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二 寶三

隋侯 燕昭王 漢高後 後漢章帝 梁武帝 火珠 鯨魚目 珠池 少城珠 青泥珠

 徑寸珠 寶珠 水珠 李勉 李灌 上清珠 守船者 嚴生 張文珗 衛慶 鬻餅胡

----------------------------------------


隋侯

隋侯行,見大蛇被傷而治之。後銜珠以報。其珠徑寸,純白,夜有光明,如月之照。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出《搜神記》)

【譯文】

隋侯在路上行走,發現一條大蛇被傷,就爲它治療。這條蛇傷好之後,就用嘴銜來一顆珍珠報答他。這顆珍珠直徑有一寸,純白色,夜間發光,像月光一樣。這顆珍珠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

----------------------------------------


燕昭王

燕昭王坐握日臺,時有黑鳥白頸,集王之所。銜洞光之珠,圓徑一尺。此珠色黑如漆,而懸照於雲日,百神不能隱其精靈。此珠出陰泉之底。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言波瀾常圓轉而流。有黑蚌,飛翔而來去於五山。黃帝、務成子游寒山,得黑蚌在高坐之上,故知驗矣。昭王時,其國來獻。王取寶璋水,洗其泥沙而嘆曰:“懸日月已來。”見黑蚌生珠,已八九千回。此蚌千歲一生,珠漸輕細。昭王常懷握此珠,當盛暑之月,體自輕涼。號曰銷暑招涼珠焉。(出王子年《拾遺記》)

【譯文】

燕昭王坐在握日臺上,有一些白脖頸的黑色大鳥飛來,停落在王所。那鳥銜來一顆明澈發光的珍珠。珍珠圓徑一尺,色黑如漆,把它懸掛於空中,各種鬼神都不能隱蔽其本來面目。此珠出自陰泉之底。陰泉在寒山之北,圓水之中。據說圓水裏的水常常圓轉而流。圓水裏有黑蚌,來往飛翔於五山之中。黃帝、務成子游寒山的時候,曾在高坐之上得到過黑蚌,所以人們才知道黑蚌的靈驗。燕昭王時,那產黑蚌的方國來進獻。燕昭王取寶璋之水,將黑蚌洗淨,嘆道:“我將有可以懸掛的小太陽小月亮啦!”發現黑蚌生珠,已經有八九千回了。這種蚌一千年一生珠,它產的珠子漸漸減小。燕昭王經常懷揣和把玩這顆珍珠,時值酷暑盛夏,體膚微有涼感。故而名曰消暑招涼珠。

----------------------------------------


漢高後

漢高後時,下書求三寸珠。仙人朱仲,在會稽市販珠,乃獻之。賜金百斤。魯元公主私以金七百斤,從仲求珠。復獻四寸者。(出《列仙傳》)

【譯文】

漢高後時,下詔書徵求直徑夠三寸的大珍珠。有個名叫朱仲的仙人,在會稽那地方做珍珠買賣,就獻上一顆。漢高後賜給他黃金百斤。魯元公主私下用七百斤黃金的代價,向朱仲謀求大珍珠,朱仲便獻給她一個直徑有四寸長的。

----------------------------------------


後漢章帝

後漢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館陶,大如李,有明耀。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濱(“濱”原作“昏”,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大如雞子,圓四寸八分。(出《列仙傳》)

【譯文】

後漢章帝元和元年,在館陶發現了一顆明珠,像李子那麼大,能發光。元和三年,在豫章海濱發現一顆明月珠,像雞蛋那麼大,圓長四寸八分。

----------------------------------------


梁武帝

樑大同中,驟雨殿前,有雜色寶珠。樑武有喜色。虞寄上《瑞雨頌》。(出《酉陽雜俎》)

【譯文】

樑大同年間,一場大暴雨夾着雜色珍珠落在殿前。梁武帝非常高興。管理山澤的官便獻上一首《瑞雨頌》。

----------------------------------------


火珠

貞觀初,林邑獻火珠。狀如水精。雲:於羅剎國得。其人朱發黑身,獸牙鷹爪。(出《國史異纂》)

【譯文】

貞觀初年,林邑獻給皇上一顆火珠。火珠的樣子很像水精。說此珠是從羅剎國弄來的。羅剎國的人,紅頭髮,黑皮膚,齒如獸牙,手似鷹爪。

----------------------------------------


鯨魚目

南海有珠,即鯨目瞳。夜可以鑑,謂之夜光。凡珠有龍珠,龍所吐也。蛇珠,蛇所吐也。南海俗雲:“蛇珠千枚,不及一玫瑰。”言蛇珠賤也。玫瑰亦珠名。越人俗雲:“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越俗以珠爲上寶,生女謂之珠娘,生男名珠兒。吳越間俗說:“明珠一斛,貴如玉者。”合浦有珠市。(出《述異記》)

