二,你從貧賤到顯赫,是我提拔你的,代我爲節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這裏,這是命中註定的麼?\"說完,他也被斬了。

----------------------------------------


李光弼

李光弼討史思明,師於野水渡,既夕還軍,留其卒一千人。謂雍顥曰:\"賊將高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劫我。我且去之,子領卒待賊於此。至勿與戰,降則俱來。其日,思明召日越曰:李君引兵至野水,此成擒也。汝以鐵騎宵濟,爲我取之。命曰:必獲李君,不然無歸!日越引騎五百,晨壓顥軍。顥阻濠休卒,吟嘯相視。日越怪之,問曰:\"太尉在乎?\"曰:\"夜去矣。\"兵幾何?曰:\"千人,將謂誰?曰雍顥也。\"日越沉吟久,謂其下曰:我受命必得李君,今獲顥,不塞此望,必見害,不如降之。遂請降。顥與之俱至。光弼悉又嘗伏軍守河陽,與史思明相持經年。思明有戰馬千匹,每日洗馬於河南,以示其多。光弼乃於諸營檢獲牝馬五百匹,待思明馬至水際,盡驅出之。有駒縶於城中,羣牝嘶鳴,無復間斷,思明戰馬,悉浮渡河,光弼盡驅入營。光弼又嘗在河陽,聞史思明已過河,遠回趨東京。至,謂留守韋陟曰:\"賊乘我軍之敗,難與爭鋒。洛城無糧,又不可守。公計若何?\"陟曰:\"加兵陝州,退守潼關。\"光弼曰:\"此蓋兵家常勢,非用奇之策也。不若移軍河陽,北阻澤潞,據三城以抗之。勝即擒之,敗即自守。表裏相應,使賊不敢西侵,此則猿臂之勢也。思明至偃師,光弼令將士赴河陽,獨以麾下五百餘騎爲殿軍,當石橋路,秉燭徐行,賊不敢逼。乙夜達城。遲明,思明悉衆來攻,諸將決死而戰,殺賊萬餘衆,生擒八十人,器械糧儲萬計。擒其大將徐璜、王李秦(按《新唐書》一三六李光弼傳作\"徐璜玉、李秦授\")思明大懼,退築城以相拒。光弼將戰,謂左右曰:\"凡戰危事,勝負擊之。光弼位爲三公,不可死於賊手。事之不捷,誓投於河。\"適城上見河稍遠,恐或急事難至,遂置劍於靴中,有必死之志。及是戰勝,於城西西望拜舞,三軍感動。移鎮臨淮,舁疾而行,徑赴泗州。光弼之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劉展後,逗留於楊府,尚衡、殷仲卿相攻於兗鄆,來瑱旅拒而還襄陽。朝廷患之。及光弼至徐州,史朝義退走,田神功遽歸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皆懼其威名,相繼赴關。吐蕃將犯上都,手詔追光弼率衆赴長安。光弼與程元振不協,觀天下之變,遷延不至。初光弼用師嚴整,天下服其威名。凡所號令,諸將不敢仰視。及其有田神功等諸軍,皆不受其制。因此不得志,愧恥成疾,薨于徐州,年五十七。其母衰老,莊宅使魚朝恩弔問。(出《譚賓錄》)

【譯文】

李光弼在野水渡地方征討史思明,到了晚上,軍隊撤回,只留了一千多人。李光弼對雍顥說:\"賊將高暉、李日越、喻文景,都是萬人才能抵擋的人,史思明必然派一人來劫我。我先走了,你領士兵在這等他們,不準和他們交戰;他們若是投降,就和他們一起來。\"這天,史思明召李日越說:\"你領兵去野水渡,這次一定能抓住他,你派鐵騎(披甲的戰馬)晚上渡過去,爲我抓來。又下命令,必須抓到李光弼,否則,你就別回來。\"李日越率領五百騎兵,早晨接近了雍顥的軍隊。雍顥的士兵在護城河邊,只是互相看着喊叫。李日越感覺很奇怪,問太尉(指李光弼)在嗎?回答說,夜間走了。又問,你們有多少兵?回答說,一千人。又問,將領是誰,答,是雍顥。李日越沉思良久,對他部下說,我接受的命令是必須抓到李光弼,現在抓到雍顥不能滿足史思明的願望,回去我必死,不如投降。於是李日越便投降了,和雍顥一起到了唐營。李光弼曾經領兵守河陽,與史思明對持了一年。史思明有一千多匹戰馬,每天在河南邊洗馬,用來顯示他的馬多兵強。李光弼便在諸營中選出母馬五百匹,等史思明的馬下河時,他把母馬趕下河,因爲母馬都有馬駒在城內,所以母馬不間斷地嘶鳴。思明的戰馬聽着母馬嘶叫,便渡過河束,李光弼都趕進了軍營。又,李光弼在河陽時,聽說史思明已過了黃河,便從遠道迂迴趕到了東能守,你怎麼想的?\"韋陟說:\"增兵陝州,退守潼關。李光弼說,你這是用兵的常規,不是奇妙之策。不如移軍河陽北邊在澤潞阻擊,據守三城與他對抗,勝了就可抓住他;敗了,則可據城自守,內外呼應,使賊不敢西侵,這就叫\"猿臂之勢\"。史思明到了偃師。李光弼命令將士赴河陽,以他的五百多騎兵殿後。用石頭擋住路和橋,只能打着燈籠慢慢走。賊不敢逼近,晚間到達城內。第二天黎明,史思明率衆來攻城,諸將拼死而戰,殺賊一萬多。活捉了八十人,繳獲的器械糧食上萬,並抓住了大將徐璜、王李秦。史思明很驚慌,只好退回去築城對抗。李光弼又要出戰,對他的部下說:\"凡是戰爭到了最後的時候,都關係到勝利與失敗的問題,我李光弼身爲三公,決不能死在敵人之手,若是失敗了,我決心投河。\"可是城與河離的稍遠,怕到時候難到河邊,他便把短劍放在靴中,他下定了必死的決心。這一仗打勝了。他在城西向西方拜舞。軍中將士大爲感動。後來軍隊轉移到臨淮鎮守,李光弼帶病而行,兵士們擡着他直接到了泗州,李光弼沒有到達河南。田神功打敗劉展後,逗留在楊府;尚衡、殷仲卿二人攻打兗、鄆;來瑱軍拒賊回到襄陽。朝廷深患叛賊未除,令光弼到徐州,史朝義退走了。田神功也很快地歸回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都懼怕光弼,相繼赴關。吐蕃進犯京都,皇上下手詔催李光弼速率兵赴長安。李光弼與程元振二人不和睦,觀察局勢的變化,遲遲不到京城。起初,光弼治軍很嚴,威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諸將不敢不服。後來,有田神功等諸軍,都不受他的控制,因此,光弼很不得志,感到很恥辱,很慚愧,憂鬱成疾,死於徐州,時年五十七歲。他的母親很衰老了。朝廷派莊宅使(唐宮內官名,管理兩京地區官府,掌握莊田、磨坊、店鋪、菜園、車坊等產業,皆由宦官領職。)魚朝恩去弔唁。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