【譯文】

南海產有珍珠,就是鯨魚的瞳仁兒。這種珍珠夜間可以照出人影,叫做夜光珠。大凡珍珠有龍珠,是龍吐的;有蛇珠,是蛇吐的。南海有這樣的俗語:“蛇珠上千枚,不如一玫瑰。”這是說蛇珠不值錢。“玫瑰”也是一種珍珠的名稱。越人有這樣的的俗語:“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顆龍珠。”越人有以珠爲上寶的習俗,生女孩叫“珠娘”,生男孩就叫“珠兒”。吳越一帶的俗語說:“明珠一斛,其價如玉。”合浦有專門買賣珍珠的集市。

----------------------------------------


珠池

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採,以充貢賦。耆舊傳雲,太守貪則(“則”原作“即”,據明抄本改)珠遠(“遠”原作“送”,據明抄本改)去。皆採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疑其底與海通,又池水極深,莫測也。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彈丸者,亦時有得。徑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說,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貫之以篾,曝乾,謂之珠母。容桂率將脯燒之,以薦酒也。肉中有細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隨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出《嶺表錄異》)

【譯文】

廉州邊海里有一個島嶼,島上有一個大池,叫做珠池。每年刺史徵收貢賦,都親自監督採珠戶到珠池中採來繳納。據老年人傳說,如果太守貪婪,那麼珍珠就會遠離而去,難以採到。採上來的都是老蚌,把蚌剖開從中取珠。珠池在海邊,人們都懷疑池底與海是相通的。但是池水極深,不可探測。池中所產的珍珠,像豌豆那麼大的,是普通的珍珠;像彈丸那麼大的,也時常可能採到;直徑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卻只有其說,不可遇到。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來曬乾,叫做珠母,容桂一帶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見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便知它是產自珠池。珠池裏的蚌無論大小,全都胎中有珠。

----------------------------------------


少城珠

蜀石筍街,夏中大雨,往往得雜色小珠。俗謂地當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說,蜀少城飾以金璧珠翠,桓溫惡其太侈,焚之。合在此地。合拾得小珠,時有孔者。”得非是乎?(出《酉陽雜俎》)

【譯文】

蜀地的石筍街,夏季裏大雨過後,往往拾到雜色小珍珠。一般人說這地方可能是海眼,但是誰也不清楚天上下珍珠的原因。蜀僧惠嶷說:“據史書記載,蜀地的少城是用金璧珠翠裝飾的,桓溫嫌它太奢侈,就把它燒了。少城舊址應當就在此地。所以能拾得小珠,並且時常有帶眼兒的。”莫非正象像說的這樣吧?

----------------------------------------


青泥珠

則天時,西國獻毗婁博義天王下額骨及辟支佛舌,並清泥珠一枚。則天懸額及舌,以示百姓。頷大如胡牀;舌青色,大如牛舌;珠類拇指,微青。後不知貴,以施西明寺僧。布金剛額中。後有講席,胡人來聽講,見珠縱視,目不暫舍。如是積十餘日,但於珠下諦視,而意不在講,僧知其故,因問故欲買珠耶?胡云:“必若見賣,當致重價。”僧初索千貫,漸至萬貫。胡悉不酬。遂定至十萬貫,賣之。胡得珠,納腿肉中,還西國。僧尋聞奏,則天敕求此胡。數日得之,使者問珠所在,胡云,以吞入腹。使者欲刳其腹,胡不得已,於腿中取出。則天召問:“貴价市此,焉所用之?”胡云:“西國有青泥泊,多珠珍寶。但苦泥深不可得。若以此珠投泊中,泥悉成水,其寶可得。”則天因寶持之。至玄宗時猶在。(出《廣異記》)

【譯文】

武則天時,西蕃某國獻給她毗婁博義天王的下頷骨和辟支佛的舌頭,並有青泥珠一枚。武則天把下頷骨和舌頭懸掛起來讓百姓看。下頷骨很大,像一把小交椅;舌頭是青色的,大如牛舌頭;珠子像拇指那麼大,微微發青。武則天不知青泥珠的珍貴,把它送給西明寺的和尚了。和尚把這顆珠子裝在金剛的腦門兒上。後來和尚講經,有一個前來聽講的胡人見了這顆珠子就目不轉睛地看。十幾天裏,他總在珠下凝視,心並不用在聽講上。和尚心裏明白,於是向胡人道:“施主想要買這顆寶珠嗎?”胡人說:“如果一定能賣,我保證出重價。”和尚最初的要價是一千貫,漸漸漲到一萬貫,胡人全都答允。於是定到十萬貫,成交。胡人買到此珠之後,剖開腿上的肉,把珠子納入其中,然後回國。和尚不久就把這事向武則天稟奏了。武則天下今尋找這個胡人。幾天之後,使者找到了那胡人,問他寶珠在什麼地方,他說已經把寶珠吞到肚子裏了。使者要剖開他的肚子檢驗,他沒辦法,只好從腿肉中取出寶珠來。武則天召見那胡人,問道:“你花重價買這珠子,要用它幹什麼呢?”胡人說:“西蕃某國有個青泥泊,泊中有許多珍珠寶貝。但是淤泥很深,無法將珍寶弄上來。如果把這顆青泥珠投到泊中,淤泥就會變成水,那些寶貝便可以得到了。”武則天於是拿青泥珠當寶貝。直到唐玄宗時,這珠還在。

----------------------------------------


徑寸珠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風逆旅,見方石在主人門外,盤桓數日。主人問其故。胡云:“我欲石搗帛。”因以錢二千求買。主人得錢甚悅,以石與之。胡載石出,對衆(“對衆”原作“封外”,據明抄本改)剖得徑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內,便還本國。隨船泛海,行十餘日,船忽欲沒。舟人知是海神求寶,乃遍索之,無寶與神,因欲溺胡。胡懼,剖腋取珠。舟人咒雲:“若求此珠,當有所領。”海神便出一手,其大多毛,捧珠而去。(出《廣異記》)

【譯文】

近世有一個波斯胡人,來到扶風的客棧,見主人家門外有一塊方形石頭,就圍着這塊石頭轉繞了好幾天。主人問胡人爲什麼這樣,胡人說他要買這塊石頭捶衣裳。於是他說他願出兩千錢買這塊石頭。主人很高興,就把石頭賣給胡人。胡人把石頭運出來,當衆敲碎石頭,從中剖出一顆徑寸的寶珠來。胡人用刀將自己臂腋處剖開,將寶珠藏在裏面,就起程回國。在海上行了十幾天,船突然遇到沉沒的危險。擺船人知道這是海神向船中人索要珍寶,就逐個問誰身上帶有貴寶,沒有問出什麼,無寶送給海神,於是擺船人要把胡人扔下海去。胡人恐懼,不得不剖開臂腋,把珠子獻出來。擺船人衝大海說道:“如果想要此珠,就探出什麼東西來領取吧!”海神便從水中伸出一隻手來,手大而多毛,握着珠子沒入水中。

----------------------------------------


寶珠

咸陽嶽寺後,有周武帝冠,其上綴冠珠,大如瑞梅,歷代不以爲寶。天后時,有士人過寺,見珠,戲而取之。天大熱,至寺門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剛腳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揚州收債,途次陳留,宿於旅邸。夜聞胡鬥寶,攝衣從而視之。因說冠上綴珠。諸胡大駭曰:“久知中國有此寶,方欲往求之。”士人言已遺之。胡等嘆恨。告(“告”原作“苦”,據明抄本改)雲:“若能至此,當有金帛相答。今往揚州,所債幾何?”士人云:“五百千。”諸胡乃率五百千與之,令還取珠。士人至金剛腳下,珠猶尚存,持還見胡。胡等喜扌卞。飲樂十餘日,方始求市。因問士人,所求幾何。士人極口求一千緡。胡大笑雲:“何辱此珠?”與衆定其價,作五萬緡。羣胡合錢市之。及邀士人,同往海上,觀珠之價。士人與之偕行東海上。大胡以銀鐺煎醍醐,又以金瓶盛珠,於醍醐中重煎。甫七日,有二老人及徒黨數百人,齎持寶物,來至胡所求贖。故執不與。後數日,復持諸寶山積。雲,欲贖珠。胡又不與。至三十餘日,諸人散去。有二龍女,潔白端麗,投入珠瓶中,珠女合成膏。士人問:“所贖悉何人也?”胡云:“此珠是大寶,合有二龍女衛護。羣龍惜女,故以諸寶來贖。我欲求度世,寧顧世間之富耶?”因以膏塗足,步行水上,舍舟而去。諸胡各言:“共買此珠,何爲獨專其利。卿既往矣,我將安歸?”胡令以所煎醍醐塗船,當得便風還家。皆如其言。大胡竟不知所之。(出《廣異記》)

【譯文】

咸陽的嶽寺後面,有周武帝的帽子,那上面鑲有一塊珍珠,大如瑞梅。歷代都沒有把這顆珍珠當做寶貝。武則天的時候,有一位士人經過嶽寺,見到這顆珍珠,開玩笑似的把它取了下來。天很熱,走到寺門的時候換衣服,把珠子裹在脫下來的衣服裏,放在金剛腳下。走的時候就忘記了帶上它。第二天他便去揚州收債。途中宿在陳留客棧,夜間聽到胡人鬥寶,他就拿着衣服出來看,於是就說了周武帝帽子上的那顆珠子的事。幾位胡人大驚道:“早就聽說中土有此寶貝,我們正要去弄呢!”士人說已經遺失了。胡人都感到遺憾,說道:“如果你能把它弄到這兒來,我們一定重謝你。你現在到揚州去,要收多少債?”士人說,要收五百千。幾位胡人便給了他五百千,讓他回去取那珠子。他回到金剛腳下,珍珠還放在那裏,就帶回來見胡人。幾位胡人高興得直拍巴掌。一連飲酒歡樂了十多天,胡人才談到買珍珠的事,問他要賣多少錢。他使了個大勁喊出一千緡。胡人大笑道:“你怎麼污辱這顆寶珠?”幾個胡人一覈計,定價爲五萬緡。幾個胡人湊錢買下這顆珠子。又邀士人和他們一起到海上去一趟,看看此珠的真正價值。士人就和他們一起到了東海上。一胡人用銀鍋煎醍醐,又用金瓶盛着那顆珠子,放到醍醐裏重煎。剛剛煎了七天,就有兩位老人領數百人,帶着許多寶物,來到胡人處,想贖那珠子。胡人堅決不答應。過了幾天,又帶着寶貝來贖,還是不答應。三十多天以後,那些人散去了。有兩位龍女,長得潔白端麗,投到盛珠子的瓶中,龍女和珍珠混合成膏。士人問:“那些要贖珍珠的都是些什麼人?”胡人說:“這珍珠是貴寶,必須有兩個龍女衛護。諸龍愛憐女兒,所以才用許多寶物來贖。我所求的是超凡度世,難道還貪戀人間富貴嗎?”於是胡人用膏塗腳,離開船在水面上行走。其他胡人紛紛說道:“我們共同買下這顆珠子,爲什麼你獨佔了好處?你走了,我們怎麼回去啊?”那塗了醍醐的胡人讓他們用所煎醍醐塗船,說塗後可遇順風還家。衆人照辦,果然如他所說。不知他後來到哪裏去了。

----------------------------------------


水珠

大安國寺,睿宗爲相王時舊邸也。即尊位,乃建道場焉。王嘗施一寶珠,令鎮常住庫。雲,值億萬。寺僧納之櫃中,殊不爲貴也。開元十年,寺僧造功德,開櫃閱寶物,將貨之。見函封曰:“此珠值億萬。”僧共開之,狀如片石,赤色。夜則微光,光高數寸。寺僧議曰:“此凡物耳,何得值億萬也?試賣之。”於是市中令一僧監賣,且試其酬直。居數日,貴人或有問者。及觀之,則曰:“此凡石耳,瓦礫不殊,何妄索直!”皆嗤笑而去。僧亦恥之。十日後,或有問者,知其夜光,或酬價數千。價益重矣。月餘,有西域胡人,閱市(“市”原作“寺”,據明抄本改)求寶,見珠大喜。偕頂戴於首,胡人貴者也。使譯問曰:“珠價值幾何?”僧曰:“一億萬。”胡人撫弄遲迴而去。明日又至,譯謂僧曰:“珠價誠值億萬,然胡客久,今有四千萬求市,可乎?”僧喜,與之謁寺主。寺主許諾。明日,納錢四千萬貫,市之而去。仍謂僧曰:“有虧珠價誠多,不貽責也。”僧問胡從何而來?而此珠復何能也?胡人曰:“吾大食國人也。王貞觀初通好,來貢此珠。後吾國常念之。募有得之者,當授相位。求之七八十歲,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軍行休時,掘地二尺,埋珠於其中,水泉立出,可給數千人,故軍行常不乏水。自亡珠後,行軍每苦渴乏。”僧不信。胡人命掘土藏珠,有頃泉涌,其色清冷,流泛而出。僧取飲之,方悟靈異。胡人乃持珠去,不知所之。(出《紀聞》)

【譯文】

大安國寺,是唐睿宗做相王時的舊官邸。他登基以後,纔在這裏建了道場。他曾向寺中施捨一顆寶珠,下令用它鎮常住庫,說它價值億萬。寺裏的和尚把寶珠放在櫃子裏,竟不認爲怎麼貴重。開元十年,寺裏的和尚爲敬神敬佛捐款,開櫃看寶物,要把它賣掉。見函封上寫着:“此珠值億萬。”和尚們共同把函封打開,見珠子狀如片石。赤色,夜間微微發光,光高几寸。和尚們議論道:“這是一個很普通的東西,怎麼能值億萬呢?賣一賣試試吧!”於是就讓一個和尚到市上去賣。試一試這顆珠子的價值。過了幾天,有錢人打聽價錢,等到人家看了珠子,就說:“這是塊普通的石頭罷了,和瓦礫沒什麼兩樣,幹嘛胡亂要價?”人們都嗤笑着離去。和尚也覺得不太光彩。十天之後,又有問的,知道此珠夜間有光,有的出價幾千。價格上漲了。一個月以後有一個西域的胡人,到市購買寶物,見到此珠便大喜。看穿衣打扮可知,此人是胡人中的富貴者。胡人讓翻譯問道:“這珠子什麼價?”和尚說:“一億萬。”胡人擺弄了半天,戀戀不捨地離去。第二天又來。翻譯對和尚說:“珠價確實值億萬,但是這個胡人客居大唐很久了,現在只有四千萬,可以嗎?”和尚挺高興,領胡人去見寺主。寺主答應胡人。第二天,胡人交出四千萬貫錢,把珠子買去。胡人還對和尚說:“我付的珠價實在是太少了,將留下埋怨的。”和尚問胡人從什麼地方來,又問此珠有什麼用。胡人說:“我是大食國的人。貞觀初年與大唐通好,我國貢來此珠。後來我國經常思念這顆珠子。徵求能得到此珠的人,應授相位。徵求了七八十年了,如今終於得到它了。這是顆水珠啊。每當行軍休息時,掘地二尺,把珠子埋進去,水泉立刻流出來。可供幾千人飲用。所以行軍總不缺水。自從沒了這顆珠子,行軍就愁沒有水喝。”和尚不信。胡人讓他掘地埋起珠子,不一會兒便泉水涌動,水色清冷,嘩嘩流淌。和尚捧水嚐了嚐,才確信此珠靈異無比。胡人就帶着珠子離去,不知去了何處。

----------------------------------------


李勉

司徒李勉,開元初,作尉浚儀。秩滿,沿汴將遊廣陵。行及睢陽,忽有波斯胡老疾,杖策詣勉曰:“異鄉子抱恙甚殆,思歸江都。知公長者,願託仁蔭,皆異不勞而獲護焉(明抄本無“皆異”至“護焉”八字)。”勉哀之,因命登艫,仍給饘粥。胡人極懷慚愧,因曰:“我本王貴種也,商販於此,已逾二十年。家有三子,計必有求吾來者。”不日,舟止泗上,其人疾亟,因屏人告勉曰:“吾國內頃亡傳國寶珠,募能獲者,世家公相。吾衒其鑑而貪其位,因是去鄉而來尋。近已得之,將歸即富貴矣。其珠價當百萬,吾懼懷寶越鄉,因剖肉而藏焉。不幸遇疾,今將死矣。感公恩義,敬以相奉。”即抽刀決股,珠出而絕。勉遂資其衣衾,瘞於淮上。掩坎之際,因密以珠含之而去。既抵維揚,寓目旗亭。忽與羣胡左右依隨,因得言語相接。傍有胡雛,質貌肖逝者。勉即詢訪,果與逝者所述契會。勉即究問事蹟,乃亡胡之子。告瘞其所,胡雛號泣,發墓取而去。(出集異記)

【譯文】

司徒李勉,開元初年,作浚儀縣尉。期滿,他坐船行汴水之上,要去廣陵。走到睢陽,忽然遇上一位有病的波斯老胡人。老胡人來到船前說:“我是個異鄉人,如今病得很危險,想回江都,想借光搭您的船可以嗎?”李勉可憐他,就讓他上了船。他還給老胡人粥吃。老胡人十分感激,就說:“我本是王公貴族之後,做買賣來到這裏,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家裏有三個兒子,估計一定會出來找我的。”不幾天,船隻停在泗水,老胡人的病情更重,就避別人對李勉說:“我們國內丟了傳國的寶珠,徵求能把寶珠找回來的人,即封公相祿位。貪圖高位,離鄉出來尋找寶珠。最近已經找到,如果把珠子帶回去,立即就富貴了。這顆寶珠價值百萬。我怕揣着寶珠行經他鄉不安全,就剖開身上的肉把寶珠藏在裏面。不幸得了病。現在要死了。感激您的恩義,就把珠子送給你吧!”說完,他抽刀剖開大腿,珠出人亡。李勉就給他置辦了裝裹,葬他於淮水之濱。祕密地把寶珠放在胡人口中離開。到達揚州之後,住在目旗亭。忽然間與許多胡人住到一處。旁邊有一個年輕胡人,模樣很像死去的那個胡人。李勉就詢訪那小夥,果然與死胡人說的差不多。細一打聽,他居然是已故胡人的兒子。李勉將埋葬那胡人的地點告訴年輕胡人,年輕胡人號泣一頓之後,掘開墳墓取遺骨而去。

----------------------------------------


李灌

李灌者,不知何許人。性孤靜,常次洪州建昌縣。倚舟於岸,岸有小蓬室,下有一病波斯。灌憫其將盡,以湯粥給之。數日而卒。臨絕,指所臥黑氈曰:“中有一珠,可徑寸,將酬其惠。”及死,氈有微光溢耀。灌取視得珠。買棺葬之,密以珠內胡口中。植木志墓。其後十年,復過舊邑。時楊憑爲觀察使,有外國符牒。以胡人死於建昌逆旅,其粥食之家,皆被梏訊經年。灌因問其罪,囚具言本末。灌告縣寮,偕往郭墦伐樹。樹已合拱矣。發棺視死胡,貌如生,乃於口中探得一珠還之。其夕棹舟而去,不知所往。(出《獨異記》)

又《尚書故實》載兵部員外郎李約,葬一商胡,得珠以含之。與此二事略同。

【譯文】

李灌,不知他是什麼地方人,性情孤僻好靜,常住洪州建昌縣。他常年橫舟岸邊。岸上有小茅屋爲家,鄰中有一位生病的波斯人。李灌可憐這位波斯人將不久於人世,熱湯熱水地侍奉他。幾天之後他就死了。臨死時,他指着他所鋪的黑氈說:“這裏面有一顆珍珠,直徑一寸,送給你作爲報答。”等他死了,氈子有微光閃耀。李灌從中得到那珍珠。他買棺木將波斯人埋葬了,祕密地將珠子放在死胡人的口中,在墓邊栽了一棵樹當記號。十年之後,又過舊邑。當時楊憑是這裏的觀察使,有外國的通牒。因爲胡人死在建昌的客棧裏,那些曾向胡人施捨的人家,都被拷問了一年。李灌就問這些人有什麼罪,囚犯們詳細地說了事情的始末。李灌把真相告訴了縣僚,並領他們到了埋葬波斯人的地方。他當年栽的小樹已經很大。打開棺材看那死胡人。死胡人的面容和活人一樣。於是從死胡人口中取出寶珠,當天晚上乘船而去,不知去了哪裏。

另外,《尚書故實》記載兵部員外郎李約,埋葬一個行商的胡人,也曾把珍珠放在死者口中,與這事大體相同。

----------------------------------------


上清珠

肅宗爲兒時,常爲玄宗所器。每坐於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繫於頸。是開元中罽賓國所貢。光明潔白,可照一室。視之則仙人玉女,雲鶴絳節之形,搖動於其中。及即位,寶庫中往往有神光耀(“耀”原作“異”,據明抄本改)日。掌庫者具以事告。帝曰:“豈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絳紗猶在。因流泣。遍示近臣曰:“此我爲兒時,明皇所賜也。”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之於臥內。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不應驗也。(出《酉陽雜俎》)

【譯文】

唐肅宗小時候,常受到唐玄宗的重視。唐玄宗常常坐在肅宗面前,仔細地觀察他的相貌,然後對武惠妃說:“這孩子的相貌與衆不同,日後也是我家一個有福的天子。”於是玄宗讓人把自己的上清玉珠拿來。上清玉珠用紫紗包着。玄宗親手把它繫到肅宗的脖子上。這是開元年間罽賓國所進的貢品。光明潔白,能把全屋照亮。仔細一看,則有仙子玉女、雲鶴絳節的影象在裏邊搖動。等到肅宗即位以後,寶庫中往往有神光閃耀。管庫的人就向肅宗稟報了。肅宗說:“大概是上清珠吧?”於是令人把上清珠取出來。紫紗還在。於是肅宗熱淚盈眶,讓近臣們都來觀看,說:“這是我小時候,明皇賜給我的。”於是命人把它珍藏在一個翠玉匣子裏,放在自己的牀榻前。不管哪裏突然間發生了水、旱或戰亂之災,肅宗就虔誠地向上清珠祈禱,沒有不靈驗的。

----------------------------------------


守船者

蘇州華亭縣,有陸四官廟。元和初,有鹽船數十隻於廟前。守船者夜中雨過,忽見廟前光明如火,乃窺之。見一物長數丈,大如屋樑,口弄一團火,或吞之。船者不知何物,乃以竹篙遙擲之。此物驚入草,光遺在地。前視之,乃一珠徑寸,光耀射目。此人得之,恐光明爲人所見,以衣裹之。光透出。因思寶物怕穢,乃脫褻衣裹之,光遂不出。後無人知者。至揚州胡店賣之,獲數千緡。問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

【譯文】

蘇州華亭縣,有一座陸四官廟。元和初年,有幾十只鹽船停泊在廟前。夜半一場雨過,守船的忽然發現廟前光明如火,就偷偷地窺視,見一個長數丈大如屋樑的東西用口玩弄一團火。守船的不知這是何物,就把一根竹篙投過去。那東西受驚逃入草叢中,發光的東西留在原處。上前一看,原來是一顆珍珠,直徑一寸,光耀奪目。這個人得了寶珠,怕別人發現,就用衣服把寶珠包起來。但是光亮仍然能透出來。想到寶物怕污穢,就脫下內衣來包它,果然包住了。以後沒有人發現它。他拿到揚州胡人開的珍寶店裏去賣,賣了好幾千緡錢。他問胡人這是什麼珠,胡人沒有告訴他。

----------------------------------------


嚴生

馮翊嚴生者,家於漢南,嘗遊峴山,得一物。其狀若彈丸,色黑而大,有光,視之潔徹,若輕冰焉。生持以示於人。或曰:“珠也。”生因以彈珠名之,常置於箱中。其後生遊長安,乃於春明門逢一胡人,叩焉而言:“衣橐中有奇寶,願有得一見。”生即以彈珠示之。胡人捧之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貨也,願以三十萬爲價。”曰:“此寶安所用?而君厚其價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國人。此乃吾國之至寶,國人謂之清水珠。若置於濁水,泠然洞徹矣。自亡此寶,且三歲,吾國之井泉盡濁,國人俱病。故此越海逾山,來中夏以求之。今果得於子矣。”胡人即命注濁水於缶,以珠投之。俄而其水澹然清瑩,纖毫可辨。生於是以珠與胡,獲其價而去。(出《宣室志》)

【譯文】

馮翊郡的嚴生,家在漢南,曾經在遊峴山的時候得到一樣東西。這東西狀如彈丸,色黑,比彈丸大,發光,看上去光潔清徹,像冰塊一樣。嚴生把它拿給人看,有人說這是一枚珍珠。嚴生就給它起名叫“彈珠”,平常放到箱子裏。以後嚴生遊長安,在春明門遇到一個胡人,那胡人拉住他說:“您身上帶有奇寶,能讓我看看嗎?”嚴生就把珠拿出來給他看。胡人高興地說:“這是天下的奇貨呀,我願意出三十萬錢買它!”嚴生說:“這寶貝有何用,能值這麼多錢?”胡人說:“我是西域人。此珠是我國的至寶,國人叫它清水珠。如果把它放到渾水裏,水就會澄清。自從丟失此寶,將近三年了,我國的井泉全都渾濁了,國人都病了,所以才翻山過海來中國找它,現在果然從你這裏找到了它。”胡人立即讓人打來一盆渾水,把珠子扔進去。不大一會兒,水就變得清亮明徹,纖毫可辨。嚴生於是把珠子賣給胡人,獲三十萬而去。

----------------------------------------


張文珗

張文珗牧弘農日,捕獲伐墓盜十餘輩,中有一人,請間言事。公因屏吏獨問。對曰:“某願以他事贖死。盧氏縣南山堯女冢,近亦曾聞人開發,獲一大珠並玉碗,人亦不能計其直。餘寶器極多,世莫之識也。”公因遣吏按驗,即冢果有開處。旋獲其盜,考訊與前言無異。及牽引其徒,稱皆在商州冶務中。時商牧名卿也。州移牒,公致書,皆怒而不遣。竊知者雲,珠玉之器,皆入京師貴人家矣。後自京東出,過盧氏,復問邑中,具如所說。(出《尚書故實》)

【譯文】

張文珗做弘農令的時候,曾捉到十多個盜墓賊。其中有一個要求單獨和張文珗說話。張縣令就讓其他退下,單獨審問。那人說:“我願意立功贖罪。盧氏縣南山堯帝女兒墓,最近聽說被人盜了,盜去一顆大珍珠,還有一隻玉碗,這兩樣東西都是無價之寶。還盜去許多其它寶物,都是當世少有人知的。”張文珗於是就派人去查驗,堯女墓果然被盜。張文珗很快便把盜墓者捕獲歸案,拷問的結果與前者說的完全一致。等到讓盜墓者供出他的同夥時,他說同夥都在商州的冶務中。當時商州由一個名字叫卿的人掌管。張文珗派人帶着公文和他的親筆書信前去交涉,人家很生氣,不肯把案犯和贓物送來。暗中知情的人說,那些珠玉之器,全都到了京城富貴之家了。後來張文珗從京東出來,路過盧氏縣,又向人們打聽這事,人們也都這麼說。

----------------------------------------


衛慶

衛慶者,汝墳編戶也。其居在溫泉。家世遊墮,至慶,乃服田。嘗戴月耕於村南古項城之下,倦憩荒陌。忽見白光焰焰,起於隴畝中,若流星。慶掩而得之,遂藏諸懷。曉歸視之,乃大珠也。其徑寸五分,瑩無纖翳。乃裹以縑囊,緘以漆匣。曾示博物者。曰:“此合浦之寶也,得蓄之,縱未貴而當富矣。”慶愈寶之,常置於臥內。自是家產日滋,飯牛四百蹄,墾田二千畝,其餘絲案他物稱是。十年間,鬱爲富家翁。至乾符末,慶忽疾,雖醫巫並進,莫有徵者。逾月,病且亟。忽聞枕前鏗然有聲,慶心動,使開匣。珠有璺若縷,色如墨矣。數日而卒,珠亦亡去。自是家日削。子復不肖,貨鬻以供蒲酒之費,未釋服,室已如懸磬矣。(出《三水小牘》)

【譯文】

衛慶,是汝墳人。他的住處在溫泉。家世逐漸衰落,到了衛慶的時候,就淪爲種田人了。有一次,他披星戴月在村南古項城下耕地,累了的時候停下來休息,忽然看見田地裏白光閃閃,像流星一樣。他抓到那東西揣到懷裏。天亮回到家裏取出來一看,原來是顆大珍珠。直徑一寸五分,晶瑩勻淨,沒有一點雜質。他用細絹把珠子包起來,裝進一個漆匣子裏。他曾把珠子拿給一個對寶物有研究的人看,那人說:“這是合浦那地方產的珍珠,擁有它,即使不做大官也會發大財的。”於是衛慶就更加珍視它,平常總把它放在臥室內。從此,他的家產一天比一天增多。養牛一百多頭,墾田兩千多畝,其它物品也日見豐富,令人叫好。十年的工夫,他就變成一個富翁。到了乾符末年,衛慶忽然病了。雖然既求巫又求醫,但是總不見好。一個月之後,病得更重。有一天忽然聽到枕頭鏗然有聲,衛慶心裏一動,急忙讓人打開珠匣。一看,寶珠裂痕累累,色如墨黑。幾天後他便死去,珠子也不翼而飛。從此,家境日衰。再加上他的子孫不肖,變賣家產換酒喝,還沒脫下喪服,家裏就一貧如洗了。

----------------------------------------


鬻餅胡

有舉人在京城,鄰居有鬻餅胡。無妻。數年,胡忽然病。生存問之,遺以湯藥。既而不愈。臨死告曰:“某在本國時大富,因亂,遂逃至此。本與一鄉人約來相取,故久於此,不能別適。遇君哀念,無以奉答,其左臂中有珠,寶惜多年,今死無用矣,特此奉贈。死後乞爲殯瘞。郎君得此,亦無用處。今人亦無別者。但知市肆之間,有西國胡客至者,即以問之,當大得價。”生許之。既死,破其左臂,果得一珠。大如彈丸,不甚光澤。生爲營葬訖,將出市,無人問者。已經三歲。忽聞新有胡客到城,因以珠市之。胡見大驚曰:“郎君何得此寶珠?此非近所有,請問得處。”生因說之。胡乃泣曰:“此是某鄉人也。本約同問此物,來時海上遇風,流轉數國,故僣五六年。到此方欲追尋,不意已死。”遂求買之。生見珠不甚珍,但索五十萬耳。胡依價酬之。生詰其所用之處。胡云:“漢人得法,取珠於海上,以油一石,煎二斗,其則削。以身入海不濡,龍神所畏,可以取寶。一六度也。(出《原化記》)

【譯文】

有一個舉人住在京城裏,鄰居中有一個賣餅的胡人。胡人無妻。數年以後,胡人忽然病了。舉人常去看他,並送些熱水、草藥給他。但是他一直沒好。臨死的時候他告訴舉人說:“我在本國的時候很有錢,因爲戰亂就逃到這裏來。本來和一個同鄉約定一起來的,同鄉到現在沒到,所以我只能等在這裏,不能到別處去。遇到您這樣體恤我,我沒有什麼報答您,左胳膊皮下有顆珠子,珍惜了多年,如今死去也就用不着了,就送給您吧。我死後請把我埋葬。您得此珠,也沒啥用,此地人也再沒有識貨的,一旦聽說有胡人到此,您就拿着珠子去問他,應該能賣個好價錢。”舉人同意了。胡人死了之後,舉人剖開他的左胳膊,果然取出一顆珍珠。珍珠大如彈丸,不怎麼光澤。舉人把胡人埋葬之後,把珠子拿出去賣,根本沒人問。三年之後,忽聽新近有胡人到來,舉人就前去賣珠。那胡人見到珠子大吃一驚說:“您是怎麼得到這寶珠的?這不是此處所能有的,是從哪弄來的?”舉人於是將實情相告。胡人流淚說道:“那個人是我的同鄉啊!我們本來約定同來尋這寶物,但是我在海上遇上大風,流轉好幾個國家,所以延誤了五六年。到此之後剛要追尋,不料他已故去。”於是胡人提出了買珠的要求。舉人見珠子不太名貴,只要了五十萬。胡人依價付錢。舉人問他此珠有何用。胡人說:“漢人能做一種法術,把珠子拿到海上去,用一石油煎它,煎二斗油之後,它就變成一把曲刀。拿着這把曲刀下海身上不溼,龍神害怕,可以獲取珠寶。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